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2016-05-12

  新闻人大致可分为记者和编辑两大类,前者强调灵活和应变,后者要保持每日出版的稳定性,双方的重点不同并需要互相协调。香港新闻界不太重视管理,传承经验主要靠实际操作中自己领悟,可参考的文献不多。

  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及国际记者联会曾多次举办一些相关研讨会,最近和新闻教育基金及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将研讨会讲者的内容汇集成《领导的艺术:新闻老总谈管理》一书,可说是集合了新闻界很多管理高层的宝贵经验,及新闻学者的理论总结。本书的特点是将研讨会录音变为文字,因此表达得较为生动易明,而且内容跨越不同媒介领域,从不同角度探讨新闻管理,又有问答对谈和参考书目。

  我和陈淑薇是该书的编者,在这里介绍书中谈及管理的观念要素、营运与资源、人事及财政、如何了解老板、个人管理、面向危机逆境,也谈及影响传媒管理的世界巨流、欧美媒体新趋势和新媒体管理个案。


从管理技巧到领导艺术

  传天下首席顾问邱晓文表示,管理是媒体经营的必要之恶,而且传媒管理非常特殊,因为传媒人要有自由和独立思考,这和管理格格不入。她指出,管理学的重要观念是先要「做对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然后才是「把事情做对」(do things right)。前者帮助媒体明了自己身处的市场地位,找准媒体管理的方向,从而得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后者针对的是管理好「人」来把事情做好,及管理好「事」,即市场和营销。

  邱晓文强调,新闻人不喜欢被管理,所以主管应该去「领导」而不是去「管理」员工。「管理」是技术性的,管理者置身事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处于对立,后者被前者摆布。「领导」则是一种艺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是事物内部平等的元素,两者目标一致。

  商业电台新闻及公共事务总监陈淑薇谈及领导的条件和能力。她指出当领导人必要的一些特质,包括有个人魅力、做事果断、诚实虚心、见识广博、坦诚、有心、有智慧、有人际网络、勇于承担、有说服能力、有情绪智能、乐观积极、不断求新求变等。

  陈淑薇热爱上班工作,她的个人体会是成功的领导人要懂得享受在办公室的时间,上班时别当是上班,当成是自己在学习。她上班很开心,因为觉得有人发薪水给她学习,这实在是太好的事。

  《信报》前总编辑陈景祥认为,领导是指带领一伙人做出比期望还要高的成绩。领导才能有四个元素,包括沟通能力、决策及影响的能力、规划转变和个人素质,当中有些是可以学习得来的。

  人们常以为领导一般都是要操纵和改变别人,但陈景祥表示领导者能和人沟通最重要。身为负责人要有说服别人的技巧,要及时收集相关的资讯,协助公司作出最佳决策,而且管理人需要有团队精神。领袖的特质是有先见和有行动,而梦想者是有先见但无行动,实务者是无先见却有行动。

  曾任多间新闻机构主管的梁天伟强调评估的重要性。当公司设定好目标及进行生产后,就要跟进评估。评估可以帮助管理「产出」,让同事将自己和别人的文章作比较,列明要完成多少个故事、有多少个故事具质素等,这样就更公平。又可以用「锄书会」和「焦点访谈小组」等方法,关键是要透明度高,收视率好或不好都让大家知道,从而想想如何改善。


建立团队与争取认同

  《香港经济日报》总编辑及副社长陈早标论及建立团队的三个难题。第一是时间不足,解决之道是将工作分给别人,便可腾出多些时间,找到人才帮自己便能「创造」时间。第二是人才不足。应付的办法是「蓄水成塘」,除了要留意你的直接下属外,更要注意下属的下属。又可开拓「副水塘」,在其他相关行业中去找寻人才。第三是资源不足,于是要举办「新秀大赛」,新秀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藉着你公司的商誉及从中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另一种方法是创造「美丽新世界」,和别人合作缔造双赢局面。

  陈早标认为,每个人和公司都各有局限,但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表现得最好。就如罗斯福牌局一样,无论手上的牌是怎样,都要尽力而为,争取最好的成果,这才是玩牌的真正意义。

  香港有线电视执行董事赵应春在处理廿四小时电视新闻的转型时,管理「人」是最重要的一环。他当时做了称为两个V的思想工作:远景化(visionize) 和形象化(visualize)。 第一个V要争取同事的认同,协助同事消除忧虑,方法是耐心地讲解,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从担忧和被动的态度转为积极参与。 第二个V是具体地给同事看,在每一个阶段以实物示范,用图解介绍流程,希望他们尽量接收。

