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两面刃:宣传与抹黑

2012-10-12
  二零一二年乃多事之秋,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不论是自发性的民间活动,或是有组织的社会运动也是史无前例的频繁。先旨声明,笔者不是民运搞手,也不是社运常客,只希望从另一种的角度剖析现今的公共政策及社会运动的宣传策略。

网上群组的力量
  年初的D&G事件,本来纯属「小事一桩」,偏偏在自由民主日益收窄的年代,香港人变成了在那里都会为自己的权益据理力争。站在街上不准拍照吗?网民就自发地在网上组成群组,联群结党相约到D&G店外「挑机」。还记得那广东道「万人挑机」的场面吗?真是一时无两。如果你有到过这些网上群组的话,你会发现这些挑机的情绪其实不是一时三刻培养出来,却会在一夜发酵,负面情绪配合民怨沸腾,一发不可收拾。

  相比起D&G事件,今年的特首选举当然是全城焦点,可惜赛事开始不久,抹黑工程便从天而降,将在任政府的人和事,包括前特首曾荫权及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的情史丑闻及僭建大宅等问题,一一给传媒踢爆,被波及的还有许仕仁,甚至连只是考虑「代唐出佂」的曾钰成也差点中伏。候选人开始陷入泥浆摔角的状态,黑材料推陈出新,市民除了见到网上一堆特首候选人的改图而捧腹大笑之外,更为一场不君子之争感到一片唏嘘。同时,有报纸铺天盖地的揭穿很多官员的疮疤,看得多了,令很多市民也认为当时的政府很贪婪、又不济,民调自然是每下愈况,怨声载道的民情更成为之后社会运动的「催化剂」。

  今年的特首选举是两位建制派候选人之争,虽然当时唐英年被看高一线,但不到最后未知鹿死谁手,唐梁两营在网上的攻势亦从不间断,但坦白说,他俩的网上部署连奥巴马四年前竞选美国总统时用的宣传手法也比不上,离开专业水平还有好一段距离。时常听到政客或从事政治公关的,会跑到台湾或美国去看大选,可惜在大型竞选上的宣传却没有进步,香港的竞选工程仍然稚嫩。

  梁振英终于上台,他身边有胆量走入「热厨房」的人才已经不多,但也在短短几个月内一个又一个被抓个正着:麦齐光涉骗房津、陈茂波及其妻子曾任劏房业主(虽然他声称是板间房不是劏房)等,一一被搬上传媒和网上。回想起来,香港过去的十二个月不断沉沦,有人将这些丑闻及一众民生问题推卸往前朝政府,却不能忘记是谁人先要打泥浆摔交,弄至如斯田地,苦了的却是香港市民,赔上了香港的前途。

  其实不论是商品、服务、人物或是政治,也要有适当的宣传,才能令广大市民有所认知和接纳。而很多机构因为资源有限,都会尝试利用新兴的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其实利用社交媒体去宣传已不是太阳底下的什么新事物,例如乐施会每年举办的「毅行者」,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她们都会用社交媒礼去寻找义工及参赛者,而每年的成绩也不俗。商业机构如海港城及海洋公园,也会运用很多社交媒体的策略,去推广他们的新服务,令到这些景点或服务大收旺场。

掌握民情及宣传策略
  当然,社交媒体这新种新类型武器,其实是一柄两刃刀。古语有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看看近几个月政府宣传的几个重大议题,包括五司十四局、国民教育科及新界东北发展计划,不论是谁对谁错,在社交媒体上所激起的民怨已经有如浪花千丈,加上政府的公关和宣传手法之拙劣,完全摸不透民情,造成回归十五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管治危机,现届政府真是责无旁贷。

