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议呈现华语电影工业研究新方向

2010-11-12



  由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合办之国际会议「华语电影工业:方法与历史的新探索」,于2010年10月8日至10月9日成功举行。是次为期两天的会议致力呈现华语电影工业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新的研究方向。主题包括对华语电影工业西化倾向的重新思考、影业首都与区域电影的关系、电影巨头公司的个案研究、观众研究的新方法等。来自香港、大陆、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二十余位知名学者在会议上呈现并讨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发现华语电影中的「失踪者」和「被失踪者」   
  华语电影历史研究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复旦大学教授冯筱才就指出,由于种种局限,当下华语电影史中有诸多研究者被忽略的「失踪者」或避而不谈的「被失踪者」。研究者们重视文本分析,而忽略观众研究;重视导演和明星,而忽视其他从业人员;重视上海、香港等主要城市,而忽视小城镇和乡村;重视解放前和新时期的电影,而忽略1949-1976年这段特殊时期内的电影等。这些局限成为构建全景华语电影史过程中的巨大障碍,也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的关注和反思,事实上,这次会议上的许多成果都在探寻华语电影中的「失踪者」和「被失踪者」。   

  如深圳大学的刘辉教授选取了「华影」这一「失踪者」,由于历史原因,1937-1945年间日本军方在中国成立的电影机构「满映」和「华影」一直未得到深入的研究,甚至一些学者对这些机构能否进入学术研究视野都持激烈的反对态度。而刘辉基于在中国和日本两地搜集的大量史料,对华影的机构框架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研究。   

  台湾辅仁大学的唐维敏教授同样选取了一个曾被历史遮蔽的研究课题—战时重庆电影。他认为战时重庆国共两党旗下电影人在政治影响下的互动,深刻地影响了他们日后的思想、创作乃至命运。探讨华语电影发展的延续与断裂,可以从战时重庆电影中找到一些有趣的线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远婴则选取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这一独特个案,对其1949-1966年间的体制构建、创作策略、类型样式、导演群落、电影行销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勾勒,揭示了其表现出的「社会主义电影的特征」。

重探香港影业在华语电影中的位置和特征   
  在华语电影的跨国流动中,香港影业长期处在重要的枢纽位置。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融会各地电影人、各种语言和文化的枢纽位置深刻形塑了香港影业的多元特征。而这些特征正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上,就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如香港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罗卡先生就将目光聚焦于香港电影的通俗娱乐特征。他细致梳理了1946-1950年间上海和香港两地通俗娱乐电影的发展史,比较了通俗娱乐片在两地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下表现出的类型特征和市场接受情况。他认为比起政府管制自上而下发展出的官方文化艺术,根植于民间、由下而上发展的通俗文化具有更大的活力,这也是香港电影繁荣的重要原因。   

  在香港电影业中,长期并存着多种语言制作的电影,不同的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决定了电影不同的接受群体,进而决定了电影不同的制作模式。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吴月华就通过对粤语歌唱喜剧的观察,探讨了粤语电影以「混杂」为特征的制作模式。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容世诚则聚焦于香港影业中另一独特片种「夏语片」,这种配以闽南方言的电影,在1950年代曾非常繁荣,其资金大部分来自东南亚的闽南华人商家,拍摄的地点是香港影厂,不少摄制人才来自上海,但影片却极少在香港本地放映,销售市场主要针对星马、泰国和菲律宾的闽南华人族群,形象地说明了香港影业的「跨国性」特征。而这种特征也同样体现在香港浸会大学钟宝贤教授对邵氏影业公司的研究论文中,她描绘了邵氏影业在1920年代到1950年代间以上海、香港、新加坡三地为基地发展壮大的历史,从而呈现出华语电影在亚洲市场开疆拓土的过程。

拓展华语电影研究视野与方法   
  在意识形态的束缚和诸如《中国电影发展史》之类经典着述的影响下,关于华语电影的历史敍述中存在不少成见,有待深入的反思。而这次会议中就出现了不少突破陈见的新观点。如日本关西大学教授菅原庆乃就用充分的史实有力反驳了1926年7月六合影片营业公司的成立是为了把天一等影片公司排挤出电影市场的一贯说法,还原了它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历史真相。

  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秦喜清深入反思了学者们在研究好莱坞对中国影响时存在的「西方中心论」思维,她从理论和概念上厘清了研究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影响的几种倾向,并借用柯文(Paul A. Cohen)的「中国中心观」指出中国电影研究应使用一种「中国视角」来开启新的面向。加州州立大学圣马克斯分校萧知维教授则在某种程度上实践了「中国视角」。他基于大量的资料和事实,把好莱坞对中国的影响落实好、具体化,指出在中国不同的区域,在乡村和城市,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状况以及中国观众接受好莱坞电影的程度是非常不同的,强调了中国本土文化和观众的能动性。   

  此外,这次会议中的一些研究也呈现出了新颖的方法论取向,如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陈儒修教授带领他的学生,采用商学研究中的集中度测量方法,调查并探讨了过去20年间台湾电影产业集中度状况,从一个新角度反映了台湾电影产业的变迁。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张慧儿博士则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对数位时代的电影观众进行研究的新方法。

合力构建新华语电影研究体系   
  据本次会议组织者香港浸会大学叶月瑜教授介绍,举办这次会议的初衷是为各地的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思考华语电影研究的未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华语电影研究也正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呈现出跨学科、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充满了问题和挑战,如华语电影研究中的诸多「失踪者」和「被失踪者」还有待填补,早期华语电影的史料还有待深入挖掘和整理,旧的分析框架还有待突破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各地学者的通力合作。   

  叶教授还提到,这次会议属于由她牵头的一项早期中国电影工业大型研究项目的一部分,项目主要致力于从香港、杭州、广州、天津、重庆等地的地方文献中挖掘新的电影史料,相关成果将在今后三年内陆续出炉,并将建设一个中国电影工业线上资料库,与学术界共享研究成果。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