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诚布公 Vs 避答传媒—梁振英班子令人失望

2013-07-15
  行政长官梁振英声言开诚布公,但新闻工作者感觉并非如此,于是笔者为他「埋单计数」,看看梁班子有多开诚布公,数据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政府发放信息,主要是透过记者会、简单回应(stand up)、书面声明、访问、简报会(包括以不具名的消息人士发布的「吹风会」)等,而能让公众自行计算的,只有前三项,所以笔者以梁振英及其问责局长组成的梁班子在这三方面的表现与前特首曾荫权及其问责局长组成的曾班子作一比较,发现梁班子上任头十一个月(2012年7月至13年5月)向传媒发放信息的次数有852次,较曾班子同期(即2005年7月至06年5月)的265次多1.3倍。


  骤眼看来,透过传媒向公众发放信息的次数增加,是一件好事,但数字增加可能是因为议题增多、清谈节目增多等因素有关,正所谓魔鬼在细节中,所以必须逐项检视。

  众多透过传媒发放信息的方法中,最不受记者欢迎的,可说是官员自说自话的书面声明和网志,因为记者即使有质疑或跟进问题,都无从提问,但梁班子却甚好此道。在他们上任头十一个月内,共发出183份声明,占整体的21.5%,是曾班子同期发放声明次数的八倍!

  这种「宅男式」的发布信息方法,反映的,是有关官员既不负责任,又怯懦的表现。不负责任,是因为有关官员不愿善尽其解难释疑的责任;怯懦,是因为官员企图避免面对传媒对其政策或解说提出质疑,只想躲在电脑屏幕后说了写了,便算交代了。若官员的理据是充分的,决定是按客观标准作出的,为何害怕传媒代市民提出的诘问?

  最能代表这种心态的,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在去年中的劏房丑闻中,于八月五日深夜十一时五十九分发稿,改口承认身兼「景捷」董事时,确知公司购入的大角咀单位有「分租租约」的,但其后不再出任董事,故他早前说对物业是劏房不知情,是针对上述物业的「现况」而言。陈茂波的说词,明显是为当初否认知情的说法作解释,但砌辞的色彩十分浓厚,相信难以通过记者的质疑,以书面声明便毋须面对挑战。

  时间方面,更可说是精心策划。深夜十一时五十九分发稿,除了一、两份发行量较少的报纸可以赶及刊登之外,其余的,能在头版「加签」或用一段「最新消息」来交代已是很不错了,遑论找其他人发表评论。而更巧妙的是,在政府发稿一分钟之后便是第二天,政府新闻处的发稿网页介面会转为新的一页,陈局长的稿便「消失」于介面上,看走眼的编采人员只会在翌日睡醒才知道「漏招」,虽然说仍可刊登,但新闻可能已被电子传媒播报一天,新闻性自然大打折扣,篇幅亦会缩小。这对当事人来说,自然是好事,但对真相的探究,却属不美。

  政府当然大力否认这是精心杰作,声称是为了尽快发出,经各级批阅后,第一时间发出。可是,谁会相信?又不是什么突发或紧急事件,有理由要在深夜发稿吗?若非机关算得太尽,惹起「行家」怒愤,把事情闹大,陈局长的「不认不认还须认」可能已成「过海神仙」了。

没有回应的简单回应
  其次不受记者欢迎的,是简单回应(stand up),因为官员一般只会「滚水渌脚」地回应一、两条问题便离开,把仍在高叫问题的记者群抛在后头,但这却是梁曾两个班子用得最多的发布消息方法,梁班子有639次(占整体75%)简单回应,次数比曾班子的333次(占整体91.2%)多。

  虽然以比率计算,梁班子用简单回应的比率较曾班子有所下降,但内涵则比曾班子差。此话怎解?因为前朝官员的简单回应,至少会真的回答问题,但梁班子的简单回应可以是念完稿便离开,一条问题也不回应,十足是有声有画的声明。这种声画版声明,效果是要令电子或网上传媒只能不断重播这些官员卖的膏药,对公众而言,轻则是宣传,重则是洗脑。

  更离谱的是答非所问,最经典的,是在六月四日当天,记者在行政会议开始前问梁振英,如何向中央政府反映港人平反六四的诉求?在一分零八秒的回应中,梁振英只是谈前往上海出席什么活动和位于启德的两幅「港人港地」截标及白表买居屋的反应良好,然后抛下一句「唔该大家」,便转身离开。比前朝官员顶多带记者游花园,答些不着边际的答案,梁振英在玩弄传媒方面简直是大跃进!

  这种把传媒当作宣传工具,老子喜欢说什么便说什么的「简单回应」,反映的,其实是当事人的傲慢:我有必要按你的提问回应吗?但梁班子忘了,作为市民耳目的记者,其实是代市民提问,不屑回应记者,是不屑向市民问责。

  面对这样的回应,记者应该发挥抽取新闻重点的专业判断,不应光是报道其宣传内容,而是他的答非所问。若是内容没有新闻价值,亦毋须为了填塞时间而播报,为人家免费宣传。

  其实梁班子这种不愿接受传媒诘问的特色,早在上任初期多用「联合采访」来让传媒采访官员「落区」露出端倪,因为「联合采访」一般只会让摄影记者和摄影师到场,文字记者没有份儿,又如何提问呢?于是公众只会「看见」官员探访的美事,背后的问题则无人理会。例如高官与骨灰龛业人士会晤,但如何解决骨灰龛位不足的问题,记者却无法提问。没有内容的新闻图片,与没有牛肉的汉堡包无异,根本就不是新闻。

记者会是海军斗水兵
  众多消息发放的安排中,记者会是最公平公开和负责任的,因为官员可以有机会详细解释其政策,记者有机会代市民问个明白;而记者能否出席又不受官员喜恶左右。梁班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说与曾班子这个新闻自由已有倒退的年代不分轩轾。

  梁班子上任头十一个月共举行30次记者会,比前特首曾荫权班子同期的10次为多,而占整体的比率亦由曾班子的2.7%微增至3.5%。但若单以两位特首计算,共举行4次记者会的梁振英,比只举行了2次记者会的曾荫权多,但以占总体比率计,则曾荫权(3.3%)稍胜梁振英(2.8%)。

  若再细心分析,梁振英出席的4次记者会,都是与其他司局长「行孖咇」甚至「行多咇」,除了不强推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记者会之外,其余的3次,包括房屋及土地供应(12年8月30日)、南丫岛事故(12年10月2日)及经济发展记者会(3月13日),梁振英出现的必要性,是受到质疑的。相反,一些应由他本人详细交代的,他却选择不召开记者会交代,他在七一游行前宣布的「功绩已达」便是一例。

  至于香港记者协会一直抨击的简布会(包括「吹风会」),情况略有进步。笔者以政府新闻处提供包括简单回应和简报会的记者会数据,减去笔者单项计算的,得出曾班子(包括副局长等局级官员)头十一个月举行简报会的次数占总体24.4%(即111次),减至梁班子(包括副局长等局级官员)的20.4%(即171次),这可能与记协代表去年八月向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反映问题,获对方承诺,劝勉问责官员尽量不用「吹风会」有关。

  本人期望,这个良好发展方向,可以持续下去。但若要寄望官员酌情宽待传媒,不如从根本解决问题:港府速速制订资讯自由法,以法律确保市民获取资讯的权利,让政府施政在阳光下进行。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香港传媒高层访京团背后

吕秉权
2018-10-22

假新闻 Vs 新闻自由

彭家发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