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时代:新闻道德靠边站

2001-02-15

  要快人一步,还是要慢工出细货?如果要快,那么要多快?我们若选择了要快之后,又有没有条件与空间,去牺牲其他可能更宝贵的东西,例如质素,又例如公平,甚至事实的真相?快与牺牲质素,是否已沦为恶性循环?

  对在二零零零年以至二零零一年的传媒工作者,这一大堆可以简化为如何速度与质素相对拉力的问题,更有切肤关系。

一个快一个慢,一个不愿认错

  这边厢,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为首的美国传媒,因为要抢快,与及过去总统新闻常见的模式惯性的影响,闹了世纪罕见的错误报导当选结果的大笑话。这究竟是个别新闻工作者老猫烧须直觉判断错误,还是表现了更深层的传媒行业文化逆转问题?

  另方面,本地新闻工作者,每每把报导错误归咎于三项原因:

一、是死线的错,因为要够快(赶军令如山的死线)与斗快(行船争斩缆,要赶在竞争对手之前);

二、是前线记者和编辑的错,他们太过年青,缺乏常识与经验;

三、是新闻当事人或被访者的错。总之,都是别人的错。但真是这样简单?

  总之,都是别人的错。但真是这样简单?

  然而,那边厢,在标榜追上现代专业要求,几年内有望与国际传媒看齐的中国传媒,特别是国营媒体,仍因为审查制度、政治需要、官僚主义与既定的办事方式,仍出现时报导快时慢的现象,如在报导打击法轮功的新闻上,有涉嫌是法轮功练习者在天安门自焚,事件发生日子与新华社报导,便出现多天的时间差,对于各地所谓法轮功学员划清界线或被捕消息,观众不容易从内容判别报导的时间性。跟当前国际媒体生态形成强烈对比。这究竟是表现了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优越性,还是其他问题呢?宁愿牺牲速度,也要政治正确。

  时间观念不强,是许多第三世界媒体的特色。但时间观念的强弱,却跟社会生活需要,有密切关系。当个别社会民众生活比较简单,欠缺符合西方媒体新闻定义事故时,时间观念不会强起来,亦可堪理解。

  传媒工作压力沉重,因为传媒工作者常处于两难的处境,要在两难中找寻平衡。在工序绵密的信息工业生产线上,每个人都不过是大企业的零部件,生产任务既要快,亦要精致,但精致的东西,常要多一点时间,在一切以工作流程时间为首要的现代传媒生态中,愈快愈好,已成工作守则第一条。

  这是西方或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体竞争模式,从前,人们曾相信「新闻」的其中一个定义是报导昨天发生的事,六、七十年代媒体的消费者,曾相信这一个简单已明的新闻定义。

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来临

  随着后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与新闻,后者即以特定经过迎合大众媒体消费市场需要的特定信息,传递与流布的速度,亦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复杂,速度变得愈来愈快,信息从信息源,传播到信息接收或消费者的手上的渠道,愈来愈分工精细,运作效率亦愈来愈高。

  新闻的定义变得也愈来模糊与广泛,今天见诸于各种传媒中的新闻,有昨天的故事,今天正在发生的故事,和明天将会发生的故事。过去、现在与明天,同时并存于承载信息量巨大的现代媒体。

  个别信息在媒体之上与在大众记忆的停留时间,亦愈来愈短促。

  战后最大的媒体信息革命是正式确立每日新闻的可行性,日报虽然不是战后才出现,但早期的报刊,其实搜集不到足够的资讯量供每日发表,二次大战催生了人们对更快速与及时的战争新闻报导,战后日报与晚报和周报,仍大受因战争与战后重建而加速了经济发展所衍生的庞大城市白领群的欢迎,那是「传统报刊」的,与长篇新闻故事的黄金时代。

  社会生活虽然随着婴儿潮世代的来临,而变得日渐复杂起来,但人们对能知到昨天或今早发生的事情,已很满意。晚报的兴盛与衰亡,代表了多个社会生活与媒体趋向汇集的结果,是活在多个狭缝中的产品。

  在晚报畅销的时期中,已隐约窥见城市社会大众对更快的信息的需要。许多白领读者晚报的需求,其实除了个别是因为突发新闻的吸引外,平日多是因为股市行情与即日投资指南,但以香港当年的晚报为例,它们最大的缺憾,也在这类,就是与其说是晚报,不如说是中午报,最迟午后一时便要发售,无法刊登全日股市收市,但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即日投资指南之用。大家可想到,当其他能提供即时媒介赶上来,开发这类信息的市场时,出版时间欠缺弹性的印刷媒介,便被新媒体所淘汰。

廿四小时新闻与即时新闻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媒体市场的最新发明是二十四小时电视新闻,如CNN的成立与后来的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跟进。

  其实二十四小时电台新闻出现得更早,但影响力远不及电视新闻的震撼。二十四小时新闻的出现,像征一个媒体分工的新时代来临,不仅改变了观众的接收模式,也改变了新闻采访工作的方式,每日死线由多条不同时段的死线取代,「报导」新闻,变成为「跟随」新闻事件发展,跟随很快又变成「目击」与「引导」新闻事件如何发展。

