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广电的财务结构与发展模式」,这个议题不仅对全球的公共广电机构之治理极为重要,而且攸关公共媒体的永续发展,本文提供台湾公视的经验,期待促进这个议题的相关讨论。
十八年的筹备发展历程
首先简要介绍台湾公共电视的沿革,作为理解公视财务结构变化的背景资料。台湾公视在正式开播以前,花了十八年时间筹划,成立公视的想法,最早起于一九八○年,由当时的行政院长孙运璇先生提出,他倡议在台湾建立一个公共广播服务机制,为台湾的独立公共广电体系领域开了先河。 这项建议提出后,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GIO)作为大众传播事业的管理规范辅导机构,于一九八三年开始筹备公共服务节目制作中心,该中心于隔年成立,隶属于新闻局的组织架构下。 当时政府并且正式要求台视(TTV)、中视(CTV)、华视(CTS)等三家传统无线电视台,以固定时段播放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
时至一九九一年,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的上级单位)核定「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设置要点,制作中心规模遂扩大为公视筹委会,筹委会委托七位专家学者,研拟公共电视法草案,于九三年送交立法院审查。经过公共媒体游说联盟等团体多年不断的政治协商与倡议活动,九七年五月三十一日,公共电视法终于在立法院获得三读通过,为台湾的公共媒体发展建立了新的里程碑,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于九八年七月一日正式开播。
八年后的二零零六年,公共电视与台湾公共媒体事业,又往前跨了一大步,进行了大规模的媒体改造,开播八年的公视与成立三十五年的华视(CTS),合并为「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TBS),而另外三家电视公司——客家电视台、原住民族电视台与宏观电视台也随即加入TBS的行列。
近十年支出与自筹财源概况
在了解了台湾公共电视历史沿革与近年发展状况之后,我们可以来检视过去十年台湾公视的收入演变情形。
公视最主要的财源是政府拨款,而不是执照费,其中一个原因是公视由于筹备期过长,正式成立时间非常晚,一九九八年开播时台湾的有线电视执照已经开放,市场上充满有线电视频道,加上当时台湾社会对公共广播的概念并不清楚,因此向民众收取执照费几乎完全不可能,也因此政府拨款一直都是公视的主要财源。
二零零一年迄今,政府对公视的年度拨款金额设定在约三千万美元(不含通货膨胀因素的微调)。二零零八到零九年之间出现非常大幅度的变动,这是因为零八年时,立法院冻结公视半数预算,延至隔年才核拨,这个情形也显示,国会决策对公视财源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此外,我们看到代制节目收入在零七年出现惊人成长,这是因为客家电视、原住民电视、宏观电视这三家电视公司在该年度加入公广集团的结果。零九年,高雄市举办世界运动会,公视作为这个全球体育界盛事的主播单位,该年度的代制节目收入达到最高峰。但由于上述三家电视台在此后两年间,预算缩水一百八十万美元以上,而二零一零年其他代制计划也大幅减少,造成这个项目的收入比零八年少了一百六十万美元。整体而言,上个年度的代制节目收入算是处在一个低点。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包括个人及企业捐赠在内的赞助金额,在公视财源中所占比率并不高。这个事实显示在企业及公众支持方面,基金会未来还有极大的改善及努力空间。
至于公视的预算支出方式,基本上我们最主要的支出是在节目制作、节目企划以及采购这个部份。基于法规的限制,公视在开播最初三年不能制作每日新闻节目。
零二年以后公视开始制播晚间新闻、全球现场及手语新闻。零四到零八年间,制作支出几乎增为两倍,目前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固定制播手语新闻,服务听障人士,另外还有台语的午间新闻及晚间新闻,和以普通话制播的夜间新闻等每日新闻节目,以及五个时事性节目《我们的岛》、《独立特派员》、《有话好说》、《NGO观点》、《南部开讲》,这样的预算资源重分配,不仅改变公司的财务结构,也反映了公视在节目规划策略上的转变。此外,在零七年才开始推动的HD高画质领域相关计划方面,公视的支出年年呈现巨幅攀升。
谈到财务结构,我们向来最关切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建立具有永续发展前景的财务模式。台湾公视致力透过各种方式扩大收入来源,包括赞助捐款、设备或场地租借、节目销售、代制节目,以及透过活动办理、募款节目等方式拓展金源。
公视获得的捐款在零七年以后大幅减少,可能跟近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有关,节目销售收入在零三年达到高峰后也呈现逐年减少的状况,部份原因可能是公视将财务资源移转至新闻性节目制播,而这类节目由于探讨的是时事性议题,较难以录影产品等形式销售。销售减少的现象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可能影响因素,那就是新媒体科技的快速进展,造成观众大量透过其他种类媒体取得内容,对DVD产品的需求因而大幅减低。
