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豪」案审讯 传媒「自由发挥」
本地传媒对「大富豪案」新闻的处理,可谓离奇曲折。最先中国公安拘捕此犯罪集团,本地传媒抱着八卦爆料心态报导富商之子被绑架过程,以奇情趣味招徕;十月中此案正式开审,舆论的焦点就集中在犯事者证据确凿,罪有应得;到案件接近审结时,传媒已将事件升格为一政治问题,矛头直指中国侵犯香港司法管辖权,特区政府无力捍卫司法自主,有关讨论甚至连国际传媒亦有显著报导。
这段新闻的发展,是十分出乎意外,相信连政府部门亦未料到造成如此政治效应,本来以为保安局可以应付得了的事,最终连董特首亦要亲自回应。
归根到底,这家新闻升级的原因,是因为国内审讯过程透明度低,单凭香港传媒旁敲侧击,无法得知制度如何运行,是否公正,加上港人向来对内地法制欠缺信心。所以即使不少人同意不应将「大富豪」集团引渡回港审讯,但仍担心日后若有港人误堕大陆法网,特区政府同样会袖手旁观。
整个新闻发展过程可以窥见民意的反覆与矛盾。固然,对中国的司法主权,香港传媒无可置喙;对此新闻传媒只能根据官方通告及有限的采访材料大做文章,结果由一宗瓦解犯罪集团新闻延伸至对中国司法制度的恐惧及一国两制的司法互动关系,实在令人始料不及。
* * *
付钱泡制闹剧 传媒道德沦落
继过往「欲海肥花」、「邓家争产」、「电波少女」等病态事件后,香港传媒又泡制另一出好戏,这次却是香港版本的真人 show ,导演是购买新闻的媒介机构,演出是妻儿跳楼惨死之后仍继续寻欢作乐的无情丈夫,结局是传媒将群众愤怒煽动至街头殴打负心汉,「人办」向公众忏悔,一场闹剧才告一段落。
「人办」事件引起不少社会人士投诉,学者及行内团体亦议论纷纷,齐指传媒这样做违背新闻道德。新闻机构的责任是报导与公众利益有关的新闻,但追踪一个小市民生活行径有何新闻价值?与公众利益有何关系?严格来说更是侵犯私隐行为。行内评击最激烈的是记者付钱给当事人「制造」新闻,与拍戏无疑,令公众难分真假。
部份香港传媒处理这段新闻方法已逾越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专业操守与道德规范,是媒介趋向堕落的表征。很明显这次事件已引起有识之士对媒介的反感,部分人士更发起罢看报纸电视行动。即使这些抗议行动未必发挥连锁效应,但用钱买新闻的机构早已失信于民,难以维持其公信力,对传媒整体公众形象实在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 * *
有线电视改名 营运呈现曙光
九仓有线电视于十月底庆祝成立五周年,并宣布将名称更改为「香港有线电视」。虽然改名手续仍在申办当中,但有线官方刊物已采用新名。改名是一种象征行动,新名称将会淡化作为九仓集团成员的色彩,却强化作为本地唯一有线电视台的形象。
有线电视改名行动,明显是对政府开放有线电视市场的部署,九仓有线先取得「香港有线电视」的盟主身份,正如无线代表「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一样,令后来者至少在名称上不能超越其代表性。
同时,以台湾为主要市场的传讯电视向市场透露有意在香港开拓收费电视服务,欲向九仓或香港电讯租用其网络。虽然传讯电视计划仍是「只闻楼梯响」阶段,但九仓也许已早着先机,趁未有竞争者之前巩固其大哥地位。
其实有线开台五年努力经营下才做到今日收支平衡,逆市有营运增长,已非常不容易。新加入者要与有线竞争,除要解决最重要的网络租用问题,亦要视乎有关机构实力,能否像有线电视一样守候经年,卒之有所收成。
* * *
肥彭旋风再现 本地传媒起哄
末代港督彭定康阔别一年重临香江,虽为推销新书而来,但仍在本地传媒卷起一阵热潮。访港四天,日日有新闻见报,锋头一时无两。从在机场被困升降机到招摇过市食蛋挞,都簇拥着大批传媒。说到底,香港记者是有点儿怀念「肥彭」的风趣幽默和答问技巧,对尖锐问题反应敏捷,虽然很多答案,说了等于没说,但总不会令记者失望。回归后香港政坛就缺乏这类重量级政客,「肥彭」重临,难怪本地媒介努力追捧。
对市民大众来说,末代港督管治的年代亦代表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与其说市民怀念「肥彭」,无宁说他们怀念那一段楼股皆旺的辉煌岁月,与及一个擅于利用传媒争取民众支持的领袖。无怪乎「肥彭」以在野之身,在美国商会发表演说,指出香港经济复苏十大强项,某报即以头版刊出,部分市民更表示因此对港增添一份信心。
不少传媒都对「肥彭」旋风大造文章,主题都离不开与特首比较,暗示「肥彭」此行是示范表演,藉此劝谕特首要多与媒介沟通,但这些讨论似乎只是传媒的一厢情愿。董特首的作风与「肥彭」的正是南辕北辙,传媒希望董特首能改善形象,相信都是枉费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