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媒体在数码化趋势下,合作实践之探讨

2015-09-18

  今天,网络化已是世界潮流。根据互联网资料统计网站(Internet World Stats)发布的最新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4%。而中国互联网路资讯中心于今年7月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路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现时,互联网经已成为日常社交生活、文化及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部份。在城市生活的新一代,一天不上网就必会觉得若有所失。面对这股大趋势,华文媒体的数码化及网络化正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香港电台作为香港唯一的公共广播机构。我们面对的数码化挑战有两个方面。第一,要将模拟制式的广播改为全面的数码制式和无带操作。广播制作数码化涉及大量资源,添置数码制作器材、伺服器及乙太网络等,但更重要是改变了制作流程,新闻工作者和制作人员均须重新适应在数码化后的运作角色。

  第二方面是一项更困难的挑战。这是要将广播资讯及内容全面在互联网发放。开始时,大部份媒体只是将资讯及内容转发至互联网上。香港电台也在一九九四年投入这股网络化洪流,创建「香港电台互联网版」,开拓新的广播科技,在网上提供新闻简报及少量的电视及电台节目。一九九八年,网站定名为「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提供4个电台频道24小时直播,以及自选电台、电视节目服务。直至二零零零年,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6个电台频道、所有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及提供中文新闻文本。这些工作看似是非常简单;但现实上,当媒体搭上数码化及网络化列车后,每天都要追赶发展一日千里网络世界。现时,网络流量大幅增加。今年七月,香港电台网站每日网页浏览次数达五百五十万、网站访客每日约三十四万人次,新闻部网页浏览次数每日超越一百万。这些数字在华文媒体中,只可算是中游位置,但对媒体工作者经已构成重大压力。

  过去,媒体工作者只是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但今天,除了固有的工作外,还要兼顾大量的互联网工作、多媒体制作、社交媒体甚及网络拓展活动。新闻工作者和制作人员的角色经已出现重大的转型。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装置 (Anytime, Anywhere, Any device) 均要提供无间断的服务,而且还要争分夺秒,这正是现今媒体最大的挑战。我们作为媒体的管理层,深感全面数码化及网络化的压力。最近,央视前主持人张泉灵于微博留言《生命的后半段》就有这样的说法:「从去年开始,我就开始特别关注网际网路。我开始慢慢理解一些全新的逻辑和想法。比如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而狗死了——一些针对出租车司机的电台节目收听率下降,完全不是因为有更好的节目出现了,而是司机都在用滴滴接单就不听广播了。很像《三体》(科幻小说)里,一句无情的话,我消灭你,和你无关。总之,这是另外一个世界,不是我积累了多年的知识和逻辑可以解释的。而它,毫无疑问在渗透进我习惯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开始有一种恐惧。世界正在翻页,而如果我不够好奇和好学,我会像一只蚂蚁被压在过去的一页里,似乎看见的还是那样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无关。」这是多真实的感觉!网络世界的挑战真是不容忽视。


数码化及网络化挑战艰巨

  时刻面对网络世界的冲击和挑战,究竟媒体如何自处?我个人认为有几个现象必须注意:

第一,媒体可信还是网络可信?孰真孰假?

  根据牛津互联网研究所二零一三年十月有关英国人使用互联网的调查显示:网民基本倚靠互联网为资讯来源。35%的网民以互联网为本,15%的网民是以电视资讯为本,而倚靠报纸和电台资讯的比例分别是6%。调查反映网民认为互联网比媒体或政府更可信。

  今天,网络世界内容多不胜数。很多人天天看网路资讯,看多了会更容易相信网络资讯。民众在不同群组收到网民分享真真假假的讯息,但寻证的不同,不少更是即时再度分享。其实,很多时候,网民只要到媒体网站寻找,便可知道讯息的真确性。我认为媒体必须进一步确立其可信性及公信力,这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在争分夺秒中,如何确保准确?

  过去,我们跑新闻的,每天只需跟进几宗新闻报导。现在,尤其是突发新闻,每分每秒都要更新。从好的方面看,媒体资讯的产量大增;但从另一角度看,总少不了有点「手文之误」,这会影响媒体的可信性。如何确保新闻资讯是百分百准确是一项迫切的挑战。


第三,在网络世界中,影音多媒体内容是最吃香。究竟多媒体内容如何贯彻求真精神呢?

  这几年,重组新闻、模拟新闻或设计图片和对白均非常流行。究竟孰真孰假?这些设计或重组的内容对读者和观众影响很大。我认为媒体在处理这些设计或重组的内容必须额外小心。


第四,在资讯泛滥的环境中,深入剖析又如何的突围而出?

