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媒体发展回顾

2002-01-15
《广州日报》迅速扩展成为一个总资产值超逾四十亿元的传媒集团。
在国际上,二零零一年可以说是中国年,而在国内,二零零一年则被视为是传媒年。在这一年,中国在国际政经舞台上一幕比一幕精彩,而记录这段历史进程的中国传媒也在这一片叫好的声浪中,乘势而起,热闹非常。

整体而言,中国媒体在二零零一年的突破性发展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十年来人们一直讳莫如深的业外资本纷纷浮现,二是官方加快媒体的集团化发展并在融资上部份开放,三是媒体对内开放试点和对外扩张的开始。



期刊扩展与网络收缩

二零零一年中国媒体带给大众的第一个欣喜是,一些经营有道的中档消费性期刊纷纷缩短其出版周期,以争取更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比如广州的《希望》、武汉的《知音》、陕西的《女友》和甘肃的《读者》等,都从月刊转为半月刊;一些新闻性杂志如《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则由半月刊改为每周出版,以加强时效性;至于那些新创办的刊物,如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新上海人》和江苏出版的《双休日》则乾脆以周刊为最终目标,一出版就是半月刊。

另外两份最值得关注的是,在二零零零年十月以《基金黑幕》一文而名声大噪的《财经》和广州时政杂志《南风窗》,分别于去年六月和九月试行半月刊。

跟期刊扩展空间的趋势相反的是,从零零年开始萎缩的网络媒体的进一步收缩和合并。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官方新闻媒体网络版实行以省或市为单位的大联合,像北京的千龙网,天津的北方网、上海的东方网、黑龙江的东北网、湖南的红网以及四川新闻网、浙江在线、河南报业网等。与此同时,一些商业网站在广告前景不明下,也出现合并、转型和人事变动,比如中国最大的入门网站新浪网跟阳光卫视的合并,在此之前,该网站总裁王志东被迫辞职,成为一时话题。



媒企联姻冲突公开化

二零零一年最轰动北京新闻界的媒体新闻莫过于有「中国第一周刊」之称的《三联生活周刊》跟其投资方的冲突。这家创办七年的杂志由于其出版人北京三联书店单方面提前于二月终止跟原投资方国康实业有限公司的合约,加上外传本港的Tom.com涉及取而代之,以致后者一度付诸法律行动,成为京城报纸头条新闻。首都各大新闻机构都对这个可能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重要的案例极表关注,像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华工商时报》和《南方周末》等皆派记者对被告和原告做了访问,拟就长期存在的媒体融资灰色地带——媒企联姻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期以为媒体产业化的合法性找寻法律根据或先例。但后来由于受到官方干预,除了后两者和一些影响有限的报刊外,前三大机构皆扣下记者稿件,而已提出诉讼并得到法院受理的投资方最终还是撤回了起诉状,企业告传媒的「第一官司」不了了之。

类似的矛盾在中国新闻社属下的《新闻周刊》和自称中国第一家以法人注册的《新财经》等也存在。前者在原投资方、美籍华人刘宁主持的新世纪成功集团撤资后,曾经得到在经营上较成功的武汉《知音》期刊集团的注资,但终因双方在编辑理念和经营方法的分歧而分手,该刊也于十一月底休刊。后者在合作上的不协调也引致原副总编辑带一组人马另投他怀。这一系列的传媒人和投资人的冲突,或以投资方的撤出或以杂志的关闭而告终,却带出了一串问题:投资方和编辑部在办刊理念上的矛盾,媒体在缺乏资金运作下的发展局限和投资方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风险等。

针对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主管印刷出版业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去年三月曾向属下各地部门发出「关于调查报刊融资情况的通知」,要求人们解除顾虑,积极配合,如实汇报。这个信息被认为是官方对新闻业界人士有关开放传媒产业的多年呼吁的一个正面回应,以及媒体对部份资本开放的前兆。当时北京一位传媒学者就乐观地对笔者说,他相信官方会在数月内颁发新政策,并首先对国营企业开放。



业外资本越注越大

也许是受到这一信息的暗示吧,跟部份媒体资本冲突走向公开化甚至诉讼法律同步而来的是,业外资本对媒体的渗透由暗转明,而且注资额越来越大,例如,隶属山东省新闻出版局的《经济观察报》四月在北京推出时,声称得到上市公司三联集团在三年内注资八千万元;五月,《人民日报》属下的《京华时报》则公开承认,其启动费是五千万元,并掀起媒体的挖角潮。在上海,巴士股份则向由新世纪出版集团接办的《上海商报》注资了五千万;而在广州,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于年初创办了《廿一世纪经济报道》,也得到上海复兴实业的投资等。

