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众言、占中:商讨民意的发展历程

2013-06-14


  2009年2月,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首次与史丹福大学慎思民主中心(Center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Stanford),联合举办慎思民调研习班,参加者28人,来自本地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和议员办事处等。

  同年6月,笔者响应立法会监察西九文化区计划推行情况联合小组委员会的呼吁,向委员会提交书面建议及作出口头申述,建议有关当局在公众参与活动时使用慎思民调。

  一年后,在2010年2月,民研计划首次与香港电台联合主办一个名为「政改慎思」的公众辩论会,由民研计划透过电话随机邀请92名巿民,于2月6日在港台出席辩论会,包括专家辩论环节、出席巿民发问环节,和辩论前后问卷调查环节。有关活动全程录影,并于在2月13日早上于香港电台第一台以节目形式播放。「政改慎思」的内容活动构思,是参考美国史丹福大学创立的「慎思民调」,分析出席市民在听取正反论点前后的意向变化。

  一个月后,在2010年3月中下旬,民研计划与史丹福大学慎思民主中心再次合作,分两周举行「慎思民主与公众谘询培训班」,并邀得慎思民调鼻祖史丹福大学慎思民主中心总监费斯坚(James Fishkin)教授担任主讲。培训班的对象以学术界为主,参加者接近40人,当中包括澳门学者,及后在澳门开展了正式的慎思民调(澳门称之为「商议式民调」)。

慎思民调的解说
  在培训班的教材中,慎思民主中心对慎思民调有以下解说:

问题:公民对于重要的公共议题通常缺乏全面了解。传统的民意调查只能获得公众对于议题表层的、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社会科学家称这样的公众是理性地忽略与议题相关的资讯,因对他们来说,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获取资讯以形成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成本太高。

解决方案:慎思民调是对传统民意调查的一
种有建设意义的新尝试。它引入民主协商这环节,参与者在获得均衡全面的资讯的基础上讨论议题,从而形成经过深思熟虑的民意。
执行方法:

1. 第一次民意问卷:慎思民调的过程是从公众中随机抽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并对抽中的民意代表进行问卷调查。
2. 征集参与者:从公众中随机抽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来参与协商民意问卷。
3. 均衡的资讯:在参加讨论之前,参与者会收到与讨论议题相关的均衡的说明材料。
4. 小组讨论:在协商当日,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由受训过的主持人主持的小组中进行讨论;大组问答:参与者所在小组在讨论结束后确定想要提出的问题,然后在大组交流中向专家和决策者提问。
5. 第二次民意问卷:协商之后,将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以获得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民意;媒体报导:协商民意测验之后,调查结果将很快由媒体向公众公布。

  大约一年后,在2011年1月,民研计划再次与香港电台合办一场公众辩论会,名为「申亚慎思」,讨论「市民应否支持政府申办2023年亚运会」。民研计划这次提高要求,增加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并把活动时间由半天加长至一天,兼且移师至香港大学的场地举行。可能由于难度增加,出席活动的巿民减少至66人,但所有既定环节没有改变,包括专家辩论、巿民发问,和辩论前后的问卷调查。香港电台亦把整个活动录音录影,并于1月10日黄昏于香港电台第一台以节目形式播放。

  总结「申亚慎思」的经验,民研计划与香港电台在同年9月再次举行类似活动,名为「香港慎思」,专题讨论「市民应否支持改变填补立法会议席空缺安排」。是次活动还原在香港电台举行,保留小组讨论及汇报环节,但就浓缩流程,其他环节保持不变。结果,民研计划邀得85名市民出席活动,香港电台在9月13日黄昏时段于第一台以节目形式播放。

