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

2015-10-28

  何谓公共治理?

  根据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文件,公共治理定义为「 通过该机构  (政府)  在一个国家行使的传统和制度。 」1公共,意思是大众的,社会的,非个人的。但凡大众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住屋、道路交通、安全、清洁、环境食物卫生等,非由个人承担,而需要由 政府统筹管理,提供市民大众的服务,都属于公共治理范围。而政府应竭力于治理过程当中,要有效,高质素,负责任,符合法律,免于暴力,防止贪污舞弊2

政府、市民、媒体的角色

  「政府」:提供服务的是政府,包括:政府公务员直接处理也好,外判承包商也好,都是政府负责,承担。接受服务的是广大市民。政府不能以自己是官员的身份,强迫市民接受不当的服务,服务水平必须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提供服务质素要与时并进,不断提升,不断改善。政府要有机制,要常常检讨,循环改善,力求尽善尽美。

  「市民」:市民大众不能无理要求,只顾自己需要,而妄顾社会大众公益。但市民大众接受服务的同时,亦可适时向政府反映个人所需,让政府寻求更佳方法,平衡大众所需,不断改善服务水平。

  「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里,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担当起监察政府,为市民发声的角色。要升斗市民为不平而鸣,不容易。手停、口停,为生活,那来时间去投诉,去表达?低下阶层的不满,声少力弱,根本不能引起大众的关注。传统媒体有读者群,内容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在社会上有影响力。透过媒体的报道,引起市民大众的关注,对政府造成压力,迫政府作出让步,改善施政。

络及网络的特点

  二十世纪末,网络出现,影响了全球,颠覆了传统。网络传播即时、快捷、接触面广。任何资讯,一经上传上网,即时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任何人士,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能接驳互联网,即可接收网络上的资讯。不需像等待早晨出版的印刷报章,也不须守候在电视机旁观看傍晚或晚间新闻。

  「多媒体」:网络科技,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比起印刷新闻报章,能展示更多种文字、相片以外的媒体,如声音、动画、影片,等。时事资讯或新闻故事内容展示,更有现场感,更富动感,令读者更觉震撼。

  「互动」:电台、电视透过大气电波广播节目,只有发放,不作接收。网络科技则预设发放讯息与接收意见同步,将资讯发布者与读者紧紧连起来,互动起来。令写与读相方,更形紧密。「网络社群」:网络兴起,智能电话的出现,人手一机,随时、随地、均可上网。这些方便,易用等特征,很快凝聚了志趣相投人士,不同兴趣群组相继成立,互相发布资讯,交流意见。遇有特定议题,除了网上互动,更有外出面谈相议,甚至发动群众,抗议抗争。

网络的力量

  「手机渗透率令网民数目大升」:网络的出现,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由于上网需要使用电脑,及连线上网,这两方面的要求,都阻碍了网络的使用及发展。可是,自从智能电话的出现,大大简化了上网及使用网络的技术要求,人手一机,任何地方,任何时刻,皆可上网。

  「自媒体及海量内容皆因网络」:网络使用普及,很快就由早期只有单向传播方式的网络1.0 时代,过渡到网络2.0时代。网络平台的设计,都加入了会员制度,使用者登记成为会员,自行制作内容,透过网络平台,发行到全球每个角落,有网络连结的每一处地方。内容由个人负责,制作、发放、都不需媒体公司机构支持,也不需偌大财力资本支撑。个人可以与读者对话互动,志同道合者可以组成群组,增强影响力。在这情况下,个人很容易就可利用网络发表意见,网络则补充了传统媒体,未能照顾大量群众之不尽善之处。

公共治理指标

  根据台湾建立的公共治理指标3,可分为七方面,包括:法治化程度、政府效能、政府回应力、透明化程度、防治贪腐、课责程度,及公共参与程度等。其中三项,又特别与市民大众参与有关,可尽量利用网络,提高公共治理成效,包括:政府回应力、透明化程度,及公共参与程度。

  「政府回应力」,强调「政府政策施行对于人民需求的满足程度。」意思是,政府需检视政府各项政策于施行过程中,是否能呼应人民之需求;政府的施政是否能接受、转化并调和人民之不同需求。在网络2.0的年代下,不同网络都有个让用户制作内容 (User-generated content) 的共通点。在这方面,网络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偌大的平台,非常方便、快捷、不费分文就可让每一个市民发表其个人意见,大大补充了政府各咨询委员会代表成员之不足;方便政府在制定政策前及施行政策过程中,均可适时了解人民的需求,以便调和政策,满足人民所需。这个收集人民意见的过程,绝对不容易;收集意见后,尽量了解人民不同需要,而调和政策,以争取一个能呼应人民需求的方案,更不容易。但这正是政府官员的职责。香港有七百多万市民,而政府编制人员有十八万之数,正正就是每天做着这些协调工作。这就是治理的本义,这「政府回应力」正就是量度公共治理的重要指标。相反,制定政策前期没有认真做好回应人民需求,草草制定政策并施行,必定会遇到人民的强烈反响,严重影响政策的落实,到时再回头收集人民意见,更费时失事。若政府执意推行,更会做成与人民决裂局面,严重影响政府政治威信,连带影响政府其他政策不能顺利推展,造成人民凡事必反政府的乱象。

