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电视业的创作特区

2013-02-05

  中港矛盾的问题近期由抢购奶粉、打击水货客、北区小一学额不足,廷伸至公仔箱。电视剧《老表,你好嘢》以中港两地的矛盾为题,借题发挥,杂搅笑、讽刺时弊于一身,在圣诞后农历年前这淡季档期,也有不俗的收视。有说皆因近年这类戏种不多,在争产与后宫斗争以外另辟一片天空,也有说正好反映现今香港社会的面貌,更有说是因为个别演员面孔新鲜、角色造型与别不同。不管原因是否属实,《老》剧展示了制作电视节目,从台前到幕后的组合可以灵活一点,因为灵活生创意,创意生改变,改变生契机。

电视创作里程碑
  香港电视业过去是华语电视的桥头堡,并先后为亚洲多个地区的电视台开山辟石,打下基础。早期的香港电视有如初生之犊不畏虎,由单元、中篇到长篇剧,由卡通片到成人节目如《猫头鹰时间》,应有尽有。九十年代初,香港跟随世界电视潮流,RealityTV每晚在两个免费台热播,让两台展开一场资讯娱乐节目争夺战,《今日睇真D》和《城市追击》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今天,由七时至十一时的黄金时段,戏剧占据了两个半小时,一年最少六百小时。表面上,产量多,似乎难以在创意方面有突破,事实不应如此。像市面一些货品的专门店,除了货品集中,款式也多样化,戏剧也不碍如是。既以戏剧为主打,就像经营专门店,应该提供多些式样让顾客选择才对。

  过去,香港的电视业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但亦从大胆尝试中成功建立了里程碑,开创新的创作空间。七六年第一部长篇连续剧《狂潮》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可知道首播三个月其实收视并不理想,换说在今天已难逃腰斩命运,那会播足半年?差不多同一时间有电视台尝试把武侠小说改编为电视剧,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后来有电视台又引进了自创武侠剧,由是带起了一股武侠剧热潮。八十年代,丽的电视(后改名亚洲电视)多番转换管理层,又持续亏蚀,一班出众的幕后人如麦当雄萧若元亦早己离巢,间接造就无綫一台独大。

  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电视剧呈现强烈的个人风格,个别监制如韦家辉擅长挖掘人性的阴暗面和家庭人伦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个接一个家庭惨剧成了这个年代电视剧的标记。二千年之后,电视剧又兴起了另一股热潮,就是宫廷斗争与家族争产,电视剧的创作空间开始自我收窄。到《天与地》的出现,是个别电视管理层和制作人押上自己的名声赌一铺之作。输了几点收视,却赢了口碑,算是有所交代。假如有百多万观众(未计网民)每晚追看某剧集,他们的口味不容忽视。这创新和破格的第一步,应该接着下去,开辟新的创作空间。

与内地电视台比较
  在电视台既要收视保证,亦要迎合观众不同口味的大前提下,大可考虑开辟一个时段或频道专门放映另纇创意的戏剧,试验成功再移师至黄金时段或主频道。这样既可减少收视带来的压力,也可以扩濶编与导的创作空间。内地电视台最先走向市场时,也是沿用这个方法。《东方时空》九三年首播时是个清晨节目,后来反应热烈才移师晚间黄金时段。该节目打开了国内电视台改革的序幕,为无数地方电视台带来改革效应。二十年后的今天,内地电视节目受到香港观众追捧已是不争的事实,反观批评香港电视的声音不绝于耳,须要反思。

  开辟创作特区须要多方面的条件配合。一是要自我松绑,解开为求高收视的束缚。二是要打破旧有的思维框架,在毫无依附的情况下大胆创新,要知道创新是要冒险的。三是扩大可合作的伙伴,像《老》剧,最先是王祖蓝和他的朋友构思出来的,幕后部份班子并非TVB人,台前年青的一班演员面孔较陌生,却成了这个剧的亮点。他们的表现带来惊喜,成为网络讨论区热烈谈论的对象。

