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报章杂志就教育电视学校节目的内容和成本,报导不绝,引起各方关注,于是「改革教育电视、配合教育新方向」顺理成章成为本年度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顾问团会议的议题。
每届的节目顾问团,均由社会各界组成。由于今次讨论教育电视学校节目,故此特别邀请曾参与制作节目或提供意见的人士,当然少不了关心子女学业的家长教师会成员。
教育电视 累积印象
教育电视学校节目已播映卅年。老师、学生与社会大众,透过日常接触,点滴累积,汇聚成一个普遍的看法,学校节目就是:过时老套、节奏缓慢、对白生硬、演出稚嫩等等。这种种印象,联手制作节目的教育署和香港电台,同应负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广播处长朱培庆在大会开始时,说出社会上不断有要求教育电视改革的声音,并承诺听取大家的意见,并作出改进。随后台上的嘉宾分别就自己所代表和熟识的范畴发言,引发讨论。
概括而言:两小时多的讨论均环绕四个范畴:一、节目定位;二、节目内容;三、制作模式;四、发放渠道。
服务卅载 该存该废?
经历了卅年的变化,教育电视学校节目的历史任务是否已经完结?与会人士清晰地表示,教育电视仍有存在价值,但以什么定位存在,却意见纷纭。
教育署高级助理署长李庆煇解释,起初设计学校节目时,是希望集中资料搜集的工作,透过编写和制作,制成电视教材,应用于课堂之内,使老师在教学时有所支援,不致「单打独斗」。
对今时今日的学校节目,大会自然是不会满足于上述的简单用途。纵然学校节目作为一个视像媒体,可以帮助老师讲解抽象难明的观念,大会仍认为不应把内容局限于课程之内,甚至应避免课本已有的内容,以免重复及浪费资源,同时应远离课室学校,扩阔视野。
大家都认为除了中、英、数、社会、科学等课程,还有很多题材,例如性教育、公民教育、心理成长,甚至一些边缘科目或不受课堂重视的题目,均可考虑制作。有人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学校节目应否只提供净化的讯息给同学?应如何处理社会的真实面?如何为学生准备将来要面对的社会?
其实,在推行教育改革时,除了要得到教育工作者支持外,家长的了解和支持同样重要。在教育电视中推行家长节目,正好让家长看到子女们在校学习的情况和整个教育系统的概念。家长时段还可以包括提供资讯供家长处理子女在行为上或学习上的问题。
有与会人士认为教育电视可更进一步,把观众层面扩阔,包括新移民、老人、家庭主妇、中三毕业生等,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转移至实践全民教育,提供终生学习渠道。大会上有人建议,在讲求创意的环境下,教育电视不应受制于教育署课程发展处。
电子世代 互动先行
另一个讨论焦点是教育电视的互动性。岭南大学特别为今次会议所做的调查,发觉老师使用教育电视学校节目,仍以传递知识为首要任务,鲜有发挥视像媒体的互动性。
有老师认为,现时的学校节目缺乏跟进讨论的大纲和工作纸,无法在看完节目后继续探讨。与会人士觉得,若节目的编写和制作,特别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预留空间让学生讨论、表达意见、鼓励思考、勇于表达、更符合现时教改的精神。
目前的节目模式,基本上是拍给同学观看,有人建议让学生参与节目的制作,透过制作过程,亦是一种学习,而节目所传达的讯息,正是年青人所思所言,其他同学分享之余,各人亦可表达一己意见。这可视为内容上和广义上的互动。
当日谈及的互动,比较多是应用上的互动。作为教协会长的张文光,自然希望教育电视有如一个资料库,提供老师需要的视像资源。由于如此,有老师建议学校节目无需固定长度,三、五分钟皆可,视乎内容需要而定。
循此方向的讨论,大家已默认单纯的电视播送,追不上时代的要求,派发视像光碟(VCD)和互动光碟(CD-ROM),供学校使用,甚至建立专责网站,让老师随时下载,制作自己的多媒体教材。
这个趋势是无可抗拒的,故此香港电台在教育署的支援下,在去年建立了一个教育电视专网www.eTVonline.tv,老师可从科目、节目名称、内容关键字等不同方法,寻找所需资料。
成本效益 是廉是贵?
谈到学校节目的成本问题,平均每十五分钟的制作费为二十八万三千元,相比外判的二十七万多,仍然较贵。与会人士指出,虽然跟外国同类的学校节目相比,香港的制作费仍较廉宜,但是假若制作了的节目没有学校使用,仍是资源浪费,所以有人建议运用市场机制,让学校出资购买,藉此显示用家的态度。教联会长杨耀忠指出,教育事业不能用市场机制来衡量成败,正等如用偶像来传递教育讯息,会有可能强化崇拜偶像的心态,盖过教育的意图,做成喧宾夺主。
无论怎样,大家基本认同视像媒体在教育方面所担当的重要角色。署理助理广播处长张文新强调,不管谁来制作这些学校节目,也不应放弃这媒体。从大会所播放英国教育电视频道Channel 4的简介中,说明在电脑和互联网未彻底普及之前,保留电视广播,是可照顾弱势社群的学习和知情权利。
署理教育电视台长萧景路承诺会节省百份之十的节目制作费,用以发展互动节目和服务。中大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曾荣光坦然指出,根据大家的要求,似要建立专用的教育频道。
近年来,学校节目的若干改进,与会嘉宾亦有论及,例如制作跨科目跨年级的题材,与及提供中英文字幕版本的节目。其实在去年,还制作了「课程先驱系列」和「家长教育系列」,均属学校课程以外的题材,奈何今年没有继续,加上社会要求改革的速度,快过学校节目的更新,以致部份变化,未为人知悉。
在未来的日子,香港电台与教育署需要取得共识,为教育电视学校节目重新定位,奠定发展的方向。
(附注:上文是综合撮要当日的讨论,如欲参考详细的会议纪录及观看视像片段、与及翻查岭南大学的调查报告、学校节目的历史简介等等,请登入www.eTVonline.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