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真人骚」的(小报)文化经济学

2013-10-11

  无綫今年「真人骚」制作《求爱大作战》固然是继《盛女爱作战》及《盛男爱作战》后的第三部曲,所引起的争议亦不遑多让。随着节目曲终人散,当时热烈评论的新闻媒体及网民亦逐渐噤声,但其所遗留的问题,或许值得我们在下一次同类「真人骚」播出前稍作拆解。《求爱大作战》被批评造假、大搞男女关系洒盐花败坏道德,贬低两性定型等…。笔者在这里想将这些讨论放于较宏观的真人骚类型(genre)作分析。


真人骚只为「扮演真实」

  《求爱大作战》引发的批评,不少围绕参加这游戏节目并非「剩男」或「剩女」,更是节目编导友情邀请上阵。这些所谓「造假」的批评,背后的假设,是参加者身份不单为「平凡」(ordinary),更为「匿名」(anonymous);他们是经过节目公开招募,从众多参加者挑选出来,而「突围」的入选者,是经过严谨及客观准则挑选出来。但编导岑应也直认不讳,参加者是其在社交圈子及婚姻介绍所招揽。

  固然,这种挑选方法(sampling)最方便,参加者也是有这适切需要才会不惜「愿者上钓」。但观众倘因这些参加者的「平凡」故此匿名,又或者因节目作为「真人骚」,而认为其内容必为「真」,那必会大失所望。「真人骚」的「真实性」一直被质疑,因此亦被视为比一般「虚构」电视剧、节目更值得批判。「真人骚」塑造的「真实性」有以下数个层面。

  参加者都在「扮演真实」(performing the real)。「真人骚」异于一般「虚构」电视剧的主要原因,在于参加者的平凡性,但一旦其被放于镜头的窥视下,参加者不期然因意识到一举一动都将被摄录而影响他们的「自然反应」,更甚的会按照他们希望呈现的形象而在镜头前「表现/表演」出来。而编导为求提高参加者表现的「真实性」,用隐蔽摄影机拍摄参加者,故此更涉及侵犯私隐的操守问题。《求爱大作战》虽然为游戏节目,但其布局并非如国内同类「真人骚」「非诚勿扰」般,在录影厂举行,而是在「平常」地方进行,如餐厅、酒吧或沙滩,以塑造节目的自然及真实性。自电影‘Truman Show’将「真人骚」这电视剧类型怎样把主角一整天的行为尽收眼帘而大行其道后,「真人骚」那种窥探监听风格在‘Big Brother’中表露无遗。这个于1990始创于荷兰的节目,就是把参加者关于玻璃屋内廿四小时,用闭路电视监视他们的起居作息而成名,而奠基了「真人骚」的类型文本。‘Big Brother’其后被英国半公营机构第四台 (Channel 4)购入拍摄英版,但因其中一季牵涉种族歧视指控而引起非议,反映英国公管机构好些营运问题,更暴露「真人骚」中「求真」的含意。

  揭示人性幽暗的「真」。‘Big Brother’式的「真人骚」,令参加者被缚在游戏博弈的语境中,藉丰厚奖金利诱参加者,使其做出表面逢迎,暗地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为;个别参加者在「四周无人」的氛围下,面向镜头向观众尽诉衷情,或将「敌人」数个不是。观众就在这直接亲密的话语,感受并确立「真人骚」的「真实」:参加者的真情倾诉,另一边厢却尖酸刻薄的勾心斗角,将其人性幽暗面表露无遗。其他较为港人所知的‘America’s Next Top Model’也属此类型。《求爱大作战》虽没有玻璃屋,但把参加者带到龙目岛作困兽斗式窥视,既为八位男女制造机会擦出火花,亦为心仪同一目标的男及女营造勾心斗角的场面。《求爱大作战》就是混杂《生还者》‘Survivor’或《欲望岛》(‘Temptation Island’)(参加者在孤岛上竞赛),和‘America’s Next Top Model’(参加者需在才能、样貌,策略上自暴其短,或在观众前将他人数过不是的「尴尬行为」‘embarrassing act’)而成。
  
