《冷战与香港电影》

2010-03-15
政治与电影之间的藕断丝连

书名:《冷战与香港电影》
作者:黄爱玲、李培德
出版社:香港电影资料馆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冷战」,可以「隐藏战事」来作理解,意谓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角力,却不以荷枪实弹作战。时至今日,我们已少谈「冷战」多提「软实力」的较量,究竟往昔的战略是否也适用于今天?文化媒体又继续扮演怎样的角色? 当二零一零年的电影院上演了一幕孔子遇到阿凡达时,软实力的对垒又是谁胜谁负?

  有趣的是,在香港的电影中,冷战这场曾影响深远的争斗却几乎完全不着痕迹。这是因为政府为了维持对派系之间的脆弱和平,严格审查电影;另一方面,创作者面对审查的限制,亦经常能巧妙地以迂回方法,在电影中传达意识形态信息。

  香港电影资料馆与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于二零零六年合办了「1950至1970年代香港电影的冷战因素学术研讨会暨影人座谈会」,探索冷战与本地电影的关系。三天的讨论孕育了不少具启发性的文章,这些资料已结集成《冷战与香港电影》一书,于二零零九年出版并在电影资料馆发售。全书结集了由科大卫、周承人、张济顺、吴国坤、黄仁、李培德、吴咏恩、罗卡、黄爱玲、朱顺慈、麦浪、韩燕丽、张建德、何思颖、容世诚等历史学者、文化社会学者、电影研究者和电影界前辈,从多元角度撰写冷战时期的香港电影的十九篇文章。书中另一特点是引用了不少第一手原材料,包括政府和私人机构的档案、口述访问纪录等。

  书中的文章分门别类,连同附录的三篇文章在内,全书分作背景、工业与政治、传媒与文化传统、大历史中的小故事、文本分析和附录等六个部分。有论述主题的背景,六十年代的时代特色,长城、凤凰、新联等电影公司成立的经过;香港电影检查制度及影人如何作出调整,左派和右派的电影公司,虽存有竞争,亦有合作;不同派别的电影公司如何争取传媒阵地,扩大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影响;两位南来的导演朱石麟和岳枫在特定环境下,如何寻找创作路,还有王天林和胡小峰冷战时期的电影人生。整体来看,既有时代背景、政治文化的探索,也有电影工作者的比较或具体作品的分析,大体上勾勒出了冷战背景下的香港电影发展状况,无论是对于当时的电影人,还是有形无形中投射到作品里的冷战意识,对后来的研究者起到了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