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媒会议展望亚太媒体新趋势

2010-05-13
 
  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和夏威夷东西方中心研究院亚太记者会刚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2010年国际传媒会议」,主题为Reporting New Realit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地点主要在香港大学举行。是次会议凝聚了来自世界各地三十个国家、约三百位国际政治及传媒精英,在四十场主题演讲及小组讨论中,共同展望亚太媒体的发展新趋势,探讨地区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角力,以及中国崛起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会议关注亚太及全球的重大新闻课题,同时审视传媒自身的内部变革;议题涵盖经济与战略、反恐与安全、能源与环境、疾病防治与卫生等领域的新闻报导新思路,以及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深层冲击、未来媒体的经营模式等。

多维角度看亚太
  为期三天的大会,分别以「亚太地区的政经新格局」、「传媒新格局」以及「全球聚焦中国」为每天的主题。期间,东盟(ASEAN)秘书长素林.比素万博士(Dr Surin Pitsuwan)、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博士(Dr Kurt Camp-bell)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媒人物之一、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从亚太地区的内部、外部以及传媒自身的现今格局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东盟秘书长比素万博士指出,东南亚的前景将是多维的。他说,和其它区域组织相比,东盟的建构是独一无二的。其它的国家间组织大多以地区大国为核心,然后围绕大国建立,例如欧盟的法国和德国,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和加拿大;而始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东盟,则注重多层次的合作。

  比素万博士表示,东盟的领导力将体现在各个层面,包括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各国能否找到解决各自国家内部问题的路径以保持社会和睦等。他举例,东南亚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和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例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开展地区间多边合作。「东盟在东亚增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领导角色,我们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却是所有人的朋友。」

  来自泰国的政治家比素万博士,也曾为泰国曼谷的两家英文报纸写过文章。他引用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的话说,「一份好的报纸就是一个自省的国度」。他说,希望看到亚洲有更多了解形势的记者,通过他们的研究、报导和分析,让东亚时时自省。

  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博士,则在首日的晚宴上发表了「美国:与亚洲有约」的主题演讲。他表示,美国非常愿意见到大陆主动采取行动,让台湾在对话过程中感到更自在,并指出美方对美台关系具有信心。 和中国大陆的关系方面,坎贝尔博士承认,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和军售台湾等议题的影响,美国和大陆的关系比奥巴马上台第一年有所下降。美国已了解到,良好的中国政策不应该只限于与中国交往,而应该涉及更多周边国家。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于会议第二天发表演讲,是她自去年离职《财经》之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她说,当今中国的传媒界不再是国家控制的一言堂。「我不认为现在的中国媒体是国家操纵的机器。中国现在的媒体环境非常多样化。你不能说中国现在只有一种声音。三十年前可能是这样的,但现在不是了。」胡舒立说。

  胡舒立自九八年创办《财经》杂志并且担任总编辑以来,曾被媒体喻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她多次刊发重量级揭黑报导,披露经济渎职行为。她还报导过中国政府对沙士疫情的掩盖,以及四川地震中受灾的劣质建筑。 胡舒立去年离职时带走了大批《财经》人马。「一些西方媒体说我们的离开是中国独立媒体的一次重大挫折,但事实并非如此。」她说,「我们回来了。我们选择离开是因为我们想要继续我们曾经的事业,而非我们想要放弃。」

  胡舒立说,推动整个传媒界版图变迁的重要原因是「迅速的开放」以及互联网的盛行。她说,现在的社交网路和新科技已显著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乃至「职业记者所必备的素养都需要重新定义。」胡舒立同时也强调,良好的新闻道德依然是传媒业得以立身的重要基石。

全球聚焦中国
  上届国际传媒会议两年前在泰国曼谷举行,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教授在致辞中说,这次在香港举行,具有另一重意义:「我们不仅要向大家展现我们传媒中心和香港大学,更重要的是在香港、还有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事实。」她还说,在一国两制的模式下,中国的传媒管制和资讯防火墙在香港的边界中止,因而香港作为一座桥梁,提供了认识中国的最佳平台。

  事实上,从大会首日首场专题讨论「亚太地区的权力变迁」开始,直至第三天「全球聚焦中国」主题中的最后一场「中国编辑圆桌会议」,中国议题一直是本届会议最受关注的焦点。

  在大会的首场专题讨论上,印度《商业标准报》编辑巴鲁(Dr Sanjaya Baru)说道,亚洲的兴起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回归,他说:「在三百年前,中国和印度对全球生产总值的贡献接近百分之五十,在近十年间我们正在见证的亚洲崛起,只是在对过往地位的收复。」

  颇具针锋相对意味的是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辑委员伊奈久喜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的发言。伊奈久喜表达了日本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如果你去问一下英国的居民,有一个欧洲大国—譬如说法国—有十三亿居民,领导人是拿破仑,他们会怎么想?或者是俄罗斯,或者是德国—至于领导人是谁我就不说了。」

  对此,金灿荣在发言中说:「要知道预测的重要性:如果你把中国当成你的敌人,中国就会变成你的敌人;如果你把中国当成朋友,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金灿荣说,中国是一个内向型而非外向型的国家,现在无须担心中国会有扩张政策。但同时他也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就在未来十年,如果把握不住,那么中国的前景堪忧,因为「中国的经济将在未来二十年达到顶峰,但是届时我们将没有足够的劳动人口支撑经济的发展。」

  在有关亚洲经济的讨论中,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的表现成为了讨论的重点。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市场主席李晶说,「我记得大约在十五个月前…中国政府可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八的目标,因为其独一无二的组合—无可比拟的政治意志加上极为强大、近乎无限量的财政资源。现在,随着中国从经济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我相信中国会继续运用这个非常强大的组合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本届会议上,政治学者和传媒专家还探讨了海峡两岸关系和中国内部的传媒生态,其中中国的互联网自由和政府对传媒的掌控成为了讨论的热点。来自中国的编辑、记者和评论员以切身体会剖析了中国传媒管制的现状、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微博客在中国的兴起以及对传媒管制的冲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画主任钱钢在总结大会第三日的中国编辑圆桌会议时说:「中国传媒的变化正在受到控制;控制传媒的方法也正在变化中。」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