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选举中的跟风新闻

2012-05-14

  香港特首选举已经尘埃落定,但特首选战报道中的跟风新闻却令人深刻印象,所显现出来的弊端实在值得新闻业界甚至整个社会反思。

  「跟风新闻」(Pack Journalism),又名「套装新闻」或「一窝蜂新闻」,是指来自不同媒体的大群记者蜂拥到一起,报道同一新闻事件,引用的消息来源相同,报道的目的相近,报道的手法相似,报道出来的内容高度同质。这种新闻现象,无疑带有了贬义的色彩。

  跟风新闻常常和美国总统竞选报道联系在一起。每到选举年,大群的记者乘坐同一巴士或同一飞机,追访同样的候选人数周甚至数月,一起吃,一起喝,相互核对采访笔录,相互影响议题设置,写出来的新闻常常被批评为同质、肤浅、误导、乏味等等。

  这次香港特首选举,建制派候选人唐英年和梁振英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媒体对他们的追访报道就是典型的跟风报道:大群记者不辞辛劳,对候选人围追堵截,长达数月,但报道出来的内容和角度却大同小异。

  跟风新闻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引发群体效应,任何一个小的事件通过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渲染报道,都会迅速闻达于天下,但它引发的负面效应却远远大于它的优点!

  我以这次香港特首宣战的报道为例,阐释跟风报道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以期引起传媒业界和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反思。

跟风新闻养成新闻记者的惰性
  跟风新闻最遭人诟病之处,就是由于记者的懒惰而形成的不动脑筋的抄袭行为,他们经常相互分享消息来源,甚至照抄他人的报道内容,包括标题和内文,每一个记者都仔细观察别的记者写什麽,做什麽和强调什麽,别人说啥就报啥,而不愿意主动去核对事实。所以,有人又将跟风新闻叫作「懒惰新闻」。

  参与这次特首报道的一些记者告诉我,他们整日追访候选人很辛苦,也很无奈,如果采访去迟到了,就问问同行前面讲了些啥,无形中形成人云亦云的现象;没有听清楚候选人的讲话,也会问同行;有时候交稿时间紧迫时,甚至只根据对方提供的文宣稿件来写作,他们自已也担心这种惰性慢慢会形成习惯。

给报道对象造成伤害
  跟风新闻另一常见后果是无视被报道者的隐私权,给对方造成极大伤害。跟风记者往往抓住被报道者的一个错误,以丑闻报道的形式,以讥讽的口吻,甚至用诽谤性的新闻和言论,损毁对方的名誉。而且,相对于单篇新闻报道或独家新闻报道而言,跟风新闻的报道者众,报道量大,辐射范围广,传播效果强,因而对被报道者的隐私侵犯程度就大。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跟风新闻的伦理道德问题。

  这次特首选举报道中,「唐宫风暴」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百名记者在唐英年约道大宅门外守候,电视台和报馆租用了近10部吊臂车,把记者吊到高位拍摄,有如荷里活大片开拍。吊臂车及长臂摇控摄影机伸缩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大宅没有遮掩的地方一览无遗,连唐家的宠物狗也不能幸免被报道,被调侃。事后唐太表示这样的采访影响到她和家佣的起居生活,唐英年也指邻居晚上遭强光照射,感到骚扰,还说自己都是人,期望传媒尊重他和他家里的私隐。可惜的是:他们的合理诉求,没有人听;他们的私隐权,很少有人在意!

  我承认唐宅风波事关公众利益,应该报道,但传媒有必要如此大的阵仗用摄影机二十四小时对着人家的屋内拍摄吗?难道唐英年及家人仅仅因为大宅僭建就不应该有私隐权了吗?长此以往,传媒不就蜕变成了可以肆意侵犯他人私隐权的暴力机器?

导致报道独立性丧失
  跟风行为影响的不仅仅是前綫记者,还影响了后方的编辑,造成整个新闻传媒机构的群体思维(groupthink),最终结果是导致媒体失去报道的独立性。本来,记者采写新闻需要批判性地分析和解读新闻事件,但这种报道的独立性往往让位于编辑的群体思维:编辑很多时候不经过记者同意就擅自根据其他媒体的报道来修改和确定报道内容和角度,以保证能跟随主流报道左右。这种跟风心态使得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客观中肯的意见、有创意的想法没人提出,即或提出也会被压制,从而造成新闻报道的单向度和片面性。久而久之,记者失去了报道的动力和热情,新闻也就渐渐失去了可信度。所以,某种程度上而言,跟风新闻真正要怪罪的不是那一群被派去追访候选人的新闻记者,而是幕后的编辑和传媒机构本身。

  本次特首选战报道中,编辑修改记者的稿件以切合报道立场这样的「小事」应该司空见惯,不胜枚举,有的报刊,例如《成报》,连时事评论员的专栏文章也改,以配合自己支持特定候选人的立场。刘锐绍一篇特首选战专栏文章的原标题是:「唐梁都不值得帮」,被《成报》改为:「两人中拣,甯拣梁振英」;认为梁振英即使当选「也无法统领群雄」,被改为希望梁振英「能发挥应有的魅力,好好统领群雄」。短短数百字文章,被删改、增添多达10处。选举报道的不客观、单向度和片面性由此可见一斑。

传媒机构顾此失彼
  这次特首选举报道,各个传媒机构都派出了大批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去追踪采访、报道特首候选人,这样强势的跟风报道足以把候选人任何琐碎的小事放大到万众关注的程度。然而,大批精兵强将被抽调去跟风报道,大量的设备和资源被调配到选战报道中,报馆、电台、电视台可能就没有足够的人力、精力去报道别的有价值的新闻、关注别的重要议题了。因此,跟风新闻使得传媒机构顾此失彼,从中所能获取的经济效益恐怕也远逊于预期。

  当然,跟风新闻也许是传媒迫不得已的生存之道,每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几乎所有媒体都不希望缺席。如果别的媒体都赶到现场去做报道,而自己的记者还没去或去迟到了,老板一定会责备直至责駡。

  虽然我们不能奢望跟风新闻会停止,但至少我希望传媒业界和整个社会能认识和反思它所引发的问题,尽量减少其负面效应。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华盛顿邮报》的做法中获得一些启迪。

  1998年初,正当美国媒体在哈瓦那等待报道教皇到古巴的历史性首访时,爆出了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大批记者迅速撤离古巴,星夜赶回华盛顿,开始了对莱温斯基的盯梢与跟风追访。然而,没过多久,《华盛顿邮报》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从大群追访、盯梢莱温斯基的各路记者中撤出自己的多位新闻摄影记者,因为《华盛顿邮报》的编辑认真反思了这种狗仔式的跟风报道,反思的结果是:传媒这样疯狂的跟风报道,热情过头了,完全不必、也不该如此!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香港传媒高层访京团背后

吕秉权
2018-10-22

假新闻 Vs 新闻自由

彭家发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