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国内数码电视发展的窒碍

2004-02-15
中国老百姓习惯收看传统免费电视。
香港政府于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五日发出数码地面广播第二次谘询文件,建议二零零六年初推出数码广播,二零零八年覆盖全香港。按照谘询文件,港府初步提供一个多频网络数码频道----将分配予无线电视及亚洲电视共用,以便在过渡期间进行模拟与数码同步广播。另外,提供四条单频网络公开予投资者竞投,若经营者不打算推出高清电视服务,四条频道将可提供十六个收费或免费电视台。港府将于二零零四年的下半年,邀请投资者交意向书,考虑发牌的因素包括建网时间、覆盖范围、服务计划及投资者经验等,现行的无线及亚视均可参与竞投,工商及科技局副秘书长黎陈芷娟并没有定出发牌时间。


国内数码电视推行时间表

尽早实现数码广播,是港府希望维持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广播中心的龙头地位,在三年前作首次谘询时,原建议二零零三年开始,以欧洲的DVB--T制式,引入六条数码广播频谱。但,由于业界认为建议的频谱分布在技术上难于实行,且热切希望等待国内确定数码广播制式后,再行落实香港的传输标准,否则,两地广播制式不一,两家免费电视台将坐失国内的庞大市场。据中国广告协会秘书长时学志预测,二零零四年中国广告市场营业额将获双位数字增长,首次突破一千亿大关(二零零二年已上升13.62%,达到九百零三亿元)。就是目前无线与亚视两台在华南地区由有线网络非法转载,插播广告已达十五亿元。在商言商,业界的忧虑,裹足不前实属无可厚非,市场主导嘛!

换句话说,香港电视产业在推行数码广播时间上迟迟未决,问题实际上跟国内数码电视制式标准尚未定出有关。本来国内广电总局于去年发表数字电视时间表,定出二零零三年开始全面推行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码整体转换的工作,同年要发展有线数码用户一百万,二零零五年达到三千万户,二零一零年全面实施数码广播与高清电视,到二零一五年将停止模拟电视播出,全面实现数码化,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作为推广的试点城市。根据广电总局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74%的民众表示愿意为享受数码电视付费,即大多数持赞成的态度。但是,实际上真正付费的用户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以二零零三年九月一日在北京市试播数码电视为例,本来宣布将试播定为三个月。然而,三个月后,试播的北京数码电视公司宣布,将试播时间顺延三个月,后来更延长到二零零四年二月份,据悉收看用户不足一万,这个数字在业界引起不少震动。即使是数码电视营运接近一年的上海市,在全市三百四十万有线用户中,数码电视用户仅占二万多户,比例之低,简直令人不敢相信。不要忘了,上海已是全国数码电视用户最多的城市了。而广电总局原来的目标是,二零零三年有线数码电视用户要达到一百万户,不过据有关部门估计,二零零三年全国有线数码电视的用户约四十万,要达到一百万户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节目数量与内容是樽颈

按目前数码电视发展的情况来看,前景的确不容乐观,节目内容仍然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环。以北京为例,除了模拟转数码的中央台和北京台四十套节目外,只有六套中央台的数码节目和五套自办节目,如《京视剧场》、《爱家购物》、《动感音乐》、《车迷》与《考试在线》等。这寥寥可数的节目与当初大事宣传的丰富内容差距很大,而且,当初推广的重点「视频点播」更是芳踪渺渺。若以承包上海文广互动数码娱乐频道的光线传媒,每天提供5.5小时的数码节目,数量仍然偏低,这已经是突出的例子。虽然,有人预测二零零五年底数码电视付费频道将扩大到八十个,节目增至四十五套,但数字仍然偏低。可以说,数码电视节目仍旧吸引不了观众入场的兴趣,用户观望的局面有待打开。

观众不入场,是数码电视节目制作商兴趣欠缺,不敢大力投资的理由,也是没有高质的数量节目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这本是鸡与鸡蛋的问题,环环相扣。数码有线电视靠的是用户缴付的月费,基本上没有广告支持,无疑令节目制作商与频道经营商难上加难。如用户每月订费为三十七元,上海有二万付费用户,仅能为频道商上海文广集团提供七十四万元。但中间要扣除频道租用费,节目制作商所能获得的收入约二十至三十万元之间,这还没有计算付给其他制作商号。若几家摊分这二十至三十万,结果肯定没有赚头,大有可能亏本,谁会去做?

