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时刻」的媒介和信息素养

2018-01-22

  互联网和数码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预计2020年踏入Web 4.0时代,届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普遍应用,那将是一个「全互联网世界」,环球各国正筹谋如何跟上时代。

  这些尖端传播及通讯科技为人类社会带来很多方便,但过去几年,它们促进了假资讯、假新闻、政治宣传、仇恨言论和商业瞒骗的广泛流传;社交网站把网民囚困于「回音室」内,令民意两极化,制造社会撕裂。如果这些问题不获疏解,当大家跨进「全互联网世界」时,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

  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提出「临界时刻需要批判思考」(Critical Minds for Critical Times) 的紧急口号,敦促媒体扮演建设和平、正义和包容社会的角色,又召开第七届《媒介和信息素养与跨文化对话大会》(MILID),主题为「临界时刻的媒介和信息素养:重新设想学习方式和资讯环境」。会议在去年底在牙买加举行,目的是探讨在各种环境下,如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媒介和信息素养教育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简称MIL Education)。

全球MIL联盟

  媒介和信息素养 (MIL),是「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和资讯及传播科技 (ICT)的综合能力。是指懂得从任何平台(互联网、媒体、图书馆、博物馆、资料库等),有效率地寻索、评核、运用、创作传媒讯息和资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40年前,就关注传媒讯息和资讯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人的脑袋依靠资讯 (information) 运作,我们接触资讯的品质好坏,决定了我们看事物的观感及态度。所以早在七十年代该组织就倡议传媒教育,到了千禧年代,更提出「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应该合并才能应付数码挑战。

  现时全球出现了非常容易取得资讯的情况,有些国家更出现资讯泛滥。不少人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如何在海量的资讯中找到合适的讯息?我们怎样才不被资讯蒙骗或操纵?使用资讯牵涉什么道德问题?怎样和媒体及网络打交道才能推广和平、社会公义、言论自由和跨文化对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培养大众的MIL,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办法。为了在世界各地推动MIL教育,让所有公民均有机会学习MIL能力,该组织成立了「媒介和信息素养全球伙伴联盟」 (GAPMIL),有80个国家的机构乐意参加,目标是鼓励言论自由和公民参与,让资讯全民共享,提倡多元文化,亦将MIL带给弱势社羣。

  配合在全世界推广MI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每年均举行「全球MIL周」 (Global MIL Week) ,举辨各类庆祝活动,例如青年议程论坛,让年青人发声;安排网上论坛,让不方便出席活动的人士介绍MIL在各地的发展情况。而今次牙买加会议,亦是其中一项活动,200位来自40个国家的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专家齐集在这个加勒比海国家,共同商议「临界时刻」的对策。

假消息全球肆虐

  牙买加MIL会议其中一个最关心的议题,是假消息及假新闻在「后真相时代」的广泛流传。「后真相」是《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的年度国际词汇,意思是「在形成民意的过程中,诉诸情感与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重要」,很多人随意选取资讯,以取得合乎他们信念的结论。

  其实假新闻、隐藏广告及仇恨言论并非二十一世纪的新事物,令大家关注的是在网络时代,这股力量迅速膨胀,影响范围广泛,更深化「后真相」现象。假消息潮流的普及,与新传播科技发展息息相关,首先是在新的传媒环境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制作资讯,并且不须经过审查就发表。其次是社交网站的「疯传」能力强,往往被内容农场(Content Farm)利用谋利,或者被政客在那里透过隐藏广告影响民意,而聊天机械人的出现,更在社交网站大量复制资讯。由于在后真相时代,网民的预存立场影响他们的资讯判断,不大理会核实求证资料,于是造成回音室效应,社会分化。

  这个情况不仅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并且威胁民主制度,因为民意无法客观及健康地形成,而且受影响的范围遍及全世界,彷佛形成环球社会疫症。世界经济论坛宣称,需要把应对假新闻,看待为全球人权的紧急维护。

