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香港是否会多发三个免费电视牌照,香港的电视业与观众对资讯娱乐的期望已到了临界点,必须找出新的出路与思维,包括电视节目策略与管理模式。
香港是个小市场,免费日报也有六份,所以,将来有五个免费电视台,对经营者来说是绝大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无论资讯或娱乐,都让观众有太多的选择。电视台是资本与人才密集的高成本投资,偶一策略错误,可以令投资者跌进无底深渊。
以目前两台竞争的情况,如果其中一台独收天下武器,包括演员与制作人员,就可以雄霸天下。但是,在五个免费电视台的竞争情况下,尤其是其中的几个电视台投资集团,都有雄厚的资本,到时就要各出奇谋,使出看家本领。
1999年10月我在本刊写过一篇文章,探讨「电视管理模式」,因为当时吴征入主亚视后大量裁员,甚至要把制作部取消,以购买节目或外判节目的外援手段来争取收视率。2011年8月底,有报导说,亚视管理层开员工大会,管理层提出推行项目制,即由现职员工承包个别节目制作,但未有确实详情。这可以是一个新的电视节目策略与管理模式的讨论。
最近,王维基因为很可能拿到一个免费电视台牌照,向无綫电视艺员与制作人员高调招手挖角,除了得到免费的宣传与曝光外,也把将来五个免费电视台的节目策略与管理模式的问题重新引起注意。
回看我当年的文章,今天看来还是有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寻找崭新的电视节目策略与管理模式。先让我把当年的一些意见,再在这里重新发表,温故知新。
探索新管理模式
首先,回顾无綫已推行多年,广为人所认同的「成功模式」,即所有节目皆由自己制作,这是「肥水不流别人田」的垂直模式 (Vertical Integration),再加上自己训练演艺人员和幕后制作人员,又有「尽收天下兵器」的效用。无綫就使用了此招数雄霸天下近四十年。
此外,从生意角度着眼,自制节目是电视台最宝贵的资产,在收购一个电视台的评估价值方法就是看自制节目藏量(Library),摄影器材等所谓「生财用具」有时因为太旧,反而变成是负累。
由此来看,梁淑怡两次分别入主当政的佳视和亚视,还是沿用旧的电视广播管理模式,而她当年用高薪挖角,一时间电视圈内人人亢奋,日夜等待梁淑怡的「求才电话」。(目前王维基高调招手挖角手法如出一辙)。梁淑怡一役,只是提高了整个电视台的制作成本,却没有提供新的电视管理模式。这是员工开心,老板不高兴的模式。
从整盘生意的收支来看,这种电视台管理模式,却凸显了以下的问题:(一)录影棚、拍摄器材、导演、编剧等总支出费用非常庞大,而最令人头痛的是员工管理是非常麻烦。于是,精明的电视台老板提出:是否所有节目皆要自己制作,可否多向独立制片和其他节目来源探索。即以自制和外购节目来增加节目来源,同时控制成本的上限。
事实上,当时探索的新管理模式,在台湾的电视台已沿用多年。台湾的各大电视台除了有自制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外,也外判节目给独立制作人,例如杨佩佩等已是「金漆招牌」制作人。不过,台湾电视台经已投资在录映棚,及聘有制作人员,这已是一项庞大的支出。电视台和制作人的合作形式是:制作人规定要租用电视台的设备和人员来制作节目,这方面,电视台可以抵销部份节目成本,制作人也不用付出昂贵的资本来购买设备。(至于此模式在台湾实行时,要指定用某导播而出现台底给红包的情况,在此不必详谈)。
就以此模式来计算,一年之内可以有多少独立制作人有机会让自己的节目在电视台播放?假设是一线剧集(例如晚上七至八时),每剧一周连播五天,一年有52星期,即一线剧集要260集,两线剧集时间要520集,三线剧集时间是780小时剧集。假设每一个连续剧平均以40集为一单元,一线剧集时间只需要用6个单元,两线剧集是12单元,三线是18个单元。又假设每个单元要用九个月完成,而一个独立制作人只可同时在一年之内兼顾两个单元,即只有三个制作人可以有节目时间。这样,独立制作人也会感受到压力,如果他们不能维持高水准,以后就失去节目订单的机会。因此,独立制作人对每剧集必悉力以赴,务求每年拍出「省招牌」的佳作。另一方面,电视人也符合自己做老板的华人创业精神。
从电视台管理角度来看,现在电视台减省制作部不少工作人员,而每个时段的节目成本又可以比较准确掌握,因为独立制作人同意价格后,就算超支亦不能向电视台追讨。此外,如果有大量的独立制作人提供剧本概念和建议书,电视台可作最佳选择,不理想者可弃之。
实现新管理模式的先决条件
但要实现这种新的电视管理模式,要有几个先决的重要条件:
(一)香港要有大量有水准的独立制作人。美国的成功因有大量的人才资源配合。从前,美国只有三大免费电视网时,有以反垄断法(anti-trust)精神而设的法例规定,即所谓的节目与财政条例(syn fin rule),电视台不能100%的节目是自己制作,要保留起码10%外判给独立制作人,所以这些电视网的管理模式与香港迥然不同。今天,美国的电视频道很多,已经不再是三大免费电视网三分天下,这条法规已经取消。
(二)电视台本身要加强对观众口味的了解,即多做观众欣赏电视行为的调查研究,主动探索观众的口味和趋势,从而选购合适的节目。在香港电视管理模式来说,是节目主导和制作主导的两条路线之争,即节目部厘订节目政策和选购方针,或是由制作部「泡制」了节目后,才交由节目部安排播出时间。 这是节目策略的重要课题。
(三)电视台设立有效的组织来审核节目建议书,小组成员应当包括了节目部、制作部和广告部的要员。
(四)电视台对节目的宣传方法也要改变,因为旧的自制节目模式,宣传的方法是不断制造「煲水」新闻,藉此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当采用外判节目后,电视台的宣传部应配合独立制作人和演员,特别为摄制中的节目制造高曝光率。据笔者的经验,电视台的外判剧集,因与独立制作人之间欠缺全盘有效的宣传计划,只在剧集启播前才召开记者招待会推介,可惜这是没有「震撼力」的宣传手法。参照美国的情况来看,也是在剧集开播时才「造势」,但因美国有很多评论传媒的专栏作家 (media critics),他们的评论可以把节目推到「叫好又叫座」的盛况。
(五)电视台与独立制作人合作的模式,在一些东南亚市场(例如印尼和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更演变成是合伙分账(Profit Sharing Partnership)的商业模式,即提供节目的独立制作人承包某一节目时段,甚至向电视台保障最低的进账收益,而独立制作人并设有自己的营业人员来推销该节目时段内的广告,这商业模式的利弊和运作方法可另文再谈。
2012年免费电视五台争雄,以上的分析,更值得深入讨论。
过去一年我在美国与香港同步的看了差不多所有无綫电视最新剧集,也看了中国的古装大型电视剧、台湾的民视长寿连续剧《夜市人生》等等,真的为香港电视剧的主题与市场前景担心。再看美国电视的晚上与日间的电视节目不断创新,我是希望香港的电视界专业人才,再创新潮流与模式。这个话题,日后有机会抛砖引玉再讨论。
明年,香港的免费电视将风云再起,我热切期待,看各大电视台的高手如何出招。看官们,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香港是个小市场,免费日报也有六份,所以,将来有五个免费电视台,对经营者来说是绝大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无论资讯或娱乐,都让观众有太多的选择。电视台是资本与人才密集的高成本投资,偶一策略错误,可以令投资者跌进无底深渊。
以目前两台竞争的情况,如果其中一台独收天下武器,包括演员与制作人员,就可以雄霸天下。但是,在五个免费电视台的竞争情况下,尤其是其中的几个电视台投资集团,都有雄厚的资本,到时就要各出奇谋,使出看家本领。
1999年10月我在本刊写过一篇文章,探讨「电视管理模式」,因为当时吴征入主亚视后大量裁员,甚至要把制作部取消,以购买节目或外判节目的外援手段来争取收视率。2011年8月底,有报导说,亚视管理层开员工大会,管理层提出推行项目制,即由现职员工承包个别节目制作,但未有确实详情。这可以是一个新的电视节目策略与管理模式的讨论。
最近,王维基因为很可能拿到一个免费电视台牌照,向无綫电视艺员与制作人员高调招手挖角,除了得到免费的宣传与曝光外,也把将来五个免费电视台的节目策略与管理模式的问题重新引起注意。
回看我当年的文章,今天看来还是有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寻找崭新的电视节目策略与管理模式。先让我把当年的一些意见,再在这里重新发表,温故知新。
探索新管理模式
首先,回顾无綫已推行多年,广为人所认同的「成功模式」,即所有节目皆由自己制作,这是「肥水不流别人田」的垂直模式 (Vertical Integration),再加上自己训练演艺人员和幕后制作人员,又有「尽收天下兵器」的效用。无綫就使用了此招数雄霸天下近四十年。
此外,从生意角度着眼,自制节目是电视台最宝贵的资产,在收购一个电视台的评估价值方法就是看自制节目藏量(Library),摄影器材等所谓「生财用具」有时因为太旧,反而变成是负累。
由此来看,梁淑怡两次分别入主当政的佳视和亚视,还是沿用旧的电视广播管理模式,而她当年用高薪挖角,一时间电视圈内人人亢奋,日夜等待梁淑怡的「求才电话」。(目前王维基高调招手挖角手法如出一辙)。梁淑怡一役,只是提高了整个电视台的制作成本,却没有提供新的电视管理模式。这是员工开心,老板不高兴的模式。