数码电视产业不是祗把网络铺起来、执照发下去就能发展起来的,广电总局总工程师杜百川对《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说得好:「如果节目质量没有提高,仅是节目数量多一点、画面清晰一点,那么,过惯了苦日子的老百姓宁愿去看铺天盖地的广告,加如同鸡肋的免费电视,也不会为付费节目耗财力。只有在节目内容确实好,真正符合自己胃口的情况下,观众才会心甘情愿地掏钱。」这毫无疑问说出了大部份观众的心里话,也说明了国内有线数码电视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数码电视的制式标准未定

除了上面提及的节目内容、数量与用户目前的承受能力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数码电视的地面传送标准没有确立,成为全面推行数码化的障碍。原由国家指定设计传送标准的两间大学:清华与上海交通大学于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七日,在深圳的高交会上测试,结果多项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不能通过专家的检收,令在场人士大跌眼镜。也就是说,数码电视标准一日未有定案,意味着厂商不敢冒然投入资金,生产接受数码讯号的机顶盒和电视机合一的机体,直接拖慢了国家定出全面数码化的进程。

在此,顺便简单回顾一下国家广电总局于去年发布数码电视进程的时间表后,原本洋溢着一片乐观气氛,单深圳、上海两地机顶盒就售出二万台,今年预测有一倍的增长。而数十个涉及数码电视概念的股票已随即上升,如歌华有线、上海梅林、中视传播等不停上扬,最大升幅超过60%,一切涉及数码电视产业链各环节像注射了强心剂,如箭在弦蓄势待发,情况令人振奋。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不少,特别是数码电视的地面标准延误,业界不得不先行采用欧洲制式DVB--C的标准,迎接电视产业的新纪元。目前,电视用户有两种选择:一、购买机顶盒,仍然保留现有的传统电视机;二、买一个全新的内置有机顶盒的数码电视机。如果按国内现有一亿有线电视用户,接近四亿台电视机来计算,产业市场惊人,若采第一种方式,每台买一个新的机顶盒,以市价六百元一个算,四亿台则有二千四百亿元的市场;若采第二种方式,买一台数码电视机,以最低成本一千元计算,市场接近四千亿元。要是以生产高清数码电视HDTV的创维公司现时的价格,一台五千元人民币换算,更是二万亿元的天文数字。

当然,以国内目前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而言,要全部更换数码电视机,几乎是不可能,也不切实际。不过,购买机顶盒,应该是最有可能的选择,通过机顶盒接收数码电视节目,仍可保留传统的电视机。换句话说,现时用户不一定要购买数码电视机,才能接收数码电视节目的讯号。而是可以通过机顶盒对数码讯号进行转换,一样可以看到数码电视节目。祗是在质量方面会有牺牲,会打折扣,不能要求太高。因为传统模拟电视,始终不是采用数码的装置,彰显不出百份百数码讯号的清晰度,这是可以肯定的。


看免费电视的观念根深蒂固

其实,机顶盒市场也潜在着问题,二零零三年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广播电视处处长白为民宣布:信息产业部将制定「机卡分离」政策,即是说机顶盒在全国统一销售,老百姓要入哪个网再买哪种卡。对消费者而言,这是较合理的政策,一方面生产商可以作大规模投产;另一方面,老百姓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机顶盒。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有线网络营运商与生产商联手垄断市场的可能。可是时至今日,「机卡分离」政策却迟迟未能出台。实际的情况是,国内有线电视网络乃按集团所在地区划分,全国有多个集团和地区,各地区网络对数码电视讯号采用不同的加密系统,想突破各地区而收看不同的付费电视恐怕不易。观众要看不同地区不同网络的频道,当然要添加机顶盒,再加上月费,用户要付出的费用不菲,远远超越一般百姓的承受能力范围,这些都是使付费电视的发展步履唯艰。

再说,老百姓数十年来都是看免费电视,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政府要全面推行有线数码电视,必须引导老百姓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看「免费电视」的观念。经济发展的结果,人民生活改善了,富裕了,就必须有「用者自付」的思想准备,世上没有「免费午餐」这回事,要娱乐要看电视,就得自己掏腰包,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有线数码电视产业很难发展起来。

而有线数码电视时代跟模拟电视时代,是两种不同的生存与发展概念。前者靠用户付的月费经营,从中赚取利润;后者则靠广告费维持。要靠用户付费,就得有高质素的节目,提供不同内容的节目频道,适合不同口味的观众,不能打马唬哏。因为用户的选择,就是频道生存的依据。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电视产业中内容部份并不发达,离成熟阶段尚有一段遥远的路,要跨越的障碍仍然很多,但也不会有捷径。另外,彻底推行播制分离,第一,可以直接由民间资本参与,促进自由竞争,产业才可以繁荣壮大。第二,长远而言,可以推动电视产业走向全面民营,由市场主导。



(*笔者注:本文部份资料取材自《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