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求真原则 —「第六届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后记

2014-11-28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主办的第六届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经已于 2014 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举行。今届工作坊邀请到七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来港演讲及授课,他们分别是:

  • David Boardman—美国宾夕凡尼亚州费城天普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曾为《西雅图时报》执行总编辑及高级副总裁。在他的领导下,《时报》曾夺得2010年普立兹突发新闻奖及2012年普立兹调查报道奖。
     
  • Chris Hamby—2014年普立兹调查报道奖得主,他的得奖作品揭露美国一些律师和医生操控制度,导致患黑肺病的媒矿工人得不到赔偿,报道成功促使相关部门立法补救。Hamby现职于美国Buzzfeed网站。
     
  • Anne E. Kornblut—《华盛顿邮报》前资深编辑,负责斯诺登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计划报道的主编,该系列报道获得2014年普立兹公共服务奖。Kornblut现正于美国史丹福大学参与奈特新闻学人计划(Knight Journalism Fellowship),研究网络新闻的未来发展。
     
  • Kurtis Lee—2012年美国科州奥罗拉市(Aurora)发生戏院枪撃案,死伤严重。当时《丹佛邮报》几乎总动员采访事件,Lee于现场作网上即时报导,该报凭有关报道获得2013年普立兹突发新闻奖。Lee现于《洛杉机时报》工作。
     
  • Ewen MacAskill—英国《卫报》国防及情报通讯员,有份参与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大规模监控计划的报道,曾经来港采访踢爆该计划的灵魂人物:斯诺登。《卫报》美国版凭该系列报道夺得2014年普立兹公共服务奖。
     
  • Steve Sack—《明尼阿波利斯明星报》(Star Tribune)驻报社论漫画家、2013年普立兹社论漫画奖得主。Sack绘画政治漫画超过30年,普立兹委员会盛赞他的创作多元化,并运用巧妙的构思,清晰表达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观点。
     
  • Inga Saffron—《费城询问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评论员,2014年获颁普立兹评论奖。她的专栏主要探讨费城的城市发展议题,内容融合专业知识和公众情感,而且简单易明,更曾经影响当地的城市规划政策。

  工作坊的开幕典礼由浸大校董会暨谘议会司库许陈多琳及行政副校长暨秘书长李兆铨主持,七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随即参与公开论坛,就主题「公众知情权与国家安全」展开讨论,现场座无虚席,不少师生踊跃提问,气氛热烈。


网络年代 记者也要保护自己

  2013年中,《华盛顿邮报》、《卫报》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提供的机密文件,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多年来秘密地在全球大规模收集网络数据,多家搜寻网站巨擘、社交网站及科技产器公司遭入侵窃取网民资料,连外国领导人的手机也在监听之列。有关报道震撼全球,更触发侵犯私隐、网络自由和安全、监控行动的正当性等连串争议,这场风暴至今仍未平息。

  斯诺登泄密事件反映华府的窃听行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记者、编辑都有可能被监控。这个赤裸真相自然在新闻界掀起一阵骚动,同时为新闻人带来许多思考的机会,例如如何处理触及国家安全的题材及资料、怎样保护消息来源、如何权衡国家安全与公众利益等等,这些议题也成为今届工作坊的讨论焦点。

  跑政治新闻经验丰富的Ewen MacAskilly认为,政府为反恐、打击国际罪行而搜集情报是必须的,但是目标性监控与大规模监控是有很大差别。他指出,过去20年科技急速发展,使窃听、监视行为变得更容易,「即使你关上手机,仍然可以被监听。」惟当前问题是法例、司法制度没有与时并进,未能充分发挥监察作用。为避开监控,Ewen MacAskilly现在会跟受访者面对面做访问,使用笔和纸做笔记,「谢绝」科技工具。他提醒,记者必须使用有加密功能的电邮,否则会是一个「疯狂」的行为。

  在《华盛顿邮报》工作期间,Anne E. Kornblut负责监督主力政治、国家安全报道的部门,不时接触到牵涉政府机密的消息来源。她认为,斯诺登把华府的监控能力曝露于人前,有可能令消息人士噤声,不再向记者爆料,新闻界因此更加要小心保护消息来源。她分享了《邮报》的经验,指记者会使用可随时丢弃的预缴式手机(Burner Phones),近期报社增设一个名为SecureDrop的加密系统,供消息人士提供讯息、档案之用,他们又鼓励记者使用网络软件Tor,以匿名身份浏览网页及沟通。她相信,记者亲自与消息人士见面,始终较其他方法安全。


坚持挖掘真相 作扎实有力报道

  七位普立兹奖得主不单参与论坛,还主持了合共13场公开讲课及课堂分享,题材广泛,包括调查报道、改革新闻机构、新闻报道手法趋势、撰写评论、突发新闻与科技、政治漫画家面对的威胁、美国枪械文化等等。

  调查报道记者Chris Hamby的得奖报道耗时一年完成,他访问了多位遭受黑肺病折磨的媒矿工人,翻查数以千计复杂艰涩的医疗档案和法律文件,并根据分析资料建立一个数据库,终于揭发媒矿公司与医生、律师合谋隐瞒矿工的病情,逃避赔偿责任。他认为,做调查报道需要有坚持的精神,记者也要懂得求助他人,「去认识可以帮助你找到所需资料的人。」

  Chris Hamby的调查故事通常始于一个假设、一个问号,然后分析证据,逐步挖掘出答案,「别理会支持(你的)假设的资料,去寻找那些反驳的资料。」这样报道便会扎实有力,站得住脚。David Boardman认为调查报道记者须「与众不同」,「其他人堆在这边采访,你就往另一边。」他不赞成以卧底、窃听等手段获取资料,相信记者与消息人士打好关系,是做调查报道会的要诀,「如果你能够保护消息来源,总会有好人愿意帮助你。」

  新闻工作争分夺秒,网络和通讯科技,使记者时时刻刻都可以发布新闻消息,速度彷佛成为衡量新闻机构竞争力的指标。跨媒体记者Kurtis Lee忆述报道科州严重枪击案时,消息太多太乱,自己也曾转发错误讯息。他深信新闻的准确性比速度更为重要,这也是记者必须恪守的原则,「我宁可做『第二快』,也不要报道内容出错。」

  曾经是驻东欧及前苏联通讯员的Inga Saffron,把记者的灵敏触觉及现场采访的技巧,融入个人评论写作之中,她的评论对象不只限于费城的新建筑,着墨更多的是探讨政治、金钱、市民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建筑是政治过程结果的实体表现。」Inga Saffron形容自己是翻译员,把专业知识「翻译」成为普罗大众都能消化的文字,藉以开启一个起点,使他们能够参与讨论过程。

  穿尿布的奥巴马、把火箭套在头上的金正恩都是Steve Sack笔下讽刺的人物,但他指出,在全球很多地方,绘画政治漫画可以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很多漫画家在创作过程经历极大困难,例如遭受审查、恐吓、监禁甚至死亡。他根据漫画家权利国际网络(Cartoonists Rights Network International)的纪录,分享全球各地不畏打压的勇敢例子。

  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于2007创办,每两年邀请6至8位得主到校园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活动,目的是藉着与得奖者的互动交流,提升本港新闻教育水准,拓宽本地及大中华新闻工作者的视野,以推动「新闻卓越、贡献社会」为己任。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财经新闻教育模式

宋昭勋、吴静、赵应春
2016-11-24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