财务永续发展的挑战与机会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公视在建立及维持具永续发展性的财务运作模式这条路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政府拨款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自筹款收入却逐年减少。在此同时,公视面对新媒体环境中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又必须不断进行改善与提升,才能在业界保持竞争力,由此可见,如果要能确保公视的财务永续性,光靠种子资金是不够的。
虽然存在着前述种种挑战,现阶段还是有许多良好的发展机会。目前有两大乐观因素可能改善公视的财务稳定。第一,公共电视法修订案现在正在立法院审查,基金会争取增列预算如果通过的话,公视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第二个因素是高画质领域的相关投资。为了迎接高画质时代的来临,中华民国政府挹注了相当预算,用以提升广播设施设备及节目内容。这些预算有一部份拨配由公视负责执行。透过积极参与高画质相关计划,公视不但获得更多财务资源,也享有更多机会来为设备升级,发展更多节目内容,启动更多制作企划案,并在这些过程中训练更多的人才。公视可以把握这个大好的机会,将自己改造成数位时代业界的领先者。
事实上,台湾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HD高画质频道是由公共电视所经营。
公视在HD高画质领域的相关支出在过去数年间显著成长,但就经常支出帐而言(如节目制作),仍有良好的成长空间,预期至少在未来数年间,现阶段发展趋势将得以维持,并制作更多优质的节目,事实上公视节目自开播以来就经常获得国内外许多奖项的肯定。
从二零零九年到今年十月之间,公视在国内外入围或获得奖项的节目包含纪录片、儿童节目与戏剧节目等数量成绩亮丽。事实上,虽然我们许多节目在一般家庭收视率方面无法与商业频道竞争,但公视的节目品质却充分展现公视的核心价值,也获得各界高度肯定。
公视的核心价值为公共服务
二零零一年Yahoo!奇摩入口网站进行一项调查,结果台湾公视获票选为台湾最佳电视频道,证明公视的努力已经受到观众的肯定。
回归公共广电遵循的核心价值即公共服务,在善尽公共媒体责任的同时,而回馈观众支持最好的方式,就是持之以恒地制播更多更优质的电视节目。
十八年的筹备发展历程
首先简要介绍台湾公共电视的沿革,作为理解公视财务结构变化的背景资料。台湾公视在正式开播以前,花了十八年时间筹划,成立公视的想法,最早起于一九八○年,由当时的行政院长孙运璇先生提出,他倡议在台湾建立一个公共广播服务机制,为台湾的独立公共广电体系领域开了先河。 这项建议提出后,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GIO)作为大众传播事业的管理规范辅导机构,于一九八三年开始筹备公共服务节目制作中心,该中心于隔年成立,隶属于新闻局的组织架构下。 当时政府并且正式要求台视(TTV)、中视(CTV)、华视(CTS)等三家传统无线电视台,以固定时段播放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
时至一九九一年,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的上级单位)核定「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设置要点,制作中心规模遂扩大为公视筹委会,筹委会委托七位专家学者,研拟公共电视法草案,于九三年送交立法院审查。经过公共媒体游说联盟等团体多年不断的政治协商与倡议活动,九七年五月三十一日,公共电视法终于在立法院获得三读通过,为台湾的公共媒体发展建立了新的里程碑,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于九八年七月一日正式开播。
八年后的二零零六年,公共电视与台湾公共媒体事业,又往前跨了一大步,进行了大规模的媒体改造,开播八年的公视与成立三十五年的华视(CTS),合并为「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TBS),而另外三家电视公司——客家电视台、原住民族电视台与宏观电视台也随即加入TBS的行列。
近十年支出与自筹财源概况
在了解了台湾公共电视历史沿革与近年发展状况之后,我们可以来检视过去十年台湾公视的收入演变情形。
公视最主要的财源是政府拨款,而不是执照费,其中一个原因是公视由于筹备期过长,正式成立时间非常晚,一九九八年开播时台湾的有线电视执照已经开放,市场上充满有线电视频道,加上当时台湾社会对公共广播的概念并不清楚,因此向民众收取执照费几乎完全不可能,也因此政府拨款一直都是公视的主要财源。