  在内地和香港工作过的创作人,对两地的创作环境有如下的分析,就是内地的政治审查关卡多,香港则固步自封,关卡是作茧自缚,咎由自取。实在近年两地的创作环境都起了莫大变化。先说内地,现时电视台有所谓文学部,专门审理一些外来的剧本,把关的是十个八个大学毕业生,曾经遇上个念电影的内地生,毕业后在香港一间电影公司兼职编剧,结果故事写到一半,公司计划有变,内地生失业,辗转回到老家,碰上在电视台任职的昔日老师,当上文学部的剧本审阅,令我大吃一惊。这家地方电视台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电视台,过去制作的电视剧都是超水准之作,不明白这个刚毕业的小伙子,一个完整的剧本也没写过,为甚麽判断剧本的好坏、好看不好看。这还不只,那怕你是全国顶级的编剧,文稿也要非经他通过不可。这部门可说是内地编剧第一个要过的关卡,但由初出道的黄毛小子去领导内行人,有点儿说不过去。往后的关卡就更多了,有官方的有投资老板的,他们基于个别考虑,对故事和桥段都难免有干预,意味创作的空间愈来愈收窄有如劏房。

  至于香港,过往的集体创作,由剧本审阅带领三至四个编剧完成一个剧集被视为流水作业、血汗工埸、工厂车衣。初出道的就更惨,每次要在监制和编审前卖桥,舌头打结、手心冒汗,未动笔先考验口才,不擅词令的差点要放弃写作。但这种操练却令编剧在屡败屡战中成长,因而成功培育了不少出色的写手,背后编审应记一功。但近年这集体创作模式似乎变了质,成了一两个人的创作,经验浅的成了抄写,记录编审的口述剧本。背后的原因很多,编剧水准未达标,三四天后交来的剧本被编审再花两三天去改,甚而重新写过,倒不如编审囗述让编剧记录更省时间。日子有功,创意收窄在一两个人的脑袋里,编剧缺乏实践难以成长,电视台的创作组出现断层,是未来电视剧发展的一大危机。

  窒碍创作环境的还有长久以来由制作领导创作这老问题。在内地,编剧普遍受到尊重,作家为电视台编写剧本的也不少,他们的身价,动辄每集一小时的剧本廿多万,那是香港很多编剧两个月的人工了。他们身价高除了剧本是一剧之本外,市场上也是看准谁是编剧才肯付较高的价钱,编剧的名气与剧作品的市值挂鈎。为了保证剧作品卖得好价钱,投资者都要求其他较没有名气的编剧隐姓埋名。

固步自封的模式
  香港的影视事业,制作人员如电影导演、电视台监制和编导,向来被视为一剧之统领,皆因从工序上出发,编剧先编好剧本,往后的事就要看导演如何把文本演绎或精彩的画面和声音,还有后期的剪接和配音,这过程看上去比拿起笔杆要复杂得多,所以执笔的被认为没大不了。演员收到剧本的会私下改对白,导演也会改,遇上尊重编剧的才会找编剧商量。多年前已有电视台的编制把创作人员纳入制作部的系统内,表面上创作部是一个部门,实则已一分为二,编审编剧各有所属的制作部团队,各团队的最高负责人是制作总监,两团队井水不犯河水,编和导都不能被调到对家团队工作。想要求调到另一团队的话,要先辞职,再到另一团队上班。这种制度方便管理,但不利于创作人,制作部与创作部是合作伙伴,不是从属关系,在这制度下工作,只会令创作人作更多妥协。

  免费电视牌照能否如传闻中在三月发牌,仍是未知之数。但在幕后人手严重短缺下,电视台有必要打破固步自封的模式,打造一个灵活开放的创作环境和空间,开拓创作特区,才是长远权宜之计。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从数据看香港电视变化

李敬华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