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度民意本来是一门科学,但在政治角力下,它渐已沦为当权者的政治工具。公众从媒体接收到政改民调结果,会参考民意从而决定自身对政改的态度。但假若当权者不理民意实况,选择性地引用对其有利的民调结果,意图左右公众的决定,打所谓的「民意战」。我们一般民众在分析政府的论述时,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原文发表于2015年5月2日香港电台《香港家书》节目
亚妹、亚哥:
这是爸爸第一次写「家书」给你们。你们活在这个数码世代,沟通主要透过社交媒体或者即时讯息,你们一定对「家书」的概念觉得很陌生。但其实很简单,这封信只不过是老爸想讲你听的几句话,也许你们今天好像我平日读你的火星文一样,看不懂我讲什么,但我希望你长大以后,有机会拿起这封信再读一遍的时候,会明白老爸的苦心。
你爸爸以前当记者,现在主力研究传媒,因为工作的关系令我对大众流通讯息的真确性特别敏感。每当我在报章传媒中读到有人因着种种原因或利益,有意或无意以似是而非、貌似客观或假借权威的措词来发表陈述或数据,我便会担心不知这篇报导又会误导了多少读者,亦不禁想到自己有责任让你们这一代,学懂怎样明辨讯息的真伪。在这个众说纷纭的资讯社会,民众应拥有这种可称为媒体修养(media literacy)的能力,跟个人的读写理解能力同样重要。
简单来说,我希望你能够拥有「拒绝废话的自由」。
举个例,近日香港政府根据人大831框架,提出政改方案,但方案内容并未能做到普及而平等的提名权,不少人提出反对,要求真正的普选。不过政府坚持不作修改,要求香港人接受现实支持方案,所谓「袋住先」。
本来这是政策问题,市民有不同意见,接受或不接受,就让大家公开理性讨论就可以。不过,政府选择了另一种策略,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资源,向一些持反对意见的议员施压,希望民选议员改变反对的决定支持政府。政府采用的这种施压方式,就是再三强调支持方案是尊重所谓的「主流民意」。
量度民意本来是一门科学,但在政治角力下,它渐已沦为当权者的政治工具。公众从媒体接收到政改民调结果,会参考民意从而决定自身对政改的态度。但假若当权者不理民意实况,选择性地引用对其有利的民调结果,意图左右公众的决定,打所谓的「民意战」。我们一般民众在分析政府的论述时,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老爸现在就给你们几个小贴士。你要学懂每次读民调结果时,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民调应是随机抽样(即是每个市民都有同样机会被抽中),否则得来的样本就没有代表性,不能反映整体社会的意见;
二) 民调结果存在抽样误差,如果样本的民调支持度是51%,抽样误差是±3%的话,整体人口的民调支持度实届乎48%至54%;
三) 民调要采用加权(即是要调整样本中人口比例的偏差),例如样本里青年人比例较少的话,便要加大这年龄层占样本的比重,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四) 民调要公布回应率(即是成功受访者占合资格抽样样本总数的比例),若果回应率低的话,结果可能会缺乏代表性;
五) 民调问题必须公开,让公众决定提问的方式是否有倾向性;
六) 若民调机构的名称、背后的赞助人及个中的利益冲突并不公开的话,大家便要对民调结论提高警惕。
若然要引述民调报告,亦要采纳具质素的研究结果。好像,政府宣称香港主流民意支持政改方案,但其实政府没有讲清楚这结果是来自那一项调查与及调查是怎样进行,这样做实在是十分误导。爸爸和博士生陈电锯同学便做了一项研究,在《明报》写了一篇文章,收集自去年九月至上周日一共28项公开的随机抽样并具完整资料的民调结果(总样本25,698人次) ,作了学术上称之综合分析(meta-analysis)的计算,我们得出的结果否定了政府的讲法,发现没有证据证明支持政府方案的民意超过半数,更难言达到「主流民意」。我们认为比较公道的讲法,是民意倾向二分,所谓「五五波」,支持占一半,反对和未表态的占另一半。
学懂分析讯息和辨别真伪的能力,才可拥有「拒绝废话的自由」。我就是这个意思。
你们将来会身处于什么的媒体世界,老爸完全想像不到。但无论如何,若你能拥有分析讯息的能力,才能拒绝废话,拒绝谎言,做一个真正的资讯全球公民(informed global citizen)。
最后,抱歉这几晚迟了回家,因为忙着写这封信,没空与亚妹下棋,也没有与亚哥温习数学。希望这也是值得,一封家书能让你学到毕生受用的媒体修养。
老爸
2015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