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的多元和交叉的中国互联网: 雾霾调查带动的国民参与意识

2015-04-22

  随着互联网给公民提供了更多发表意见的机会,有些学者认为网络平台上的一些理性讨论氛围是公共领域的复兴;而另一些学者却指网络平台的低进入门槛和匿名机制催生了不文明的评论。本文以《柴静调查: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为切入主题,探讨网络平台出现的多元化讨论,平台间的交叉互动以及各平台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2015年2月28日早晨,人民网发布《柴静调查:穹顶之下》专题。随后腾讯、优酷、乐视、搜狐、凤凰等各大视频网站上线这部104分钟的纪录片。截止到3月1日早晨9时,腾讯视频播放7426万次,乐视网播放1063万次,优酷网播放1006万次,搜狐播放203万次,爱奇艺播放109万次,凤凰网播放69万次,土豆网播放63万次,1引起整个社会的巨大轰动。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柴静调查:穹顶之下》选择的是新媒体全网覆盖而非传统媒体宣传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互联网新媒体思维的产物。同时它还引起了网络平台上激烈的讨论。本文将选取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和知乎等平台作为讨论对象。

  这部104分钟的纪录片主要讨论了这样三个问题: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柴静以PM2.5的数值作为探讨雾霾的重要指标,将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归结为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产业的结构问题,中国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着“消耗大、劣质、缺少清洁、排放缺乏控制”等弊病。对于国家来说,应当推动能源结构和垄断产业改革,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同时制定法律以及赋予执法主体相应的权力。对于个人来说,总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拨打12369环保举报电话,与扬尘的工地交涉等。从视频上线以来,虽然现在内地网站已经遮罩,但是仍然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讨论的多元化

  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是不同维度的思考。同时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匿名的平台,带给了大众更多的参与度,提供了多元化的对话平台。

  对于这部纪录片笔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几乎都在讨论《穹顶之下》,#柴静雾霾调查#关注热度居高不下。赞扬的声音很多,网民在思考这一部纪录片的意义与承载。柴静的雾霾调查代表着国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国家的事就是人民自己的事,需要人民自发积极的参与。在传播领域,这是依托互联网的“自媒体”的兴起,是新旧媒体交替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许这一部纪录片无法改变中国雾霾的现状,但是至少可以唤起国民对于雾霾事件的意识和责任感,担负起作为公民的责任。同时纪录片中揭露的有关中石油能源垄断、环保部“有义务没有权利”、汽车排污调查全面造假等问题,可以形成更加有力的监察系统,深入到官商问题的反思之中。

  赞美的声音很多,批评也接踵而至。这些批评所关注的主题不尽相同。由于该部纪录片提到了柴静做这个纪录片的初衷——女儿得了肿瘤,从而引发了于柴静私生活的关注。比如认为柴静赴美产女,其女儿并未感受到多少国内的雾霾;用还在襁褓中女儿的身体疾病作为噱头,触碰道德线;柴静本人吸烟,这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雾霾更甚;柴静驾驶大排量私家车。更有人质疑柴静纪录片上线时间、采访对象的选择背后所包含的政治与经济动机;质疑柴静这一举措名为环保,实为赚钱。这些讨论缺少详细论据,集中于公众人物个人因素,而非着力于纪录片提供的论证本身,不利于形成理性的讨论氛围。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考虑的质疑和担忧。有人对于柴静纪录片中所用的资料来源和准确性进行了质疑,比如PM2.5是否可以代表雾霾;采样时所要考虑的变数因素;空气品质图来源等问题。在资料这一主题上,又产生了对于反驳的反驳,讨论激烈。在宣传方式上,提及家人的煽情方式使纪录片失去客观立场。将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归结为能源结构和能源垄断,这本身并不科学,因为私有化也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并且中国当前的能源结构要想进入油气时代,短时间内并不可行。在当今社会,环保也是一项生意,其背后也有相应的利益集团。


网络平台的交叉与各自的特色

  多元的论证在具不同特色的网络平台上,交叉讨论,热闹非常,本文选取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和知乎作为分析对象。微信是现在最热门的聊天工具,其功能类似于Line和Whatsapp,不同的是微信的朋友圈(moments)功能。由于微信多用于较为相熟的朋友之间,并且在朋友圈只能看到与原帖主共同好友的评论,因此其传播范围有限。由于用户习惯,微信朋友圈用户很少发表长篇大论,因此对于《穹顶之下》的探讨多通过转发连结,并加以评论,或者在转发下与原帖主、与原帖主的共同好友进行直接讨论。讨论气氛比较温和,多涉及公民责任意识和反思现有体制,在微信朋友圈不仅形成了相熟好友之间讨论的氛围,更构成了网络平台之间的交叉。

  知乎——通过提问、回答和点赞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提问和回答没有浏览设限。知乎的定位决定了这是一个分享知识,交流经验的平台。因此在知乎上对于《穹顶之下》的讨论多以普及经验和讨论知识的形式进行。比如对于资料来源、准确性的批评与反驳;自称从事一线环保监察工作的用户对于环保工作现状的介绍;也有自称来自于环境系的男生从自身专业的切身感受出发,表达了对于柴静纪录片的敬意等。

  而新浪微博,作为中国内地最受欢迎,使用量最大的社交媒体,与微信朋友圈和知乎特点迥异。类似Twitter,新浪微博的字数限制在140以内,现在开始允许长微博的出现。微博使用者资料不必真实,但是可以有真实认证用户,而大多中国内地公众人物都有微博注册帐号。因此新浪微博成为了讨论人数众多,公众人物成为焦点,讨论最激烈的平台。公众人物微博认证使得他们要为自身的言论负责,提高了讨论品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互联网匿名所带来的混乱状况。但是另一方面,未认证使用者又享受着网络匿名带来的无所顾忌。既出现了对于公民责任感、参与意识的拥护,也出现了批评柴静个人因素的言论,同时知乎上的资料分析,以及各大门户网站、博客上对于私有化、能源结构的质疑,也通过微博互动的平台得到广泛传播。特别是提及(@)功能,可以直接与想对话的使用者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平台。


结语

  对于公众事件,互联网提供了多元的理性讨论的空间,公民可以从不同角度贡献自己的想法,互相交流,推动公共领域乃至民主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不文明的评论。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中,微博最为活跃,包含的资讯更为完整,各平台的资讯在微博上得以汇聚,并依靠强大的社交网络形成交流氛围。


1 数字来源于网易新闻 新闻晨报(上海)http://news.163.com/15/0301/02/AJJA7RTH00014Q4P.html?bdsj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鼓掌的艺术

钱钢
2020-01-19

排比学“习”记

钱钢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