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数位时代,科技革新了媒体的运作环境,传播行业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行业与教育息息相关,在全球化和汇流的浪潮下,如何培育学生迎向时代的转变和行业的需要,是当今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今年四月,承蒙林护基金会的支持,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举办了「数位时代的传播教育」专题研讨会,邀请了对该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和业界专家,以学术讨论的形式,与学院教职员分享心得。
媒体汇流的趋势和机遇
TOM集团行政总裁王兟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媒体汇流将成趋势。大型的入门网站已透过互联网和无线服务,成为科技、资讯、媒体汇流的平台。互联网、无线市场、宽频及网上游戏的快速发展,亦拓展了媒体汇流的速度和模式。
Electronic Arts 的米克麦克比(Mike McCabe) 则指出,近年来很多荷里活电影都改编成电子游戏,这正是媒体汇流的一个例子,而这种情况非常有趣,从前人们会到电影院看电影,现今则透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将电影带回家,电子游戏是其中之一。媒体的汇流延伸了观众的电影经验,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构成了一种媒体经验的汇流。
数位技术和媒体汇流亦为新闻业界带来不少机遇。有线宽频电视新闻及体育部副总裁赵应春认为,数位技术赋予新闻运作更大的灵活性和延伸性,观众可以透过宽频在网上收看即时新闻,亦可以手提电话接收影像化的新闻资讯;新闻提供者则可以因应不同播放平台的需要,灵活地编辑不同的内容版本,例如适合机舱内播放的国际版本或铁路车厢内的本地版本,大大拓宽了汇流的规模与网络。
除了业界的积极拓展外,政府政策亦以建构数码经济体系为方向,工商及科技局首席助理秘书长张国财指出,在基建上,香港已引入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及宽频网络,数码地面广播将于二零零七年开始推行;在法规上,政府以造就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前提,促使香港成为一个广播枢纽。
超越科技的传播教育
面对媒体汇流的趋势和冲击,传播教育当何去何从?应追逐科技?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或积极反思,周全策应,迎接挑战?
几位业界人士的观点是,科技虽然重要,但传播教育千万不可太偏重科技,变成科技主导。至于教学的重点,赵应春和米克麦克比不约而同认为,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批判思考能力最为重要。
王兟则强调学生需明白用户经验的重要性,他指出大部份用户注重的不是科技,而是使用经验。对此,张国财亦见解相若,他指科技推陈出新,传播和接收模式不断演变,但其实人的惯性不易转变。基于这项见解,王兟建议学生应掌握市场趋势,并要学会从用户角度考虑。
对此问题,学者们各有体会。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汪琪教授环顾今日传播工业的环境,观察到两个层面的媒体汇流。现今大部份媒体公司都同时拥有传统媒体版本和线上版本,并且通过收购、合并及各种形式的联盟,组建成大型的综合媒体(conglomerate),这是商业操作层面的媒体汇流。此外,从前新闻的采访工作通常是团队形式的,有人负责采访,有人负责拍摄,而随着电子产品的轻便化,即使是电视新闻,一个记者已可兼采兼拍,这就是专业操作层面的汇流。在她看来,媒体汇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汪琪注意到当下的教育潮流并不是要培育学生从事某一专业,而是要为他们的人生事业 (life career)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要培养的是新一代的传播人才,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多元的媒体知识和技能。
关于媒体汇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汪炳华教授指新加坡的情况颇为有趣。修读电视新闻的毕业生会去报社工作,修读报纸新闻的也跑到电视台去,有些还兼做网络记者,不过后来发现压力太大,还是觉得应专注某一媒体的工作。实践证明,鱼与熊掌往往不可兼得,汪炳华认为媒体并未真正汇流。他强调信息进行编目(cataloging)在数位时代新闻学习上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李琨教授指在中国大陆,报纸与网络媒体或电子传媒之间的汇流较为常见,几乎所有的报纸和电视都有线上版本,报纸与电视则较少结合。另一方面,她感慨教育工作者在培育专业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之间,常觉进退两难,苦恼如何取得平衡。就业是非常现实的事情,很多媒体招聘人员仍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她说如果只教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却不能让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难免有点内疚。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的张宝芳教授认为在数位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心正过渡到「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教育。「新新闻主义」强调资讯素养,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媒体,而是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入手,启发学生如何观察世界、衡量事物、收集信息和组织资讯。张宝芳强调对组织资讯的能力是新闻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她认为时代潮流不可逆转,在数位技术的浪潮下,顺流而进的同时,必须超越科技,把更多精力投放在传播内容的构想与创新之上。