  「透明化」指公民可以简单地、正确地,不费分文便可获得关于政府施政内容、绩效表现等资讯的程度。这指标特别留意政府施政、选举、政府财政等方面,以期达到「资讯透明化」、「政治透明化」、「财政透明化」等三方面。在这方面,显然见到全球各国政府努力,大量投入资源,建立电子政府,开设政府门户网站,「由政府或政府的工作部门开设、创办或组建,并主要以展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形象、发布政务资讯、受理相关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站」4。让人民轻易便可取得政府施政等的资讯。以中国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www.gov.cn) 于2006年1月1 日正式开通,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县级政府等,随即开通政府网站;截至2007年,省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达到100%;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12月31日,gov.cn 域名已经达到45,555个。政府网站内容一般都包含:当地概况、政务资讯、事务资讯、新闻资讯、生活资讯、相关链接,及互动专区,等等。由于网络使用逐渐普及,人民均可以电脑及智能手机进入政府网络,获取政府施政、政治、财政等等资讯,大大增加了政府资讯的透明;也因为网络,大大降低了政府发放与人民获得资讯的成本。不过,在推行这浩大工程当中,发现有些政府网站域名不够规范、网站资讯更新速度及频率不足、在线办事建设相对落后、办事功能未能完全实现、网站在线互动不足,等等,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公共参与」指标检视民众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程度,包括:政党系统、利益团体在施政中的角色,人民言论自由与新闻、媒体自由的健全程度。传统媒体以单向广播为主,即便报章有读者来函、电台电视收集听众观众来电等,也由于报章篇幅、电台电视有限时间,而难以引入大量群众的参与。网络技术却大大改变了这一单向关系,每位用户不单可浏览内容,还可表示赞成或反对,为议题评分,发表个人意见,让每一位市民都可参与其中而毋须预先得到任何批核。只要发表内容遵守基本礼仪,尊重别人便可。

  研究认为,网络可促成人民参与,导至更广泛、更深入、更高层次的讨论,以解决市民政治冷感,不投入的困境5。政府官员虽以专业精神,全职工作;但有时仍难免遇到施政困局。相反,市民大众切身其中,对日常事务熟悉,可主动参与提供意见及解难办法,促进行政管理创新。除了日常行政措施,政府治理还包括照顾人民的人身安全,保障市民生命与财物,于风暴、地震、海啸等天灾、重大意外或交通事故中,拯救市民生命及善后。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性和可用性更被发现可用于大型灾害管理上。例如,海地大地震悲剧成为美国政府机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社交媒体,作为知识共享和协调工具,协助善后处理的催化剂。美国及国际援助机构利用了网络及社交媒体,于危急的灾难环境中,提供了更完整的知识资源共享,更有效及更快地作出救援决策。6

总结

  治理一词为一多元概念,可有不同涵义。但整体而言,「古典政府中阶层式管理与规范的治理形态已不合时宜,国家不再是唯一独裁或决策者。由于日益复杂和多样的政治社会系统,协商、企业、网络和市场力量等利益相关单位多半都能参与决策过程。」7

  要接受这一理念,殊不容易。由于世界各地不同政府,或同一政府内部的不同官员,仍保留旧有官场文化,对政府治理的理念,政府管理的哲学,社会资源的运用等,仍存有分歧,网络独有的海量内容、包含每一位用者的全民参与互动、及大大小小的网络社群的形成,或有助这些方面的进一步探讨与融合。

 

(注:本文为第三届两岸四地大学生之「资讯与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论坛文稿)

1 Kaufmann, D., Kraay, A., & Mastruzzi, M. (2010). The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 Methodology and analytical issu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5430. Retrieved from http://info.worldbank.org/governance/wgi/index.aspx#doc

2 ibid

3 台湾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指标说明http://www.tpgrc.org.tw/content.php?f=93

4 页39:雷跃捷 辛欣 (主编)(2009)。《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 Charalabis, Y., Loukis, E. (2011).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agencies’ approach to e-participation through efficient exploitation of social media.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pp.1-2). Helsinki, Finland, 9-11, June 2011.

6 Yates, D., Paquette, S. (2011). Emergency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A case study of the 2010 Haitian earthqua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1, 6-13.

7 朱景鹏教授,页xix编序。朱景鹏 (主编)(2013)。《欧洲联盟的公共治理 – 政策与案例分析》。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