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对策思考

2003-01-15
新移民学校
新纳粹支持者
种族融和,知易行难?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国际新闻传播,将对外宣传视为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就要求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新华社已经由一个长期面向国内的国家通讯社,发展成为了具有双重职能、重点对外的世界性通讯社,中国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已经覆盖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许多报纸已上了互联网,直接对外发布新闻,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目前,新华社已在海内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多手段的国际新闻传播体系,在海外拥有一百多个分社,从布点情况看,已与历史悠久的西方大通讯社差别不大;该社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七种文字廿四小时不间断地向世界各地播发新闻,日均发稿约五十万字。英文广播是新华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主要代表,在各文种对外广播中发稿量接近西方大通讯社的水平。现在,新华社发展海外新闻订户的工作正从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推进,仅在美国的直接用户就有二十余家。该社的新闻消息早已被联合国列为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中国国家级对外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四十三种语言进行对外宣传,每天播音总时数一百九十二小时,每年从世界各地收到六十万封听众来信。目前该台已实现节目录制和播出的数字化,其规模已位于世界前列。

不可讳言,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国际新闻传播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在国际新闻传播观念、传播技巧、传播理论研究、传播效果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迄今尚未形成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相称的强大舆论力量。

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将急剧增加,国际新闻传播面临着大发展的良机,但同时又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国外传媒打入中国并享受与国内传媒相同的待遇虽然在入世之后头几年还不可能成为事实,但二零零五年以后,新闻业开放的承诺表终归要制订出来。

如何增强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竞争力?如何更快地从边缘走向国际传播中心?这是当前摆在中国国际传媒面前的重要议题。

有鉴于此,笔者希望透过一些影响国际新闻传播的要素,铺陈对中国有效参与全球化下国际新闻传播竞争之管见。



一、建立与经济实力相称的强大国际新闻传播体系

在影响国际新闻传播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被视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为,经济实力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全球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国家经济实力愈强,愈能成为先进资讯技术和设备的拥有者,生产和输出的国际新闻就愈多。一般而言,国家的传播实力是与其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便不会有强大的国际传播体系,她便难以巩固其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心地位。因此,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新闻现代化建设,建立与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相应的强大传播体系,是中国有效参与国际新闻传播竞争的重要前提。



二、调整传播观念,讲究传播策略

中国需要改革的,不仅仅是经济体制,同时还要改革束缚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中国对外开放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商品市场,同时也开放了中国的资讯市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国门打开后冲来的外来信息防范有加,干扰外来收视的做法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对卫星电视中敏感的新闻突击遮盖,创造了电视画面「开天窗」的新做法。但是,在网络传播已成不可阻挡之势的今天,中国受众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已经呈现出了选择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如果无视这一现实,仍然沿袭过去对许多国际敏感事件不予报导、推迟报导、省略报导等传统运作手段,那么,传媒失去的不仅仅是重大事件的传播时效,更重要的是失去信誉和民心!这些无异于自缚手脚的做法,必然阻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在世界资讯市场上的竞争力,迟早会被孤立于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传播体系之外。

淡化国际新闻传播机构的官方色彩,解放她们的手脚,使她们能就国际事件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在报导时效上与西方传媒竞争,从而在世人面前树立起独立的、可信赖的传播者形象,是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从边缘走向中心应有的举措。长期以来,新华社一直被视作中国政府的发言人,国际社会希望透过新华社的报导来了解中国这个世界大国对一些具体事务的态度。然而,正是这一特殊的角色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新华社对一些突发性国际事件的报导。原因很简单,许多突发性事件开始发生时未来走向并不明朗,如果为了时效而在抢先报导过程中或对事件的评价上出现偏差,势必给世界传递出不准确的信息。正是这一担忧使得新华社在许多国际事件的报导上十分迟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声誉和形象。