  二十四小时新闻为九十年代末、难度更高的即时新闻铺路,即时新闻曾是网络新媒体的卖点,但在燃烧资金殆尽之后,人们又发觉只有新旧媒体共同协作,新媒体才能继续实验在线即时新闻的实验。

  本来二十四小时新闻强调报导的连续不断性,而即时新闻则强调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二十四小时新闻,不一定是即时新闻,即时新闻也不一定是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地播送,但今天人们已给宠坏,厌倦所谓时间差,倾向把二者等同。

  虽然只有少数媒体能名符其实提供即时新闻,而不是抄袭重复或剽窃其他媒体的消息,但新媒体的即时新闻,仍可以理解为,是以网上资讯资料库加搜寻引擎支援的二十四小时新闻的变奏,人们尝试把电视与报纸在网上结合,但当下实试的初步结果,是各自突出了两种媒体的短处——电视新闻的浅薄与报纸的支离破碎与粗糙。

  在线即时新闻改变了新闻工作对速度与死线的观念,今天,无时无刻不是死线。人们只要一想到某宗新闻时,便希望在网上或CNN一类频道中找到,这种不断强化的大众期望,已成为推动现代即时新闻的最大力量,迫使信息提供者拼命追赶与满足,有时为求满足够快的要求,传闻就算未经证实、未得到当事人回应、只有单方面来源或资料不全的消息,宁错莫迟,也会匆匆上载或播出。同时当修改与认错渐成家常便饭,受众多只有短线记忆之际,传媒工作者只能在一同压力中,选择性地承受,这便意味着一个新的后道德时代,已经来临。

科网股灾与dot-com泡沫爆破

  今天,信息工作者在分工日趋细密琐碎混乱,旧媒体在新媒体的一轮冲击后,新闻写作变得更浓缩与非传统规范化,流程被扰乱,人手被拉薄,资金被浪费。新媒体在科网股灾与dot-com泡沫的爆破后,裁员无日无之,网站一个一个倒闭,只余下几个实力雄厚与商业模式较清楚的网站在支撑大局。

  但强调与尊重传统新闻道德与工作规范的时代,在种种原因下,已一去不返。今天,新闻工作,只余下专业的空壳与割喉的竞争意识。

  还是一两年前,人们对新媒体的来临,惊为天人,寄予无限的冀望。新媒体即时方便、快捷廉价、声色艺跨媒体、全天候传播、渗透力强、突破国界、可活用资料库的支援,许多旧媒体做不了,或是做得不够好,如即时互动与大量背景资料的支援,新媒体都驾轻就熟。

  然而,这是早熟了的期望,新媒体的来临,或以操作新媒体的态度去管理旧媒体,当时已有亦问题不少。例如,即时新闻的质素保证。新闻质素一事,十分抽象,什么叫做不好易讲,什么叫做优质难提。一般学院派会以四种条件去评核,一是准确,报导根据事实如实报导;二是公平,让正反相方都有发言机会,不会只有一面之辞,如有评论亦持平公正;三是合法,合符「正当法律」的要求,没有诽谤、侵权(如版权、个人资料保密)、不藐视法庭等;四是时效,在最快的时间内,让大众知悉其事,以伸张大众的知情权。

  但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充满罗生门式的故事,世事不是黑白二分,不是人人都热衷发言,也不是人人会明白公平正义为何事,更不是所有人都守法——或明了法律,但斗快要赢,却是人的天性。所以在四项原则或条件中,以第四条时效,影响最大。四个条件其实可能互相冲突,质素和速度有时成反比,例如,要符合公正持平的原则,便需投放多一点时间与资源去查证,是传媒内部会议常见的议题,但又常是「追求速度派」赢出。

  早有评论认为在旧媒体的世界中,传统道德的约束力仍基本上可以发挥作用,但在新媒体,或是一脑子新媒体主意的传媒人,或许会以新媒体的登场,像新经济与旧经济的关系一样,可以打破过往的成规。持有这种想法的传媒人,究竟有多少,或者无法估计,但战后以来,不管中外,传媒没有其他时期出现过像过往几年的混乱。

  或许,这便是追求极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必然的众生相。传媒追求各式各样的极速,不管是宽频的传播送,还是独家新闻的发表速度,我们都像活在摇摇晃晃的急行列车之上。

  中国要稳定压倒一切,那么现代传媒便正追求速度胜过一切的奇迹。

  最后,应该一提的是,美国传媒偷步但错误报导,不是新媒体惹的祸,「涉案者」都是资深传媒工作者与主流媒体。有关事件的细节,已经被广泛报导过,这里从略。事件有其独特性,两位候选人的票数如此接近,最后在几百票上争持,多年未见,总统选举是单一焦点新闻——谁当总统,各媒体都想抢先,心急之情,是可以想像的。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香港传媒高层访京团背后

吕秉权
2018-10-22

假新闻 Vs 新闻自由

彭家发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