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担当党和国家喉舌角色
中国电视业近年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何更快地做大做强电视传媒,成为新世纪中国传媒人的共同口号。虽然中国加入WTO签署的所有相关条例中,并没有承诺对传媒的开放时间表,但西方传媒大鳄对这个十三亿人口的市场早就虎视眈眈,伺机进入是迟早的事。于是,中国传媒业的「航空母舰」在一片「狼来了」的呼叫声中仓促驶出,为中国广播影视历史翻新一页。中国电视业近年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在二零零零年推出了一个「二零零一年至二零一零年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计划纲要」,一方面强调要加速在广播、电视、电影领域上立法,另方面则要形成广播电影电视三位一体、有线无线教育三台合并、省市县三级贯通,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优势互补、效益明显、富有活力的发展格局,并建设若干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影响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广播影视传媒集团 (以下统称为「广电集团」)。
所以,在这个纲要指导下,中国第一家省级的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于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二十七 日在湖南宣布成立,接着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和广东等的广电业也相继重组,加上中央级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和市级的无锡广播电视集团,至今,全国广电集团总数已达十个。
跟较早成立的报业集团比较,广电集团不但规模更大----比如上海的文广集团属下子公司近七十个,资产值更高----比如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固定资产值逾二百亿,而且还跨媒体和跨行业。表面上,跨媒体的广电集团的成立是为了迎接中国入世后境外媒体入侵的竞争,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
中国电视业四十年历程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电视业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电视业是在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随着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而正式起步的。当年开播的还有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平均较欧美国家晚了二十年,但在亚洲,只比开播最早的日本和菲律宾(一九五三年)晚五年。由于设备和基本建设工程极为粗糙,只能覆盖\所在城市和市郊,当时奉行的是「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电视发展方针。
到了七十年代,电视业开始由黑白过渡到彩色,全国第一次电视专业会议也于一九七零年初召开,并将原来的电视方针调整为「中央和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办电视」,这期间全国各省都分别拥有一个电视台。而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为上,电视的覆盖\别为92.5%。
然而,积极性调动得过火了,则出现另一种情景:电视台过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建立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九百八十二个,有线台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个,教育台九百四十一个,总数达三千一百二十五个,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个电视产业大国的总和(二千六百零六个)还多了五百一十九个。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仅有线电视台数目就逾二千个。
这种各台分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但令播放节目内容重复,而且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于是,广电行业的整顿整合也就在一九九八年开始摆\上了议程。
集团化过程与策略
一九九八年六 月,中国第一个广电集团──市级的无锡广播影视集团作为试点成立了,它包括了电台、电视、报纸和网络,进行集团化管理、专业化分工,并实行节目制作专业化,频道设置专业化,逐步实施宣传和经营分离。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七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整理意见的通知,并规定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集团」。
期间,中国政府大力整顿零散分布的广电业和条块分割的广电结构,一方面是将有线电视台和无线台合并,另方面以频道专业化整合为契机,对地方电台电视台频道进行调整,并塑造新形象。据统计,至二零零一年七月止,全国共减少了二百一十七个有线广播电视台,另有八个有线台更名为电视台;此外,减少了五个经济电视台、四个广播电台、五个县级广播电视台。在频道方面,共有二百一十八个综合频道调整为专业频道,五个经济电视台调整为五个专业频道,六个教育电视台调整为教育频道,五个县级广播电视台调整为专业频道。把过去的三千多套节目,压缩到现在的七百多个。
以去年四月成立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为例,在今年元旦起就将其旗下三个电视台所有频道重新作专业化的分工。比如,上海电视台分为六个频道: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新闻频道、以纪录片和资讯节目的纪实频道、以女性为主的生活时尚频道,以及体育、财经、电视剧频道;至于上海卫视频道,则以播放二十四小时滚动新闻为卖点;而东方电视台的四个频道分别是:新闻娱乐、文艺、音乐和戏剧。 而从今年头三个月的收视调查统计显示,专业频道推出后,收视率没有下跌,而是稍有上升。
在电台方面,有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将旗下五套节目分别更名为综合、经济、音乐、交通、健康、娱乐等频道。而浙江省、广州市的人民广播电台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调整。
而为了令集团化后的广电机构,一方面可实行企业化经营,另方面要继续扮演起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喉舌角色,于是又实行了所谓「制播分离」和「网台分离」的策略。制播分离即意将节目制作功\能(不包括新闻节目)和播放功\能分开,以便前者可以向社会开放,实行企业化经营,后者则仍由电视台垄断,掌控在党的手中;至于网台分离亦然,即将有线电视网络资产从有线电视台分开,另组有线网络公司,以便有线台与无线台合并。
所以,如今的广电集团往往包括了电台、电视台、传输网络公司、电影制作公司、互联网站等为主体,并以最终吸收下一级的市县级电机构和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为目标。
媒体产权不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所有传媒都由政府控制,媒体作为党和国家喉舌的角色并没有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改变,也没有因为集团化而改变。所以,跟民主小国南非和新西兰将国有广播机构实行公司化或公共化时所强调的编辑自主和经营自主不同,集团化后的中国广电机构在这两点上仍然是概念模糊的。
首先,广电集团定性为「国有独资的事业集团」,要同时承担宣传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双重任务。既然要宣传,就谈不上什么编辑自主。至于经营自主,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来,广电集团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是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换言之,主管单位的广电局和广电集团应该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以便政企分开,比如像北京和江苏就是局与集团(总台)各有一套班子。然而,有些组建后的集团的管理层却是职位重叠的。
比如,湖南广电集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由该省广电局局长魏文彬和副局长曾凡安兼任;而上海的文广局与文广集团虽职能分开,机构分设,但主要领导仍两边兼职。中央级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与此类同,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和副局长张海涛分别是该集团管理委员会主任和常务副主任。
这与广电局的行政管理职能不无矛盾,它既是该省广电行业的主管机构,又成为其中一个省级广电企业,不但给企业在经营自主上带来障碍,更重要的是,有角色冲突。此外,诚如中央所鼓励那样,各广电集团作为一个媒体集团,可以作跨行业、跨地区扩展,那么,作为一个所属省份的广电局不但管不到媒体集团在该省以外的业务发展,也管不着集团内收购或兼并的印刷媒体或其他非广电业务。
令人担忧的是,当一个省或市只有一个媒体集团时,就难免出现垄断局面,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广告公司。过去媒体之间为了争夺广告,往往在价格上有较大的优惠,如今合并之后,价格上就出现了垄断色彩,据说浙江电视台在合并后广告收入增加了。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减少,同样是一种损失。
所以,中国的广电集团的成立到底是为了进一步的产业化或企业化?还是官方对过去松散了的广电业权力的另一次集中化?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重组是为了将来对外的真正开放?还是暂时性的过渡性垄断?谁也说不清。总之,在媒体产权不明朗下,广电集团也只好像其他中国媒体集团一样,在一半事业化一半企业化中模索前路,蹒跚\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