二零零一年迄今,政府对公视的年度拨款金额设定在约三千万美元(不含通货膨胀因素的微调)。二零零八到零九年之间出现非常大幅度的变动,这是因为零八年时,立法院冻结公视半数预算,延至隔年才核拨,这个情形也显示,国会决策对公视财源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此外,我们看到代制节目收入在零七年出现惊人成长,这是因为客家电视、原住民电视、宏观电视这三家电视公司在该年度加入公广集团的结果。零九年,高雄市举办世界运动会,公视作为这个全球体育界盛事的主播单位,该年度的代制节目收入达到最高峰。但由于上述三家电视台在此后两年间,预算缩水一百八十万美元以上,而二零一零年其他代制计划也大幅减少,造成这个项目的收入比零八年少了一百六十万美元。整体而言,上个年度的代制节目收入算是处在一个低点。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包括个人及企业捐赠在内的赞助金额,在公视财源中所占比率并不高。这个事实显示在企业及公众支持方面,基金会未来还有极大的改善及努力空间。
至于公视的预算支出方式,基本上我们最主要的支出是在节目制作、节目企划以及采购这个部份。基于法规的限制,公视在开播最初三年不能制作每日新闻节目。
零二年以后公视开始制播晚间新闻、全球现场及手语新闻。零四到零八年间,制作支出几乎增为两倍,目前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固定制播手语新闻,服务听障人士,另外还有台语的午间新闻及晚间新闻,和以普通话制播的夜间新闻等每日新闻节目,以及五个时事性节目《我们的岛》、《独立特派员》、《有话好说》、《NGO观点》、《南部开讲》,这样的预算资源重分配,不仅改变公司的财务结构,也反映了公视在节目规划策略上的转变。此外,在零七年才开始推动的HD高画质领域相关计划方面,公视的支出年年呈现巨幅攀升。
谈到财务结构,我们向来最关切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建立具有永续发展前景的财务模式。台湾公视致力透过各种方式扩大收入来源,包括赞助捐款、设备或场地租借、节目销售、代制节目,以及透过活动办理、募款节目等方式拓展金源。
公视获得的捐款在零七年以后大幅减少,可能跟近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有关,节目销售收入在零三年达到高峰后也呈现逐年减少的状况,部份原因可能是公视将财务资源移转至新闻性节目制播,而这类节目由于探讨的是时事性议题,较难以录影产品等形式销售。销售减少的现象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可能影响因素,那就是新媒体科技的快速进展,造成观众大量透过其他种类媒体取得内容,对DVD产品的需求因而大幅减低。
财务永续发展的挑战与机会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公视在建立及维持具永续发展性的财务运作模式这条路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政府拨款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自筹款收入却逐年减少。在此同时,公视面对新媒体环境中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又必须不断进行改善与提升,才能在业界保持竞争力,由此可见,如果要能确保公视的财务永续性,光靠种子资金是不够的。
虽然存在着前述种种挑战,现阶段还是有许多良好的发展机会。目前有两大乐观因素可能改善公视的财务稳定。第一,公共电视法修订案现在正在立法院审查,基金会争取增列预算如果通过的话,公视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第二个因素是高画质领域的相关投资。为了迎接高画质时代的来临,中华民国政府挹注了相当预算,用以提升广播设施设备及节目内容。这些预算有一部份拨配由公视负责执行。透过积极参与高画质相关计划,公视不但获得更多财务资源,也享有更多机会来为设备升级,发展更多节目内容,启动更多制作企划案,并在这些过程中训练更多的人才。公视可以把握这个大好的机会,将自己改造成数位时代业界的领先者。
事实上,台湾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HD高画质频道是由公共电视所经营。
公视在HD高画质领域的相关支出在过去数年间显著成长,但就经常支出帐而言(如节目制作),仍有良好的成长空间,预期至少在未来数年间,现阶段发展趋势将得以维持,并制作更多优质的节目,事实上公视节目自开播以来就经常获得国内外许多奖项的肯定。
从二零零九年到今年十月之间,公视在国内外入围或获得奖项的节目包含纪录片、儿童节目与戏剧节目等数量成绩亮丽。事实上,虽然我们许多节目在一般家庭收视率方面无法与商业频道竞争,但公视的节目品质却充分展现公视的核心价值,也获得各界高度肯定。
公视的核心价值为公共服务
二零零一年Yahoo!奇摩入口网站进行一项调查,结果台湾公视获票选为台湾最佳电视频道,证明公视的努力已经受到观众的肯定。
回归公共广电遵循的核心价值即公共服务,在善尽公共媒体责任的同时,而回馈观众支持最好的方式,就是持之以恒地制播更多更优质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