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新闻事件
近日富士康事件正正是一个很好的材料,作为分析同一板块中的不同的地方差异及纵向脉络与新闻关连性。在富士康事件中,两岸三地及美国均有着不同的相连关系,内地是工厂所在及案发现场;香港则是富士康公司的股份上市地点;台湾则是母公司所在地;美国则是大客户的所在地,包括苹果(Apple)、HP、戴尔(Dell)等。
媒介议题本身在建构过程中自有其发展的路径,同时为了易于讨论,本文借用Mathes和Pfetsch的媒介议题分期方法,从报道量分析,媒介议题发展可分为潜伏期、上扬期、高潮期和下降期。若按简要资料理解,零六年起是富士康事件的潜伏期。从今年一月至五月廿六日可定为上扬期。五月廿七日当天可算作是高潮期。往后发展暂可定性为下降期。
富士康事件其实可追溯至二零零六年。当时是缘自英国报章对华南劳工的报道。其后苹果电脑公司跟进,派员到富士康调查,并发表报告。综合性报章《纽约时报》见一则报道。该报于零六年八月十八日,一则题为〈Apple Finds No Forced Labor At iPod Factory in South China〉,其重点见三,一是苹果经查后,并没有发现强迫性劳工问题;二是工时过长;三是经苹果调查后,要求富士康调整相关的工作安排云云。其后,内地《第一财经日报》于零六年八月廿一日报道,其消息来源正正是苹果公司的这份调查报告,内容以富士康过度要求员工加班为要。但没有明显交代苹果没有发现强迫劳工的情况。其后富士康深圳子公司因而起诉《第一财经日报》侵犯名誉权,索赔三千万元,后又降至一元。事件以和解收场,但血汗工厂之名从此不胫而走。
到了今年一月廿五日下午一时,一篇名为《又一具打工者的尸体从富士康深圳工厂生产线上被拖出》的消息在网上出现。中国新闻社于一月廿七日作出相关的消息报道。同年三月接二连三地发生坠楼事件。香港《星岛日报》于三月三十一日报道情况,台湾苹果日报亦见报道。到了四月再发生三宗,三地媒体亦见跟进。事件持续至五月六日进一步恶化,当日发生一宗坠楼案,其后坠楼事件持续发生,一直至郭台铭于五月廿六日到深圳善后,事件发展至最高点,消息于五月廿七日见报,相关报道及消息铺天盖地。
五月廿七日的报道重点包括郭台铭带记者参观工厂、公开道歉、员工的自杀协议、防自杀措施、回应抚恤金过高、军式管理、加班问题、郭台铭要求媒体正面报道、以及血汗工厂的指控的回应等。上述各项,三地媒体均见报道,但立场及取向则见不同。为便于分析,本文拟以血汗工厂作为分析点,看看三地的报道如何呈现差异。
中港台三地报章的异同
香港报章血汗工厂的报道及评述如何,见诸如《苹果日报》以「舆论齐声质疑富士康为血汗工厂」;《信报》纪晓风评述,「有人认为,内地的血汗工厂遍地」。内地方面,见「传说中的血汗工厂」、「外界质疑富士康是血汗工厂」、「代工帝国」和「富士康帝国」等。台湾见《自由时报》则以「为了澄清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中国时报》评论则直接地指出:「富士康当然不算是血汗工厂。」
相关报道给笔者印象是,香港报道相对似乎较中性,多以第三者带出「血汗工厂」角度,不会以主观式判断以说明「血汗工厂」的真实性:内地亦见从第三者带出「血汗工厂」角度,但同时以带有立场性表述方式处理,如「代工帝国」和「富士康帝国」。至于台湾报章,虽见从第三者引述「血汗工厂」之角度,但否定性立场很强,甚至行文更直接作出否定性的论述。三地报道的差异从血汗工厂的处理,可知一二。
五月廿七日当天,《纽约时报》及《华尔街日报》均见报道,但以苹果、HP、戴尔(Dell)等公司回应为主。但《纽约时报》及《华尔街日报》同引述一个以纽约为基地的中国劳工关注组织(China Labor Watch),回应事件,其表示除了管理外,新生代劳工需要更多关怀云云。
到了五月廿八日后定性为下降期。内地和台湾的报道量维持每日五十则,但香港每日达七十九宗。以内地报章量相对港台减少,相信与内地当局要求为事件降温有关。有关三地的报道取向则见微妙的变化。内地报道对于自杀成因,不再针对富士康的管理方面。如《南方都市报》的〈四大「杀手」促他们 一一赴死〉一文指出,自杀涉及四大原因,包括企业管理方式、感情问题、对工作和人生的迷茫、隐性个体因素等。
台湾方面,报章对事件由强烈辩解立场,渐渐地转至理性及关怀。如《中国时报》以题为〈《我们的时代》中国模式 台湾是共犯〉一文可证。香港方面,有关加薪及善后方面消息均见报道。同时,亦见分析珠三角廉价代工时代的结束,如《香港经济日报》的〈珠三角廉价劳工 迈终结时代〉一文可见。
美国方面,在五月廿七日后,《华尔街日报》共见一条,《纽约时报》则见两条。内容以富士康加薪及善后为主。有关中国工业转型方面,《纽约时报》亦有一篇相关分析文章。
到了六月三日,当天主要新闻点相信是富士康加薪30%,但除了加薪外,还见苹果的乔布斯公开表示:「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另见台湾总统马英九表示关心,但不介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提到:「最近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就给台企敲了警钟。」上述三者均是事件发生以来,各方高层次的回应。同时,笔者感到各方希望以「加薪30%」为事件的句号,因此在时间上的安排显得特别巧合且微妙。
十三宗工厂员工自杀事件,涉及四个不同的地区或城市,亦从一宗又一宗的自杀案例,发展至城市及地区问题,最后可能是一段华南代工时代的历史终结的转捩点。其脉络及内涵是复杂的。同样,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发展动力,其内涵也是复杂的。美国学者米什金(Frederic S. Mishin)指出,全球化意指在商品、服务和资本向外开放的过程和发展。全球化总是跟经济利益走在一起,利益推动着一致性的演进,但同时亦分解在地方的差异之中。如果六月三日这一天,富士康加薪30%这一宗消息,真如所料成为这宗事件的句号的话,历史,总是那样令人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