  在逆境中求存,前亚洲电视高级副总裁关伟深有体会。他指出,香港传媒要不断求变,才能适者生存。当时在亚视工作有一「好处」,老板会不断地提醒大家是在逆境之中,要经常警惕自己和有危机感。压力可转化成动力,使他们不断产生新构思。关伟的经验是不可与老板争拗,在明白老板所想之后,不是不执行指示,而是自己要先冷静一下,再慢慢想办法应付。


自我管理与了解老板

  《明报》前总编辑张健波分享如何自我管理。他表示可以订立四个步骤∶有清晰目标、计划如何去做、具体执行、检讨行为成效。他对自己有三点要求:一是健康,二是理财,三是增长。

  健康方面,张健波说与其生病浪费时间,不如平日每天抽空做运动。理财方面,他由大学毕业第一个月开始,每赚两元便储蓄一元,「逢二进一」令自己有经济实力,有能力选择是否提早退休,也不会怕是否得罪人,怕被解雇。增长方面,他看重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要求自己一个星期看一本书。

  《巴士的报》社长卢永雄对老板有深刻见解。他表示,绝大多数大老板最关心的是盈利,这是传媒人觉得最阴暗、最不想做的工作,但你即使不做,也一定要明白老板想的是什么。多些从老板的角度看事情,不等于是认同老板的看法,但要懂得老板的思考方式,争取妥协双赢。

  卢永雄指出,打工仔和老板是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要是你想别人给你好处,你首先要问自己可以帮到他什么。打工仔和老板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大家想法和心态都不同。员工只想打工赚钱,同时追寻理想做好新闻。但老板冒风险做生意始终要求赚钱这目标,员工却没太理会。这是传媒行业永恒的错配。


商业营运与公营广播

  香港数码广播有限公司(DBC)行政总裁罗灿谈及传媒的企业营运及日常运作。新闻时段能否得胜关乎预先计划,而且要了解自己的限制。要掌握新科技,不断学习,培养一些中层管理人员,令他们的视野扩阔,观摩别人的好处。高层应该要有胸襟去培训记者,给他们时间和方向。

  前广播处长朱培庆解释公营电台的理念和管理,并谈到香港电台的编辑自主是经多年逐步演变得来的。香港电台编辑运作的基础有三方面:第一是港台和政府签订了「架构协议」,该协议订明了港台编辑自主,港台的使命是作为一个公营广播机构。第二是和广管局签订了一份备忘录,港台愿意服膺广管局的业务守则,广管局可接受投诉,并有一定的程序处理这些投诉。第三是港台清楚订立了「节目制作人员守则」。

  港台的运作有电台部分和电视部分,电台有七个不同频道,电视则有教育节目、文化、公共事务和「铿锵集」等多类型的节目,那么港台是怎样运作呢?港台的编辑工作包含了许多不同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把关人」,一套原则、不同发挥。编辑过程是一个寻求共识的过程,港台会因应节目内容和运作形式,采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方式去做。


三大世界发展趋势

  新闻管理这个议题不单是传统媒体要面对,新兴的网上媒体亦然,而且有其特殊性。在现今的新科技环境,人们的资讯搜寻行为改变,年轻一代的喜好大有不同。新闻业者如何适应变革?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李月莲从三个世界发展趋势看传媒管理,第一个趋势是传播科技变迁。科技的转变令新闻业出现范式转移,「新闻」变了「对话」,运作由垂直模式变成了水平模式,记者要去启动社会对话,过程中打破了很多界限,颠覆了原来的权力结构。

  第二个趋势是从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传媒高层不再只是管理改变,更要领导改变,知道如何去统筹「放弃」。管理者不要把知识工作者视为下属,应视他们为工作伙伴。

  第三个趋势是网络世代的兴起,如何管理八十、九十后出生的人是个议题。这些年轻人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网上,他们喜欢玩、分享、爱自由和旅行。他们怕闷,没有耐性,要即时回应,并希望将工作和娱乐挂钩。管理者要激发他们的热诚,欣赏和鼓动他们,要能将心比己,欣赏他们的优点。