  现时各界设法竭止假消息散播。有些国家的政府考虑立法,将发放假新闻刑事化,但有学者担心这样做会损害言论自由。另一方法是呼吁媒体及社交网站加强自律,Facebook和Google承诺采取措施打击假新闻,但似乎未见成效,而且诚意被质疑。一些新闻机构则设立求证小组,核实新闻资讯,不过需要动用很大的人力资源。不少人于是建议从教育公众着手,给予MIL训练,让他们能辨识假新闻。故此,MIL在这方面有重要的角色扮演。

批判以外还须正向反思

  培育大众的批判思考能力故然重要,不过在后真相时代若能加强反思能力及正向思维训练,相信会更有效。笔者在牙买加的会议上提出一个综合批判、反思及正向思维的MIL模式,应付假消息及暴力言论的传播。

  批判思维是MIL的核心概念。在Web 4.0快要到临的时候,虚拟实景(Virtual Reality) 、扩增实景(Augmented Reality) 及聊天机械人(Chat Bot) 将充斥于资讯环境。眼见不能轻信;耳听也不能随便盲从。大众的确需要装备高端批判思维,才能免于被误导。

  反思能力(Reflective Thinking Skill) 是指自我觉知,多角度认真思考发生了什么事情。具备反思能力的人头脑清醒,清楚了解自己正在做什么,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和后果,并觉知自己的价值取向及预存立场。上述提到,「临界时刻」(Critical Times) 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后真相」,大家看待事物是情绪和观感先行,事实靠边站。若能装备好反思能力,可免囚困于回音室内,因为有能力意识自己的预存立场,不被主观信念蒙蔽客观事实,多角度探究问题。

  至于正向思维(Positive Thinking),是引导人们正面地诠释资讯及看待世间事物,鼓励大众采取具建设性的社会行动。具备正向思维的人,不容易被恐怖主义及仇恨言论打动。

  这个综合以上三项思维能力的MIL模式,分为三个单元。首先是慎思搜寻 (Mindful Access) ,寻索资讯当然要到可靠网站,提防「标题党」及内容农场,认识各个资讯平台(例如Facebook、Google、WeChat、高登论坛)的性质,知道一些平台的局限(例如回音室效应、政治悪搞及宣传)。

  其次是批判及正向解读(Critical and Positive Interpretation)。最基本的分析是分辨事实与意见,审视新闻及资讯来源,了解演算法对自己接触资讯的影响。同时发掘新闻的正面讯息,从新闻学习怎样过有意义的生活,采取有建设性的公益行动,在资讯的解读过程中设法避免主观及偏差。

  第三个单元是反思使用及正念创作(Reflective Use and Constructive Creation)。当分享资讯及表达个人意见时,很需要运用反思能力及正向思维,觉知自己的分享动机及后果,检讨自己是否合乎道德地使用媒体及网络。分享资讯之前有没有查正?发表的意见是否仇恨言论或网上欺凌?创作及评论是否合乎公众利益?

  美国、法国和德国的代表都非常关心假消息的负面影响,认为查正消息及追寻真相十分重要,提出要加强年青人对社交网站的认识。德国的Deutsche Welle锐意建立查正机制,配以MIL,应对假新闻。

国际数码公民

  在牙买加会议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MIL Clicks Pact,建议年青人立约,承诺带着批判思考和知慧上网,了解 MIL可以促进性别平等、提升人权、指引大众道德地分享资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最重要的,是鼓励年青人当具责任心的智慧型国际数码公民。

  新科技改善人类生活,建设智慧城市。但也有很多负面影响,威胁人类福祉,将现代社会带向「临界时刻」。如何让未来「全互联网世界」免于陷入资讯混乱,相信MIL的倡议者还需要在全球继续努力。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财经新闻教育模式

宋昭勋、吴静、赵应春
2016-11-24

拒绝废话的自由

傅景华
2015-05-02

学生记者调查:渐趋成熟的新闻采访与社交媒体应用

马伟杰, 李丽芳, 戚韵瑶, 黄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