从整盘生意的收支来看,这种电视台管理模式,却凸显了以下的问题:(一)录影棚、拍摄器材、导演、编剧等总支出费用非常庞大,而最令人头痛的是员工管理是非常麻烦。于是,精明的电视台老板提出:是否所有节目皆要自己制作,可否多向独立制片和其他节目来源探索。即以自制和外购节目来增加节目来源,同时控制成本的上限。
事实上,当时探索的新管理模式,在台湾的电视台已沿用多年。台湾的各大电视台除了有自制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外,也外判节目给独立制作人,例如杨佩佩等已是「金漆招牌」制作人。不过,台湾电视台经已投资在录映棚,及聘有制作人员,这已是一项庞大的支出。电视台和制作人的合作形式是:制作人规定要租用电视台的设备和人员来制作节目,这方面,电视台可以抵销部份节目成本,制作人也不用付出昂贵的资本来购买设备。(至于此模式在台湾实行时,要指定用某导播而出现台底给红包的情况,在此不必详谈)。
就以此模式来计算,一年之内可以有多少独立制作人有机会让自己的节目在电视台播放?假设是一线剧集(例如晚上七至八时),每剧一周连播五天,一年有52星期,即一线剧集要260集,两线剧集时间要520集,三线剧集时间是780小时剧集。假设每一个连续剧平均以40集为一单元,一线剧集时间只需要用6个单元,两线剧集是12单元,三线是18个单元。又假设每个单元要用九个月完成,而一个独立制作人只可同时在一年之内兼顾两个单元,即只有三个制作人可以有节目时间。这样,独立制作人也会感受到压力,如果他们不能维持高水准,以后就失去节目订单的机会。因此,独立制作人对每剧集必悉力以赴,务求每年拍出「省招牌」的佳作。另一方面,电视人也符合自己做老板的华人创业精神。
从电视台管理角度来看,现在电视台减省制作部不少工作人员,而每个时段的节目成本又可以比较准确掌握,因为独立制作人同意价格后,就算超支亦不能向电视台追讨。此外,如果有大量的独立制作人提供剧本概念和建议书,电视台可作最佳选择,不理想者可弃之。
实现新管理模式的先决条件
但要实现这种新的电视管理模式,要有几个先决的重要条件:
(一)香港要有大量有水准的独立制作人。美国的成功因有大量的人才资源配合。从前,美国只有三大免费电视网时,有以反垄断法(anti-trust)精神而设的法例规定,即所谓的节目与财政条例(syn fin rule),电视台不能100%的节目是自己制作,要保留起码10%外判给独立制作人,所以这些电视网的管理模式与香港迥然不同。今天,美国的电视频道很多,已经不再是三大免费电视网三分天下,这条法规已经取消。
(二)电视台本身要加强对观众口味的了解,即多做观众欣赏电视行为的调查研究,主动探索观众的口味和趋势,从而选购合适的节目。在香港电视管理模式来说,是节目主导和制作主导的两条路线之争,即节目部厘订节目政策和选购方针,或是由制作部「泡制」了节目后,才交由节目部安排播出时间。 这是节目策略的重要课题。
(三)电视台设立有效的组织来审核节目建议书,小组成员应当包括了节目部、制作部和广告部的要员。
(四)电视台对节目的宣传方法也要改变,因为旧的自制节目模式,宣传的方法是不断制造「煲水」新闻,藉此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当采用外判节目后,电视台的宣传部应配合独立制作人和演员,特别为摄制中的节目制造高曝光率。据笔者的经验,电视台的外判剧集,因与独立制作人之间欠缺全盘有效的宣传计划,只在剧集启播前才召开记者招待会推介,可惜这是没有「震撼力」的宣传手法。参照美国的情况来看,也是在剧集开播时才「造势」,但因美国有很多评论传媒的专栏作家 (media critics),他们的评论可以把节目推到「叫好又叫座」的盛况。
(五)电视台与独立制作人合作的模式,在一些东南亚市场(例如印尼和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更演变成是合伙分账(Profit Sharing Partnership)的商业模式,即提供节目的独立制作人承包某一节目时段,甚至向电视台保障最低的进账收益,而独立制作人并设有自己的营业人员来推销该节目时段内的广告,这商业模式的利弊和运作方法可另文再谈。
2012年免费电视五台争雄,以上的分析,更值得深入讨论。
过去一年我在美国与香港同步的看了差不多所有无綫电视最新剧集,也看了中国的古装大型电视剧、台湾的民视长寿连续剧《夜市人生》等等,真的为香港电视剧的主题与市场前景担心。再看美国电视的晚上与日间的电视节目不断创新,我是希望香港的电视界专业人才,再创新潮流与模式。这个话题,日后有机会抛砖引玉再讨论。
明年,香港的免费电视将风云再起,我热切期待,看各大电视台的高手如何出招。看官们,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