  国民教育事件又是一个好例子。年多前制订的指引,去年本来只有学民思潮在打游击战,偏偏一本「中国模式」令到一群手无寸铁的爸爸妈妈也成立了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为下一代不被洗脑教育毒害不断抗争着,及后发展到游行、集会、绝食,以及于添马政府总部成立公民广场,迫使政府撤回大部份方案,虽然事件还未完结,但已引证群众活动加上社交媒体所产生出的爆炸力不容小窥,更足见政府拿捏民情全无准绳,导致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截稿前胡红玉在开展国民教育科委员会上表示,国民教育科毋须要有官方的课程指引,因此不需要建议政府在该指引上作出修订及检讨,又说若没有官方指引,等同现时的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已告失效,学校若决定推行国民教育科,学校及家长可以自行开创教材。虽然看来离国民教育科撤科这个目标已经非常近,但各位家长及老师们却不能掉以轻心,仍然要继续监察小朋友的课本及教材,避免这「洗脑教材」再一次死灰复燃。。

  而在这个暑假期间,新一届立法会选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次选举跟以往最大的分别,在于宣传的媒体已经由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章、杂志,伸延至千变万化的互联网上,炙手可热的社交媒体更是各候选人除了落区见选民外,「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流连之地,可是在监管上却连选举管理委员会也摸不着头脑。选举结果也显示出有部份年轻的候选人,不论是泛民或是建制派,若在选举中于社交媒体上宣传手法运用得宜,便有机会成功争取议会一席位。相反有几位资深议员却议席不保,这与其保守的宣传策略及不懂善用社交媒体,未尝无关。

  今届的立法会选举跟国民教育事件的共通点是:不论黄之锋、陈惜姿或是一众泛民议员,都遭受到某些传媒史无前例的恶意抹黑。抹黑跟负面宣传最大的分别是:抹黑通常是用事实的一小部份,然后无限上纲上线去扭曲事实,当然也有是完全虚构的抹黑。笔者常揶揄一些传媒朋友:要这些编辑们在一件毫无事实根据的事情上,要「一文十写」,可能「比死更难受」。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卑鄙的做法,在选举期间出现,除了需要被谴责外,也可能抵触选举条例,理应受到法律制裁。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互相牵引
  社会上常有声音指现今传媒的报导常有偏颇,误导市民,然后再于社交媒体上发酵;实情是现今传媒很多都喜欢跑到社交媒体去搜集资料,甚至引用网上留言去代表民意,所以现在网上的民情很多时已变了主流声音,当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互相影响和牵引时,产生的太极效应生生不息地将单纯的事情不断加压,便解释了近期为何很多社运都发酵得这般快,如此多人参与,又对政府的施政影响如此厉害。

  新界东北发展计划事件又是一个好例子,正如国民教育一样,政府所做的谘询很多时给人的印象都是「静悄悄」及「围内内定」一般,只能听到偏颇的意见;偏偏到了大事大非,香港人又会「挺身而出」,群起反对。新界东北发展计划的谘询原本已近尾声,但很多人一听见「中港融合」这四个字,加上近期国教事件余波未了,又再一次激起另一场社会运动。不过整件事最愚蠢的就是政府在九月廿二日办了最后一次露天的谘询大会,场地可以坐五、六千人。就一个政策进行谘询的目的本是要广范地收集不同意见,需要一次、一次的做,而不是「一次过做」。五千人谘询大会的结果就是演变成冲突及打斗收场,新上任的发展局局长陈茂波最后更要落荒而逃。

  宣传也好,抹黑也好,本身需要很强的能量去穿越所有导体从而接触受众,但如果能有效地借助环境因素去顺水推舟,自然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教事件的初期,看似是琐碎小事,政府却没有把握事件还是于星星之火时将它扑灭,而负责的单位最初也刻意将国教事件与立法会选举保持距离。但随着事件升温,反国民教育也反客为主,成了选举辩论中的主轴,更成了一些选民在投票时用的一把尺。其实如笔者一样的升斗市民,一般也不会清楚事情始末,但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不论议员还是政府官员,应该凭着良心去捍卫香港的核心价值,才不枉市民对政府及立法会的期望。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