  媒体资讯非常多,但浩瀚的资讯反而让人不知从何入手,结果不少人不会细看媒体资讯,反而依赖社交媒体或群组内容了解世界。在这环境下,媒体如何拓展深入剖析的报导,让市民更掌握事实和社会情况呢?


第五,如何面对网络道德、网络欺凌的问题,又如何避免侵犯个人私隐?

  社交媒体盛行,为网络世界带来不少方便,也同样引起不少问题,例如:网络欺凌、侵犯个人私隐等。「起底」做法亦相当流行。今天媒体也透过社交媒体,发掘不同的新闻资讯。究竟媒体报导又会否踰越道德界线,侵犯了他人的私隐权利?在这方面,媒体必须仔细研究。


第六,如何避免网络攻击及维护网络的稳定?

  数码化及网络化为媒体提供了非常方便的介面去发放资讯,但必须同时注意网络安全。每年均有不少媒体受到黑客的入侵及网络系统不稳的冲击。因此,维护网络的稳定性是媒体运作的首要事务。

  另一个和技术相关的问题是透过手机、平板电脑以至电视观赏多媒体内容的用户越来越多,流动用户经已超越五成。香港电台为了更好服务以不同装置连接的流动用户;现在,一个电视节目会转化为六种解像度格式,以应付不同流动装置和连线速度,务求提供无间断的优质视讯服务。还有我们也引入云端的串流服务,确保连线质素更加稳定。


香港电台的经验

  作为公共广播机构,香港电台非常重视应对上列情况。我们经常在不同层级会议提醒员工注意确保资讯准确;这也是维护传媒机构公信力的根本保证。另外,各层级的把关人必须额外留心。如果仍有纰漏,必须尽早更正。但由于已发布的资讯经已散落于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我们要求员工尽力纠正在不同网络发布的资讯。为了提高员工的编辑水平,我们最近三年大幅增加培训开支,邀请海外媒体资深编辑为员工授课,交流实战经验和深入探讨不同方面的编辑实务,特别是有关社交媒体的运作和处理。

  香港电台是公营机构,我们十分重视公众意见和投诉。在处理投诉的过程,我们会充分谘询各层级的把关人,让他们更掌握公众的关注,以便提升服务水平。至于网络安全问题,我们会定期进行监察、审核和压力测试,确保我们为公众提供稳定的网络服务。

  虽然我提出了应对数码化和网络化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网络洪流是大势所趋;但是我还是要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究竟媒体管理层应如何分配开支予广播、印刷与网络开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苏钥机教授最近发表今年 7月的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市民取得社会政治资讯的途径仍以电视 (87.8%)及收费报纸(68.8%)为主,而其他途径则依次如下,网上媒体 (18%)、电台 (16%)、脸书 facebook (14.7%)等。由此推论,传统新闻媒体仍然发挥领导作用。看来,媒体管理层还是主力投放资源于传统的广播和印刷媒体。


促进华文媒体合作

  今年是海外华文媒体诞生200周年。过去200年来,根据不完整的统计,先后在世界各地出现过5000多家有影响的海外华文媒体。各地的华文媒体各有优势。现时,在数码洪流的环境中,应有更多机会透过互联网,跨越媒体,共同合作为华人社会提供更好的媒体服务。

  为了促进华文媒体合作,我建议可考虑构建以下三个平台。

第一,构建节目及资讯交流平台。

  目前,亚太广播联盟 (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 营运新闻节目交流平台,名为「亚洲视野」(Asia Vision) ,参与的广播机构约二十家。每天都透过互联网交换各地的新闻片段,多年来运作良好,为各地观众提供更多元的视讯。我认为华文媒体可参考这种模式发展华文媒体的交流网络。


第二,构建培训平台。

  为了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我们必须大量投资于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能力,确保节目质素更好、新闻资讯准确、可信和多元。由于华文媒体的文化背景相近,如果可以共同合办培训课程,推动人员交流计划;预期可以进一步巩固华文媒体的质素。


第三,定期组织管理层对话平台。

  今天,对应数码化及网络化,媒体管理层不断要处理和面对新的挑战。在管理和规划方面,如果华文媒体有更多对话和交流的机会,相信有助规划未来、拓展发展空间和提升服务水平。

  抛砖引玉,以上建议希望有助各位探索未来发展。谨此,祝愿各华文媒体业务蒸蒸日上,更好服务华人社群。

(*原文发表于“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新闻研讨会”)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