  在2011年9月的「香港慎思」前后,民研计划其实与史丹福大学慎思民主中心,以及澳门方面的专家学者,联合进行了系列的活动,包括在7月份在香港举行「慎思民主,民意调查与传播媒介」工作坊以理念为主之第一部份,以及12月份在澳门举行以实践为主的第二部份。在实践部份,工作坊的成员实地观察和讨论澳门在12月4日门举行的首个「商议日」,由澳门政府委托由张荣显博士主理的易研方案(澳门)有限公司执行,根据慎思民调的方法邀请277名澳门巿民出席讨论。活动包括由受训主持人主持的40场小组讨论,和两场大组专家答问大会,在澳门新口岸教业中学举行,就澳门的《出版法》和《视听广播法》进行讨论。笔者和不少学者专家都以观察员身份全程观察和记录,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慎思民调,亦是港澳地区首个正规慎思民调。

香港的慎思文化
  2012年,笔者除了继续参加由史丹福大学慎思民主中心主办或协办,在中国内地举行的各项慎思民主(内地称作「协商民主」)工作坊外,亦在6月份在香港大学举行的第65届世界民意研究学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WAPOR)的年会中,加入多场「慎思民主」研讨会,以及同期举行另外一次慎思民调工作坊。年底12月16日,香港电台与民研计划总结了多次「慎思辩论」的经验后,推出第一个《众言堂》节目,由民研计划透过电话随机邀请95名巿民,到香港电台录音室向特首梁振英直接询问关于施政报告的问题,全程直播,并由学者叶兆辉就出席巿民预先笔录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主题分析,即场公布,结果发现每人平均提出1.71条民生问题、1.27条经济问题、和1.07条政治问题,反映市民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在香港来说,2012年可算是慎思文化的整固期。

  踏入2013年,香港的慎思文化似乎正在茁壮成长。首先,香港电台与民研计划总结了多项「慎思文化活动」的经验,决定以「众言堂」的品牌,延续慎思明辨的文化。5月5日,香港电台推出第二个《众言堂》节目,题为「慎思2017年行政长官选举办法」,邀请罗范椒芬、谭耀宗、何俊仁及戴耀廷,现场直播讨论上述议题,然后由107名巿民代表现场提问和讨论,全程直播。巿民代表由民研计划以电话随机抽样邀请参加,参加前获发平衡参考资料一份,并须在讨论前后填写问卷表达意见,由民研计划现场分析和总结。

  《众言堂》虽然没有小组讨论,但在邀请、讨论和分析的环节,已经参照了「慎思民调」的理念。在节目制作和资源运用的考虑下,《众言堂》可算是开展了一种以媒体带动的慎思商讨文化。

  那边厢,在2013年1月16日,学者戴耀廷发表「公民抗命的最大杀伤力武器」文章,开展了「占领中环」运动。及后,戴耀廷把运动逐步具体化,活动包括多个商讨日、多轮民间投票、议员辞职,和多种不合作运动等,最后一着当然就是占领中环。由戴耀廷提出的多个商讨日,原来就是仿效艾卡曼(Bruce Ackerman)和费斯坚提出的慎思日(Deliberation Day)和慎思民调。笔者当然感到兴趣。

  经过多个月的讨论,以戴耀廷为首的运动发起人,终于委托民研计划以独立自主方式负责举办有关运动的「商讨系列」部份,目的是让普罗市民和支持人士透过理性讨论,去参与制定2017年特首选举的方案。在本文面世之时,第一个商讨日经已完成,95名随机抽样的香港巿民,和另外大约600名支持「占中」人士,分场分组就有关运动将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撇开翻译的问题,称之为慎思活动也好、商讨文化也好,香港社会在这方面的发展,似乎不够五年。与邻埠澳门相比,可谓起步早、收获迟。不过,从香港电台制作的「慎思系列」,包括新晋品牌节目《众言堂》,以及最近「占领中环运动」的「商讨系列」,似乎显示香港本土可能孕育出另一种由下而上,以公民社会为骨干的慎思制度和商讨文化。果真的话,这个可能是香港人引以自豪的发展。
在制度民主和街头抗争之外,慎思制度和商讨文化或可成为一个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2016年度新闻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

马伟杰 周展梁 叶诗颖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