其实,就国际事务代表中国政府发言的是外交部发言人,而不完全是新华社。淡化新华社等对外传播机构的官方色彩,不仅是转变观念的问题,而且还是提高国际新闻传播竞争力的策略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学习。美国政府在国际事态不明朗之时,往往通过国际新闻媒体及时发表意见,然后根据国际社会的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美国传媒既保证了国际事件报导的及时性,又充当了政府借以做出快速反应的试探气球,从而使美国的国际新闻传媒牢牢占据着全球中心的地位。中国传媒只有冲锋在国际新闻传播的前沿阵地,方能在全球系统的中心占据一席之地。



三、加速互联网建设,开创国际新闻传播「多、快、好、省」新局面

电脑虚拟空间时代(Cyberspace)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科技的发展而由「虚」变实,使国际新闻传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所有国际事件的报导都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为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次,网络传播使全球信息一体化成为现实,国家与民族的疆域被打破,作为产品形态的新闻不再有以前那种国内与国际之分了,因为任何国内新闻同时都是国际新闻,因此,传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网络时代获得了巨大拓展;其次,传受双方在信息生产与消费方式上已发生显著变化。信息社会的受众越来越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新闻内容,而网络传播使这一要求瞬间成为现实。为了满足受众愈趋多样、愈加挑剔的要求,传媒机构正在经历从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甚至人际传播的演进过程。

电脑虚拟时代为中国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中国已制订了互联网发展规划,确定了近年内建立包括新华社、《中国日报》在内的五大网址,使之跨入世界网址的前列。这种将中国的网络传播定位于全球新闻传播大范围的战略决策,无疑会对中国的对外传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笔者相信:抓住在网络应用方面与欧美同步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加强中国的网络传播建设,充份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将出现「多、快、好、省」的崭新局面。多,指新闻报导数量而言;快,指传播速度而言;好,指传播内容质量而言;省,指投资少、收益大的经济因素而言。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传播网址,将比耗巨资在海外建立记者站更为有效。



四、利用汉语独特的传播特点,形成广泛的「华文传播圈」

语言是影响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报刊交流总是多于她们与不同语言国家之间的交流。

汉语拥有世界上四份之一的人口,除两岸三地外,还包括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共同的语言与文化使海内外华人的联系与互动在全球化的今天更趋活跃。于是,许多学者据此提出了「大中华圈」 的概念。

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的民间使者,不胜枚举的海外华文报刊和华语广播电视既是维系所在国华人的纽带,又是华人了解祖国发展、并通过他们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中国国际传播机构应关注和重视海外华人报刊和华语广播电视的发展,加强与它们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华文传播圈」。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还不可能被世界广泛认同之时,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由华语地区逐步走向世界应是可行而有效的捷径之一。



五、加强与国际传媒机构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过去参与国际传媒界的活动很少,这不仅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极不相称,同时也失去了向外国同行宣传中国新闻事业成就的良机。试想:连国外同行都不了解中国的新闻传播实际情况,怎能期待他们对中国的报导客观、准确呢?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也必然增多。中国的新闻传媒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与各国媒体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纠正外界、特别是国外新闻界对中国的模糊认识与偏见,这应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



六、重视国际新闻理论研究,提供正确的传播决策参考

国际新闻与传播有独特的规律。各对外传播媒体应组织研究力量进行两方面的工作:总结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经验与教训,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根据国际新闻传播规律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为机构制定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和调整传播过程中的偏差,监测和评估传播效果,用理论指导下的国际新闻与传播技能增强传媒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在新闻与传播学界专门从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的学者也屈指可数。不重视该领域的专才培养,不加强理论研究,轻视、甚至忽视国际新闻传播理论对传播实践的指导作用,必然延缓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步伐。

过去,我们常常指责西方传媒对中国不客观、不公正的报导使许多西方受众对中国形成了具负面效应的刻板成见;现在,应该说中国传媒已经到了能够利用大众传媒树立自己真实形象的时候了。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传播将在倡导和推动国际新闻与传播新秩序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逐步从边缘地带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未有科技局前的日子

莫乃光
2012-11-13

香港网游产业的数点建议

冯应谦
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