外国传媒经验和变革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苏钥机曾经参与新闻教育基金举办的美国及欧洲访问团,总结出外地媒体近年的十二个新趋势,它们包括:(1)廿四小时高速运作;(2)影音媒体成为主流;(3)报网合一讯源统管;(4)多种平台多种受众;(5)流动媒体日益重要;(6)社交媒体成新支柱;(7)策展内容增竞争力;(8)网上内容渐趋收费;(9)网上网下分工互补;(10)跨越媒体伙伴经营;(11)增值服务找寻定位;(12)科技记者一专多能。

  这十二个趋势涉及许多方面的改变,计有改变内部运作、重组架构、设立新部组、改变思路、转移重点、与外部机构的合作竞争、记者要多才多艺不怕辛苦。新闻界要配合科技的变化和受众的需要,讲求适应力和跟上形势,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唯一不变的道理是「要时常在变」。

  《经济日报》副刊高级采访主任单志民和《星岛日报》高级采访主任赵燕萍,在参加访欧团时也看到媒体数码化带来的巨变。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多元工种职能」(multi-tasking),记者不再区分属于报纸、电台或电视,大家的机构都有多媒体平台,人人都能写文、拍片、拍照、出镜、配音,又可以在网上做编辑和搜寻工作,善用社交媒体。大家天天在斗快斗准又斗深入,还要努力增值,为公司开发一些新产品。


跨媒体的管理策略

  在跨媒体发展的商业模式方面,罗灿指出传统媒体的走势有升有跌,而现在网上媒体异军突起,但应否大力投资网上媒体,在业内仍在争议。社交媒体各领风骚,传媒老板认识到要由「烧钱」以取得流量的策略,开始转移到创新及和别人合作,而且营运手法要趋向多元化。

  在营运网络新媒体时,《明报》前总编辑刘进图分享了需注意的要点。他表示现在已经是运用网络快速营销的时代,在决定了用什么模式来营运后,新网媒要考虑自身的定位,如何去运作网站。网媒要用各种可行的方法,包括社交媒体和搜寻引擎,把内容传送到读者的手上,并且要避免诽谤、版权及造假等危险。他特别指出,互联网是个共生的环境,媒体之间互相依赖和帮助,才能长久存在,所以要找对自己的共生伙伴。

  曾参与开发《苹果》动新闻的劳敏琪解释为何壹传媒当时要推出这项新猷。她说,老板黎智英有一天突然说,新闻最精彩的部分其实是影像,所以《苹果》的员工便把它变成动画。

  在发展动新闻的过程中,一个重大转捩点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它改变了整个局面,因为手机是很个人化的。过去几年,动新闻的员工花了很多时间去看流动装置的使用者经验,强调「方便原则」,锐意推出「自动播放」功能。因为并不是自家的新闻内容很好,受众就会过来看。劳敏琪始终相信,在网上首先要提供免费服务,然后吸引很多使用者,这样就能产生其他商机。


小型网媒生存之道

  叶荫聪是香港独立媒体网创办人之一,他认为其网站的生存秘诀在于有「自己动手」(DIY) 的精神。于是成本变得很低,可以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跟某些人进行沟通和传播。他们手上有多少资源就做多少事,不需要去拉广告,主要是依靠捐款维持。香港独立媒体网用公民团体的形式经营,架构内没有总编辑和行政总裁,所有人的参与都是平等的。所以如果将来有人给他们政治压力,或是把总编辑干掉,网站依然可以运行。就算是把所有相关人士都干掉,网站也可继续,因为它是开放给所有人上传内容的。

  《立场新闻》总编辑余家辉谈及之前营运《主场新闻》时的经验,指出网上新闻有一些特点,首先是新闻永远没有截稿时间,网站必须不断更新新闻、发掘新的新闻和改变新闻的「包装」。其次是新闻可以有第二次生命,只要你懂得发掘新闻的价值和再去包装它,这可以用「死人的指甲仍会生长」来形容。

  小型的新闻网站如《主场新闻》,所有制作内容的同事就在两张大长桌工作,他们不需要每天举行编辑会议,有好的主意或甚麽新闻时,大声说出来就可以。这种「开放式厨房」的安排,令编辑工作更有效率。这类网站没有甚麽组织架构,强调灵活机动,主页也可以因应不同平台而有多个,但它们要面对如何持续下去的困难,及怎样能够与时并进。

  在《领导的艺术:新闻老总谈管理》一书中,各位作者坦诚分享,在此只能简介部分内容,这些都是香港传媒高层多年的工作心得。读者如意犹未尽,可在书中找到更多精彩内容。而且新闻管理的经验不单能应用于传媒行业,还可以适于其他职业界别,及对个人有啓示进益。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