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迈向第二代本土研究」

2015-12-15

书名:《迈向第二代本土研究 : 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转机与危机》
作者:汪琪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终身荣誉讲座教授)
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今年年初中国教育部宣示,高校不得传播「西方思想」。这个政策背后的顾虑,是「某些」西方价值是对中国有害的。但如果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源头都是西方,那么除非我们「选择性」的了解西方,否则中国很难「选择性」的排除「西方价值」。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却是我们对西方的了解究竟有多全面?以目前华人社会的学术与教育政策依赖西方的程度,是否本身就反映着对于西方、甚至于本身文化传统了解的残缺?「迈向第二代本土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简体字版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本土化的危机与生机」),主要讨论的是华人学术本土化的问题。但是因为问题牵涉到学校教育、学术政策方向的变革、甚至整个社会面对西方的认识与心态,因此作者对于清末以降,华人知识份子对于「西方」和本身传统的看法、以及造成的问题都提出了颇为独特的见解。

  作者观察到,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思想与学术在经历惊天动地的西化挑战之后,看似欣欣向荣,实则在自然与应用科学以外领域的研究,已经陷入一个历史学家余英时所谓的「双重边缘化」的困境。一方面在理论知识上仍然停留在欧美「追随者」的角色,另方面却经常因为「追随西方」,而与本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需求脱钩。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关键,是去除她所谓的「西方主义」心态、重建自主性。

  相对于萨伊德(E. Said)的「东方主义」,「西方主义」所指的是包括华人在内的「东方人」对西方文明的了解与态度。「东方主义」使西方人「藉由否定东方来肯定自己的优越性」,同样的,「西方主义」也肯定西方的优越性,但这信念却是经由「否定自己」所达成的。五四运动中,知识份子将孔孟由神主牌位上拉下来,神主牌位却没有撤掉,只是换上了西方的「圣贤」。但作者认为,使得中国思想僵化的,不是五四诸君所归咎的「封建思想」或孔孟学说,而是科举制度。千余年来科举以「儒家」为唯一考试范围的作法,使得知识份子丧失了春秋战国时期十分蓬勃的思辩能力以及主体性。「神主」如此轻易的转移,也是因为直到今天,不论学术圈内与圈外,许多华人知识份子仍然在以科举时代「治学」的态度对待、与学习西方的知识理论。

  根据作者的说法,「防堵」西方不可能、也不必要,因为辩证本身就是一个「经由思辩去质疑、或推翻论述」的过程。其实无论中西文化传统,都需要思想上的激荡与创新来发光发亮。希腊模式的思辩自然不曾在中国出现,然而春秋战国时代另种「冬虫夏草式」的「思辩」方式却孕育了「百家」、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辉煌的年代。作者认为,西方文艺复兴所扬弃的是欧洲黑暗时期的桎梏,而不是整个欧洲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人需要扬弃的,是科举式「治学」的态度,由教育开始重建个人的主体性、并重新发掘中国思想活力的根源。否定过去的代价,是失去未来的方向;没有方向,眼前的繁华景象不过是失根的兰花。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