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商品的话,香港本土电影勇闯内地的代价

2015-12-30

  由香港互动市务商会牵头,创意香港和生产力促进局策动,「创+作微电影支援计划(音乐篇)」已到了第三年。该计划发掘了许多本地优质的导演创作人才,也鼓励了许多唱片公司为旗下的新人安排演出机会,两边人才配对下形成一个又一个精品音乐微电影,角逐奖项之余,亦可增进市场人脉,熟习行业制度,为企业产生多一个代表作,都是很好的培养本地人才的手法。

  我作为三年的评委,看到本地制作人,能在预算相当低的情况下靠创意开拓无限的想像空间和完成作品,实在可喜。这伙人往后在工作上的作品和产品,终极的理想成就,几可肯定不是以微电影为生计,而是许多制作人梦寐以求的大电影,大家都希望打开这方面的出路的同时,想问香港人的本土手法可以拿到多少本地电影观众的垂青?


本土本土,本土代表什么?

  随着《低俗喜剧》、《狂舞派》在一片港人的前呼后拥欢呼支持下,现实数据证明单纯依靠「本土」题材并不成为长远发展路向,因为本土收益养不起香港电影业。《哪一天我们会飞》开画一个月刚达1000万港元,而开画两星期的《踏血寻梅》则大约有350万港元成绩。这些电影都是一班为香港人熟悉的男女主角担演,不存在大陆导演或演员的水土不服状态。

  是香港市场委缩至不成市场,还是本地社会只有一片正面舆论,却并不代表市场有真实付费入场的拥趸?如果「本土元素」只是一种手段去靠近某种社会声音来加强宣传声势,再打本土的旗号去讨好本地传媒,在只叫好,而不叫座的前提下,这并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生存之法。


先从制作成本看香港电影

  香港市场细是不争事实,我们的题材只能小打小闹去进行。我的调研伙伴梁铭志和我一同回顾今年许多港产片何例如:《死开啲啦》、《鸭王》、《王家欣》等,戏种算是多元化,可惜因为明知进入内地市场的困难,便只好计好小地域小算盘,把成本控制在500万港元以内,目的是先不要输,不敢问赢多少。这种心态大大影响了投资人会抚心自问,「唔赢大些,点解要投资?」这种心态也叫本地制作人泄气,充满「楂颈就命」、「渡日如年」的情怀。

  反观内地市场,一部投资两三千万人民币的电影叫做中小型片种,大家会觉得可观性高些的是五千至一亿元的制作成本连发行费。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香港人的视野、技术都完全被掏空,电影《港囧》就看到台前配角群、幕后班底甚至拍摄取景,都是香港,但主角已换上内地大腕,这强烈对比下,香港制作人定位更见严峻。电影是商品,有人説香港本土电影在中国市场中早已落架了。我想说实况是上不了架。

  「香港电影发展基金」新一年度的支助计划用以支援投资额在1000万港元成本以下的制作项目,每项目的最高资助额为200万,分阶段看你的报告再分段拨款。今次资助额纯补贴,不占电影股份,表面更宽松,而监制导演要是曾拍过院线电影的制作人。给笔者感觉就是一种高不成低不就,又是一个好心做坏事的安排,这种资助或许只能让香港电影路向与小资本的创作室挂勾式对号入座,而这格局正正让本地观众认为,用同等价钱购票入电影院,为何不选择观看投资额大如《星战7》会更抵睇,更有质量的保证。笔者暂不下定论今次基金的成效,拭目以待一年后他们资助投放的效益吧。


探头看看国内「水深火热」的电影市场

  自去年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后,内地影视投资气氛方兴未艾,行内人行外人纷纷打着文化投资旗号,只要你提出有影视项目在手,土豪们都会举手说有兴趣,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因为许多行业前景不明朗,藉文化业务包装转型,亦因为过去五年电影总收益年年破纪录,单以2014年中国总票房257亿,今年在七月已突破此数,2015年十二月初已正式打破400亿大关。表面风光背后,是否代表投资电影很乐观?只要入市都是赢家?只要拍出来哪怕保证能上院线,那就一定能在这数百亿里分一杯羹?这些假象的确误导不少行外人。淘宝商城天猫商城今年双十一,24小时全天交易额创下912亿,远超电影市场一整年的票房一倍以上,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市场的巨大,电影市场向上趋势,但不是每个参与者都会是利益者。

  在内地竞争上片放到院线,除了立项政策越来越宽松,包括申请程式和故事审查都简单多了,整体来说一年比一年门槛高。难度在于明星演员报酬不成比例的高,而团队、格局及投资额达不到这些演员的要求,休想谈档期,问价更是遥不可及的事。如果演员卡士定不出来,发行商就肯定不能敲定,投资资金自然就难以到位。虽然过去一年,一连串没大卡的屌丝电影如《左耳》、《夏洛特烦恼》逆袭成功,数部大卡电影如《剩者为王》让人大跌眼镜,但暂时还未完全推倒大卡士的不败方程式,一面倒入座观影大卡的惯性,仍然是金主落注投资的重点考虑。

  内地发行商的霸权比香港地产霸权严峻得多,各电影院的排片势力下,加上各个优秀的电影不同档期的突袭,环境极为风高浪急,要成功大卖,要考验电影公司的背景实力,这种水深程度试问香港公司或香港制作人如何招架?还有文化差异距离越来越利害,内地开始着重lP的价值,网络及电视栏目如《万万想不到》、小说如《安妮宝贝》、《何以笙箫默》纷纷跨入电影范围,而香港人对这些lP的形成,结构是从来不关注的。


香港制作人的新媒体电影出路探索

  刚刚参与了由粤港澳官方组织的第三届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大力鼓励香港电影要重视一亿人的粤语市场。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总收入296.39亿,其中广东票房占41.47亿,占全国总票房七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票房份额超过10%的省份。同时,广东连续13年位居中国票房收入总冠军。广东省全年观影人次达到1.11亿。截至2014年年底,广东省影院572家,银幕2947张,占全国总量七份之一。我很认同电影发展局秘书长冯永说抓住广东市场,是现时港产片的重点。

  其实制作市场很现实,有收益才有空间生存,很多人挖尽心思去开拓微电影市场,其实微电影的生存空间是有的,只要是当广告宣传故事片去制作,前期收取客户费用便可,而非后向收费模式(买票收费入场观影模式)。

  若香港年轻制作人仍有一个创作的梦,希望拍出好东西受人赏识,又希望以后向收费模式参与,建议倒不如考虑一下,参与目前内地也有成千上万个中小企制作单位,日夜赶拍新媒体影视「网剧」和「网络电影」的商业模式。乐视、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只要有好的产品放上去,以点击量及收费与制作人分帐,除了获得已具备的网络会员的海量支援基础外,又可善用商品植入资源,你需要动用的艺人水准门槛,远比大电影低,如果一夜成名后,电影lP在手更可继续复制成功产品。

  「网剧」和「网络电影」人气和收入数据都透明度高,这样也回避了内地院商和发行方面的高代价,对香港制作人或许也是一条更可靠的出路⋯

  但,香港制作人最重要仍是,你预备一个好而成熟、经得起千重考验的剧本了吗?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电影发展现况与问题

史文鸿
吴昊
陈嘉欣
2014-03-15

微电影是时候标准化

何纬丰
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