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判制作研讨会」后记

2003-07-15
外判制作研讨会邀请了不同界别的嘉宾出席,分享经验及听取意见。
外判制作提供更多创作空间和机会。
潮流兴「瘦身」,公营机构亦不例外。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香港电台要实行多项节流措施,包括增加外判工作、重整架构、减少超时工作等。其中节目外判已开始了三年,自二零零零年开始,港台已连续外判了五十五集共27.5小时的节目,例如以环保为题材的《绿像新人类》、像人间浮世绘的《浮生录影》,以及儿童剧《天地孩子》等;更定时举办研讨会,讨论外判节目的质素。本年六月十四日,港台电视部更主办了一次「外判制作研讨会」,邀请港台、亚视等代表、电视节目顾问团、欣赏指数顾问团、学术界、专栏作家及外判制作公司代表等济济一堂,分享彼此在外判制作上的经验,及了解社会各界对港台外判节目的看法。本文尝试综合当日研讨会的主要意见,并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兹参考。


港台外判节目经验

港台每年只拨出六百万元作外判节目经费,因资源日益缩减,外判拨款难有增长。过去三年,港台每年外判的节目只有十五至二十集,外判的制作费与港台节目的制作成本相近,是根据市场调查决定的。制作费是否足够,亦视乎制作规模,是否牵涉到海外拍摄等,有部份独立制作公司认为此经费几乎是无利可图,从以下图表可见每年招标后的市场反应。很明显,如果电影市道好景,制作公司对承包港台外判节目的兴趣较为冷淡,亦可能限制了港台的选择。

--------------------------------------------------------------
年度        戏剧节目        纪录片

      (制作费:30至35万一集)  (制作费:20至25万一集)
--------------------------------------------------------------
2000        54份申请        ---

2001        104份申请      115份申请

2002        154份申请      51份申请

2003        未截止       105份申请
------------------------------------------------------------


在制作监管方面,基本上全部由外判公司处理,而港台设有外判节目监制,要求制作达到港台的指标,令质素有一定的保障。对于外判节目的质素,综合来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质素参差,不及港台本身制作;但亦有认为部份外判节目的创意很好。目前这些外判节目仍多以香港观众的口味为主,未能兼顾海外市场,港台的外判节目能否像国际媒体般有机会冲出香港?


亚视实行外委制作

亚视在二零零零年初内部改组,当时综艺节目开始外委制作,吸引不少前亚视雇员参与。亚视协助他们成立独立制作公司,亦提供办工地点、厂房资源和有一定时间的外委节目,去维持这些公司有的营运和收益,亦让它们发展新节目类型,如《寻找隐世医术》、《香港人在故乡》、《愈食愈疯狂》、《根踪香港》及《罗布泊之旅》等等;像第一和第二辑的《寻找他乡的故事》,本由亚视的综艺制作组制作,第三辑至今则由原创的制作班底承包制作,此政策应该会继续下去。

外委制作除了可以开拓新节目品种外,亦令公司的机制灵活化。实行外委制作后,亚视在二零零零年至零三年生产及管理员工由二百五十至三百人下降至八十至一百人。部份流失的员工加入了外委行列,认为创作空间更大。外判令人手省减,但制作量没有减产,厂房运用更灵活,节目更多元化,是一种理想制作模式。缺点是节目的水准要视乎监管情况而定,管理上有力不到的盲点。或作品与原来概念有距离,而部份制作未达水平,或有些节目的制作时间较长,到播出时已失去时效性等。


外判节目的价值与理念

综合与会者意见,外判制作的作用是肯定的,亦希望所有外判制作都能达到以下目标:
(一)令节目多元化,有助港台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二)提高成本效益,配合政府缩减开支的政策;

(三)壮大新进独立制作人队伍,令港台导演可以面对挑战;

(四)提供更多创作空间和机会,建立本土创意工业。

目前外判节目的制作费只有二十多万,制作人容易眼高手低。制作公司的矛盾,主要是如何在质素和意念中取得平衡?有些意念创新,但质素欠佳;或表达手法太正统,欠吸引力。建议可以用一个比较互动的监察方式,以互补不足。另一方面,在选择创作题材和表达手法时,外判制作人会否刻意迎合港台文化或口味?如何令这些制作跳出港台节目的样板,创造新思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此外,发展外判节目时,亦可以考虑增加新的播放渠道,例如举行公映会,到中小学播放,与影艺界有关机构联系,如影评人协会、电影评论学会等,令这些制作得以深入民间,藉以培养观众的欣赏品味,拓展文化空间。


