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七年之痒」,是因为人们普遍将第二届《超级女声》举办时的二〇〇五年视作中国选秀节目的元年。这种推算并无不妥,毕竟那一夏的狂热捧红了李宇春和张靓颖等人,也为主办方湖南卫视创下了至今无可撼动的百分之十一收视率。
《中国好声音》的异军突起
虽然之前,早有省级电视台开播《生存大挑战》和《夺宝奇兵》等「真人秀」节目,可这些移植自国外的节目落地中国后,要么因为水土不服(比如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完美假期》因为「挑逗选手互相倾轧」而被叫停),要么因为资金链供给乏力,纷纷销声匿迹。个中原因,固然有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真善美式指领」,亦与节目引进方「在地化」(localization)经验缺失有关。
《超级女声》的成功,令其他电视台见到选秀节目,特别是表演类选秀节目在中国热播的可能。一时间,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和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纷纷涌现。只是,频频复制缺乏创新以及有关选手和评委的大量负面新闻,渐渐令到广电总局难以忍受这类哗众节目占据晚间电视黄金档。于是,二零零六年和二零零九年,两项通知先后颁出,规定任何选秀节目必须在晚上十点半后播出,且不准出现评委点评令选手难堪或粉丝高声尖叫抱头痛哭的场面。
这样的两道指令,俨然将选秀节目逼至绝路。当大多数电视台都因节目创新乏力而在晚八点黄金档滚动播放电视剧时,当选秀节目愈来愈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时,浙江卫视做出了一项创举。其实,说「创举」并不恰当,毕竟这节目是「站在巨人肩上」(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高长力语,因《中国好声音》版权购自荷兰热播节目The Voice),也毕竟,表演类选秀节目在中国已红火了多年。不过,如何不再「炒冷饭」,如何做出新意赢回收视率,却是难事。
不过,《中国好声音》居然成功规避被叫停和被整改的风险,开播仅一周便得到广电总局点名称赞。九月三十日决赛举办当日,《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竟高达百分之六点一,远超同时间播出的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仅录得百分之零点三的收视率)。
笔者认为,《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包括商业成功以及成功扭转官方对选秀节目的认知态度等,在于它及时放弃「选秀」这烫手名字,转以「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重新定位自身。主办方之所以在节目命名和模式设置上大费周章,一来是为博取广电总局信任令到节目顺利在晚间黄金档播出,二来也为避开「选秀」一词在部分电视受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试图靠「励志」和「梦想」这样的积极字眼来传递乐观讯号。
这讯号,已经被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四位评委说得再清楚不过:这节目要找的,不是好外表好扮相,而是好声音。
这样的「再定位」,固然可以看做主办方博取官方认同的应景之举,却也或多或少透露「尝新」的迹象。毕竟,《超级女声》之类以「毒舌」导师和粉丝崇拜博取眼球的节目因过分煽情而略显媚俗(kitsch),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又太过专业太一本正经,若能在二者间找到平衡,则再好不过。
只是,原本期待从《中国好声音》那里见到这种平衡的人,大概要失望了,因为不论海选、导师点评或选手间一对一竞逐,《中国好声音》都与其他选秀节目并无二致。只能说,它或许在「在地化」尝试上做得更出色,譬如「导师带徒弟」的游戏规则不免让国人想起「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类的古话。
「名」与「实」难符 虽然一副不甘与选秀节目为伍的架势(至少在表面上),《中国好声音》却并未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担当。事先高调宣扬的「励志」和「专业」随着节目的进行,被选手和导师间的绯闻以及贿选丑闻等等相继攻破。而且,最关键的是,这节目自始至终未能解答「中国为什么需要好声音」和「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好声音」这两个基本问题。在「解惑」层面,它缺欠太多,当不起「专业」和「评论类节目」的称号。
虽然刘欢点评选手时总说「中国需要你这样的声音」,但因何需要?中国流行乐坛咸鱼翻身之类的话说了多年,可总是硬仗少,小打小闹频频。美版The Voice能轻松请来当红乡村、爵士和灵魂音乐人当评审,我们的知名流行歌手除了音色和音域外,又有什么质的分别?内容上少创新,就在形式上作作秀。可不论海豚音或谁谁,一旦上了主流舞台,唱得一准是「祖国我爱你」。
半世纪前,英国乐队Pink Floyd借太空摇滚的名招呼来万千拥趸。如今,在那个保守岛国,摇滚依旧处处生根,诸如Oasis、Coldplay和Adele之类的名字不断冒出。彼处,流行音乐乘着后现代东风,将反抗主流和精神自由铺排得风声水起。而在中国,从崔健到红极一时的摩岩三杰,之后似乎听不见什么名字了。连汪峰,都是因为两位翻唱《春天里》的农民工上了春晚,才又借势红了一把。
算了,崔健都去拍电影了,说中国摇滚从一无所有兜一圈又走回一无所有也不为过吧。当年粗布衣蓬乱头发接着地气的一声吼,吼到一半,被塞进嘴里的一颗糖,给腻回去了。有人说弹结他翻唱汪峰老歌的梁博(《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冠军得主)是中国摇滚的继承人,可若摇滚已死,信奉唯物主义的我们,又去哪里找他的精神?别被杨坤三十二场演唱会的许诺迷惑,也别相信「因为我是那英」的理直气壮,即便有他们,唱不好的照样唱不好。除非面对社会不公,面对焦灼和信仰缺失,你敢在音乐里说个「不」字。
好好考虑未来前景
笔者质疑的,是《中国好声音》的名实难符:自称并非选秀,却最终没能做出些不同于选秀节目的「成绩」,颇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负责任。或许,「专业」和「励志」都是噱头,广告费才是真。《中国好声音》第一季赚得盆满钵满(被网友调侃「三小时广告硬是插播了一小时节目」),主办方自然不会错过继续赚钱赚人气的机会。
正当第二季紧密筹划时,评委之一的刘欢宣布放弃参与。如此一来,「亮点」和「卖点」不再(因《中国好声音》四位评委的实力和点评风格是这节目的特色之一),主办方要垫砖补漏,就得好好考虑这出「非选秀类选秀节目」的未来了。
可以继续原路,但风险是观众审美疲劳,是八年或九年之痒的不可避免。倒不如,将视野放开阔些,来年把各种噱头各种不必要的枝蔓都砍了,真正找出几位实力出众且风格各异的歌手,多些原创作品多些直面社会景况的发声……。
或许,我们不该给一档本为博众一乐的节目提太多不食人间烟火的要求,可是这些话,我们又能找谁去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