值得留意的是,二零零一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意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部份业外资本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明确」了媒体的融资方向:除了发行集团和电影集团在保证集团控股的前提下,允许\非国有资本和外资合作外,其他如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和广电集团只允许吸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该「意见」同时还督促媒体调整结构,实行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相对独立的新机制,并鼓励媒体集团做大做强,实行多媒体兼营和跨地区经营等。



媒体集团跨业扩充

事实上,中国媒体近年的发展也是从整顿、整合到联合、并合的。应该这么说,中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是两方面的,一是媒体本身因为资金的短绌而透过借壳上市,令业务得到进一步的扩张,最典型的例子是四川的博瑞传播和广州的成诚文化;另一个是原有报业集团的进一步扩张。

成立于一九九六年一月的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试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业务发展的迅速成功,令中央加快报业集团化发展,新闻出版总署一九九八年三月十一日印发了「新闻出版业二零零零年及二零一零年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在二零零零年前,建立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达五至十家,到二零一零年,经营规模上亿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百份之十。至今,中国不但已组成了近二十个报业集团,而且,这些报业集团也在不断地透过兼并、重组来扩充。以︽广州日报︾为例,六年前,它还不过是发行十几万的普通党报,如今不但销量早已突破百万大关,而且集团拥有共十三家子刊、一个网站、一家出版社和七家分公司,自办发行和广告,还兼营房地产和连锁店项目等,总资产值达四十一亿元。

与此同时,传统上以图书为主的出版集团也开始作跨行业发展,比如由上海七大出版社组成的新世纪出版集团年初分别接办了《理财周刊》和《上海商报》,并得到业外资本的注资。其他江西、湖南和河南的省级出版社也分别办了《都市消费报》、《消费指南报》和《潇湘晨报》等。

进入二零零一年,媒体的集团化运作从印刷走上电子,而合并后的广电集团资产值一个比一个高。

二零零一年最令人注目的传媒合并新闻,可说是中国最大的媒体集团的成立。十二月六日,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在内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成立。该集团拥有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互联网网站、报刊出版、影视艺术、科技开发、广告经营和物业管理等,这个固定资产超过二百亿人民币的综合性传媒集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传媒航空母舰。



对外输出意识形态

媒体集团的成立,除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加强管制而增强竞争力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走出去」。二零零一年中国媒体产业最有突破性的一个进展就是,新闻出版总署鼓励部份有条件的媒体进军海外市场,这跟过去所强调的对外宣传不同,只是一个市场行为,正如该文件的建议,「要着力建设一批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集团,积极扶持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切实做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境外落地工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所以,中国政府在满足部份镜外媒体引颈多年的落地诉求的同时,也要求对方在当地播放自己的节目,比如九月初获批在广东省提供有线电视服务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和澳洲的新闻集团,必须同意在美国广播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而同时被批准在广东落地的香港凤凰卫视和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也分别跟中央电视签署合约,合组合资公司,共拓全球华语电视市场。此外,日本总务省也批准了上海卫视于二零零二年初正式在当地落地。

同样的内容输出其实在纸质媒体已实验多年,比如号称商业经营的《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都分别有独立核算的美洲版和国际版;而近年在国内报界屡创新风的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不但跟俄罗斯的《真理报》(曾为俄共机关报)合作,他们还输出「管理」,年前跟美国华文报纸《国际日报》合作出版了相对独立、日刊八版的《国际日报‧华夏商务》,分别在美国和印尼发行,而《廿一世纪经济报道》则从创刊伊时就在本港发行。

在期刊方面,《女友》杂志得风气之先,去年初就在澳洲创办了一本面向当地、美洲和东南亚各国的杂志《朋友》;六月,在台北街头,人们看到一本印刷精美的《中国国家地理》,那是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合作出版的杂志的台湾版。到了年底,挟着声望的《财经》也在香港发行繁体字版。



媒体大中华时代开始

诚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开放,正如当年意识到现代化并非只关起门来搞建设般,中国政府如今又意识到国际化并非只是一味的单向吸收,只有同时输出才达到真正的平等交流。

总之,二零零一年的中国传媒业可说是在先松后紧或明松暗紧的情况下运作着,在一片「狼来了」的惊叫声中充满了骚动不安和竞争意识,「入世」给人们带来了机和危。只有经过了这个不安和调整的时期,传媒业才真正跟国际接轨,并在这种直接的接触中进化并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