外判制作资源的开拓

港台每年只有十多集外判节目,却由五十间公司去竞投,实在僧多粥少。对规模较少的独立制作公司而言,竞投这些项目的投资亦很大,如在第一及第二轮的遴选过程,制作公司要投入很多金钱和时间构思和撰写剧本,有与会者要求港台为第三轮落选的制作公司提供一些外判津贴。即使对中标者而言,由寻找被访者到完成资料搜集,至少要投资四个月时间去拍摄五集节目,对一些没有财力的制作公司会相当吃力。若缺乏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目前外判制作模式很难持续下去。

在外国,例如在澳洲等,是由一个半官方机构成立基金,为市场提供制作资源,而公营广播机构只负责提供播放时段及监察节目的质素。到发行和卖片赚取到利润,才按比例拨回有关基金,令制作基金能循环不息的推动整个外判制作市场。以目前的经济环境,要学澳洲模式较困难,要开拓制作资源,建议有:

(一)研究与独立制作公司分享版权,让它们藉出售版权多赚点钱;长远而言,独立制作的作品版权应属于制作人,制作人或只向港台支取部份制作费,其余从其他途径自行筹措;

(二)呼吁观众及社会各界作出赞助或捐献(像美国一样),用港台投入的制作费为基础,再去筹组一笔新基金,推动本地独立制作的发展;

(三)游说政府放宽港台接受商业赞助的限制,例如由航空公司赞助开拍全球华人古典音乐精英特辑,让节目可在航机上播放等;

(四)令节目跨越香港市场增加收益,例如《大地的神采》节目为Discovery Channel购买版权。


制作人才问题的解决

港台的外判计划除了可以培养新导演、开拓创作空间之外;对于一些有经验的制作人,也是事业寻求突破的机会。目前不少承包外判节目制作的制作人都有丰富的电视制作经验,电视台的工作环境未必有利他们发挥,而港台的外判纪录片制作刚好吸纳部份有经验的制作人才参与,令电视从业员有更多元化的生存空间。

但是,现时本地的外判电视节目市场,主要由亚视及港台提供,香港的电视市场狭小,难以养起大量独立制作人员,要吸引新人入行亦不容易,要令电视外判市场成熟,尚有一段很长的路。除纪录片外,目前不少戏剧节目由电影从业员承包,这些公司除了受电影市道的旺淡季影响外,近年来中国电视市场逐步开放,合拍节目罗致了不少港台影视制作人才,亦令本地制作人才有空洞化的危机。由于集制播于一身的无线一台长期垄断,制播分离的模式难以在市场上发挥平衡力量,若目前的市场结构不能有大改变,全职做外判节目基本上难以生存。


独立频道的开通

由于港台没有一条独立频道,即使有找到更多资源外判多一些节目,也需要向电视台争取播放时段。要推动创新意念及令独立制作公司成长,长远而言,有需要设立一个公众频道,才能给予制作人更多创作机会,令更多具创意作品可以播放。至于如何经营公众频道,仍有待深入讨论。

除此之外,外判制作的发展前景,亦视乎其他界别人士的参与和推动。例如数码电视何时来临及收费频道的增加,可能对外判节目的需求增加,为市场带来新动力;另外,宽频网上节目,亦需要大量制作人员;而政府正检讨教育电视的播放渠道和时段,同时考虑设立一条文化频道。希望种种新发展,能令外判制作市场逐渐成长起来。




*编者按:香港电台节目屡获殊荣,最近赢取多个国际奖项,包括∶

■第八届人权新闻奖(冠军)∶
  《铿锵集》----「基本法第廿三条」特辑

■第九届比尔森儿童及青年影视展2003(评判团荣誉奖)∶
  《铿锵集》----「一千集」

■第八届人权新闻奖优异奖(电台) ∶
  《时事沙龙之异乡故事》----「波帕尔惨剧遗恨十八年」

■二零零二年侦查记者及编辑奖(特别成就奖) ∶
  《传媒春秋》----「追踪洋垃圾」

■休士顿国际影展(白金牌奖)∶
  《生活逼人来》----「大唔透」

■消费权益新闻报导奖(电台组铜奖)∶
  《投资新世代》

  

所有获奖节目及有关资料,可于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香港电台获奖节目」专页重温(http://www.rthk.org.hk/special/awardpro/award03/)。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未有科技局前的日子

莫乃光
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