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粤传媒与政治气候

2003-12-15
中、港办报不能混同。
电视媒介发挥重大影响力。
二零零三年十月廿八日至十一月二日,笔者在广东旅游期间,曾就当地人对香港「七一」游行事件的态度做一调查,结果显示:广东人的态度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不关心,二是无所谓(民主社会的公民权利),三是港人不自重,四是中央有负香港。笔者将此番调查与平时的研究综合起来,得出如下结论:香港目前的管治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因素有二:首先是中央及港府的工作失误,其次是反华反共势力的利用,二者都是客观存在、不容否认的。现在棘手的是,中央一味强调反对势力的操纵而对自身问题反省不够;与此相反,民主力量却只盯着政府的失误而否认或掩饰敌对势力----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的推波助澜。本文将扼要分析中央在香港媒体上的政策失误。


中央对香港的传媒政策

先看中共中央在政治生活上的失误。自「九一八」事变起就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追随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路线达六十年的爱国忠良之士李子颂曾含着泪指着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干部金尧如说:「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我对贵党伤心失望;这次邓小平、李鹏用军队坦克屠杀爱国爱民主的学生,令我对贵党痛心疾首,悲观绝望!」 周永新在《见证香港五十年》中也说, 「『六四』使港人重新衡量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有人说,『六四』使港人上了宝贵的政治一课,也提高了港人对政治的认识。」 由此可见,「六四事件」对港人的深远影响是中央政府绝对不可轻视的。

再看中央在香港传媒政策上的失误。邓小平在香港回归前谈到香港的未来时曾说:「共产党人是骂不倒的」(这显然是违背现代国家发展规律,也是与后马克思主义观点背道而驰的),再加上中央担心国际舆论在香港问题上做文章,所以中央努力保障香港的新闻自由,结果导致香港的反华反共舆论喧嚣直上,大有锐不可挡之势。

中央政策造成的恶果在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时达到极致。之后,中央对香港传媒的政策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九八九年七、八月之间,《文汇报》、《大公报》和《新晚报》三报负责人到北京学习,了解情况,接受教育,转好弯子。江泽民、李鹏和李瑞环接见他们时说了这样的话:「你们《文汇报》、《大公报》和《新晚报》等报是共产党出钱办的,是吃共产党饭的,怎么能不替共产党讲话?吃共产党的饭,就该讲共产党的话。」这样的言论公然见诸香港报章,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在此思想指导下,香港的左派报纸一路左转,发行量持续下跌,影响力逐渐丧失。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央财政的大力扶持,香港的左派报纸早就关门大吉了。

中央在香港舆论战线上的连续失误终于酿成了严重的后果,并进而危及中央和港府的合法性基础。一九九七年五月,香港一家中文报纸委托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进行了一项电话调查,结果出人意料:竟然只有两成半被访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人和香港人的耻辱,反而有超过三成被访者认同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封闭大门的进化观点,而为香港因此得以脱离中国大陆政治束缚而庆幸者则有近两成半人。在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的港人占绝对少数。笔者在英国时的一位香港同学很想来大陆工作,可又对大陆情况知之甚少。她曾问我,到大陆工作是否需要先入党,因为她在香港电视上看到,大陆大学生在毕业前都争先恐后地参加考试争取入党。怪哉!


香港报纸走社会化道路

现在的形势说明,港粤两地的价值观有明显的趋同走势。笔者认为,这与华南地区的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相对发达有关。众所周知,在当今资讯化时代,电视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介。而据《华南都市报》二零零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报导,珠三角的电视分为四大梯队:香港无线、亚视为第一梯队,广东省台和各市电视台为第二梯队,央视及各地卫视等省外电视媒体为第三梯队,凤凰、华娱、卫星电视为代表的电视台为第四梯队。在这四大梯队的联合轰炸下,港粤两地的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正在不可避免地逐步缩小。至于这种趋同化的结局,笔者目前还不敢断言:是大陆的香港化?抑或香港的大陆化?还是双赢共存?但笔者相信,无论是何种结局,这对中共施政都是新的挑战。

那么,怎样才能办好香港的中方报刊呢?其实,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早已明白无误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周恩来总理五十年代批评香港的中方报纸时曾一语中的地说:「不要你们在香港办党报!」陈毅副总理说:「若要你们在香港办党报,倒不如叫《人民日报》去搞个分社,乾脆把《人民日报》拿到香港去印发。」廖承志曾对原新华社香港分社黄作梅社长说:「我们在香港办报,决不能脱离香港这个商业社会的实际,决不能脱离香港同胞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水平,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喜恶爱憎,特别是要适合所谓『中间落后大多数』人的需要。」在一次中央外办港澳组会议上,廖承志曾提出:「我们在香港的报纸要走社会化的道路,不要搞党报左报,老摆一张红面孔、一副『爱国主义』的架子。在香港要内外有别,不能照搬国内三百六十天突出政治,板起面孔教训人,把报纸办成教科书,把你们自己扮成训导主任。香港读者不是小孩子、小学生了,他们怎么愿意来亲近你们、来上你们的课、听你们的教训呢?所以,我们香港的报纸一定要办成香港化、社会化,要办成香港人喜闻乐见,做他们的良伴益友,请各位注意,我是说良伴益友,不是『良师益友』。」与会的香港老报人李子诵建议说:「社会化就是今后要为香港人办报纸。一个『为』字,一个『对』字,立场和方法就完全不同了,『对』字站在对面,『为』字进入香港人社会,报纸就变成香港人的报纸了。」

历史的回音仍在铮铮作响,可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听得见。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