  以「自我增值」为口号的劳动为「真」。《求爱大作战》所挑选的参加者,并非「普通」人,而是各具「特质」的「典型」:男的有花弗帅哥、失婚人士、事业有成但恋爱上一无是处、欠缺社交技巧,当然还少不了其貌不扬的。对女的容貌有较大要求,但性格上固然有外向活跃,但当然符合传统女性形象、温婉害羞的。他们却都象征着「都市男女」的性别定型,但共通点就是冲着城市人、或性格上的「缺陷」,而可能造成「单身」的「缺陷」而构思,故此节目聘请不同的「人生导师」,从美容、社交技巧及礼仪、以至形象塑造方面,为参加者来个大翻身。美国不少「真人骚」都属于此类型,由‘Extreme Makeover’《终极大翻身》、到‘Project Runway’或‘Top Chef’,观众见证着参加者怎样不畏每集甘被评判评头品足,甚至谩骂,期望藉过程达成自我进步(self improvement),并压倒他人,赢取名誉及奖金。

  以「自我增值」作主调的节目在中外已大行其道,参加者经过专家啓蒙,而得以脱胎换骨,节目的宗教意味浓烈,而节目主持、专家就俨然当上教主。香港的《超级好声》及国内的《中国好声音》都属这类型。但《求爱大作战》与「盛男」、「盛女」所追求的是仪容及求偶技巧,并非技艺,而人生导师们所传授的秘诀,似为强化观众的常识多于专业知识,令人怀疑人生导师们所突显的,是参加者的「缺陷」,甚至是依附节目的美容产品。只见参赛者为遵照导师训示而营役,观众就从这些劳动看见他们的「真」。


低成本制作

  诚然,「真人骚」所以流行,并非观众对其有较「真」的期望,甚至并非观众意愿主导。从生产角度出发,此类型制作成本低,却为电视台带来不少广告赞助及其他利润。据分析,在美国,「真人骚」的制作费差不多为电视剧的十分一,但更能抓住观众,故此「真人骚」的广告收益也不遑多让。

  但成本并未包括参加者作为「真人」所应承受的「社会」及「情绪」成本,包括在节目中被其他参加者数落、被专家评头品足、及被电视台挪用宣传的代价;而今天嗜好煽情渲染的主流媒体更将之热炒,供网民疯传及起底。参加者的举动被色情化报导渲染;被传曾犯风化案、作为第三者云云。在媒体商品化的年代,主流媒体哗众取竉,以「提供娱乐」为名,揭人阴私来供给观众窥视及议论;传统媒体又与互联网及社交媒体产生互动,通过网民疯传,变相为节目宣传。

  此现象充份说明中外评论中的「小报文化」(tabloid culture),而「真人骚」就是彰显「小报电视」的表表者。固然,参加者「食得咸鱼抵得渴」,甚至能因节目而声名大噪,名利双收,但他们在过程中所受的舆论压力不会被媒体披露,而包括被网民疯传舆论要到节目播出后多久才会消散,这一切是否在参加者预算风险(calculated risk)内,所获得的名气及「人生资本」又是否可抵偿承受的成本?


性别标签继续热炒:谁害怕港女、宅男

  《求爱大作战》据知收视较预期差,更被指因此需要用上「荒岛男女」作救亡桥段。标榜性别定型的节目有一定市场,而《求爱大作战》等择偶节目在西方、国内亦十分盛行,可能为针对都市男女单身比率上升的「社会现实」所致;但这些节目,为催谷收视而专门选取极端的两性形象,又以「美容」作为「自我进步」的意识形态,通过不断的炒作渲染,反而强化「港女」、「宅男」等标签,为广告商服务而非为社会提供更多元的性别形象及思考,是我们值得深究的。

  节目编导岑应批评,香港观众欠缺开放玩味的心态,导致「真人骚」难在香港紥根。笔者诚意期待无綫能看高一线,打破垄断的惰性及收视最大化的思维,以高质素及多元化的「真人骚」内容和桥段(如厨艺、设计、甚至演艺),开拓观众视野。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