来自英国的约翰赫拔教授(John Herbert) 分享了西方社会在传播教育上的一些思考。数位时代的传播技术和方式瞬息万变,他认为科技极其重要,因此在传播教育上,科技须先行,不能后至。不过,千万别忘记科技只是改变传播的形式,传播的内容才是重心所在,卓越的教育非常重要,不可本末倒置,空倚重科技,只会失落教育的意义。约翰赫拔认为当代之传播教育应将院系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围墙拆毁,将新闻、出版、广播、线上作业等融汇在一起。他指英国已将这概念付诸实行,建议香港的大学可作先锋。
传媒教育的变革与实践
要在数位时代培训传播人才,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也需培养国际视野、批判思考和资讯素养,更要结合科技,对大学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挑战。为迎向这项挑战,各所传播学院均各出其谋。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在这次研讨会中所办的「国际媒体网络」 (Global Media Network) 教学演示,正正实践了大学培育新一代传播人才的理念。这次演示的合作伙伴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题目是「文化与行为」,透过「国际媒体网络」,新加坡及香港两地的学生作即时的互动研讨,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探讨有关题目。「国际媒体网络」是建基于地球村的信念,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模式,学会与不同国家的伙伴沟通合作,反思自己在全球化中的定位和角色,更从中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
今年四月,承蒙林护基金会的支持,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举办了「数位时代的传播教育」专题研讨会,邀请了对该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和业界专家,以学术讨论的形式,与学院教职员分享心得。
媒体汇流的趋势和机遇
TOM集团行政总裁王兟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媒体汇流将成趋势。大型的入门网站已透过互联网和无线服务,成为科技、资讯、媒体汇流的平台。互联网、无线市场、宽频及网上游戏的快速发展,亦拓展了媒体汇流的速度和模式。
Electronic Arts 的米克麦克比(Mike McCabe) 则指出,近年来很多荷里活电影都改编成电子游戏,这正是媒体汇流的一个例子,而这种情况非常有趣,从前人们会到电影院看电影,现今则透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将电影带回家,电子游戏是其中之一。媒体的汇流延伸了观众的电影经验,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构成了一种媒体经验的汇流。
数位技术和媒体汇流亦为新闻业界带来不少机遇。有线宽频电视新闻及体育部副总裁赵应春认为,数位技术赋予新闻运作更大的灵活性和延伸性,观众可以透过宽频在网上收看即时新闻,亦可以手提电话接收影像化的新闻资讯;新闻提供者则可以因应不同播放平台的需要,灵活地编辑不同的内容版本,例如适合机舱内播放的国际版本或铁路车厢内的本地版本,大大拓宽了汇流的规模与网络。
除了业界的积极拓展外,政府政策亦以建构数码经济体系为方向,工商及科技局首席助理秘书长张国财指出,在基建上,香港已引入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及宽频网络,数码地面广播将于二零零七年开始推行;在法规上,政府以造就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前提,促使香港成为一个广播枢纽。
超越科技的传播教育
面对媒体汇流的趋势和冲击,传播教育当何去何从?应追逐科技?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或积极反思,周全策应,迎接挑战?
几位业界人士的观点是,科技虽然重要,但传播教育千万不可太偏重科技,变成科技主导。至于教学的重点,赵应春和米克麦克比不约而同认为,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批判思考能力最为重要。
王兟则强调学生需明白用户经验的重要性,他指出大部份用户注重的不是科技,而是使用经验。对此,张国财亦见解相若,他指科技推陈出新,传播和接收模式不断演变,但其实人的惯性不易转变。基于这项见解,王兟建议学生应掌握市场趋势,并要学会从用户角度考虑。
对此问题,学者们各有体会。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汪琪教授环顾今日传播工业的环境,观察到两个层面的媒体汇流。现今大部份媒体公司都同时拥有传统媒体版本和线上版本,并且通过收购、合并及各种形式的联盟,组建成大型的综合媒体(conglomerate),这是商业操作层面的媒体汇流。此外,从前新闻的采访工作通常是团队形式的,有人负责采访,有人负责拍摄,而随着电子产品的轻便化,即使是电视新闻,一个记者已可兼采兼拍,这就是专业操作层面的汇流。在她看来,媒体汇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汪琪注意到当下的教育潮流并不是要培育学生从事某一专业,而是要为他们的人生事业 (life career)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要培养的是新一代的传播人才,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多元的媒体知识和技能。
关于媒体汇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汪炳华教授指新加坡的情况颇为有趣。修读电视新闻的毕业生会去报社工作,修读报纸新闻的也跑到电视台去,有些还兼做网络记者,不过后来发现压力太大,还是觉得应专注某一媒体的工作。实践证明,鱼与熊掌往往不可兼得,汪炳华认为媒体并未真正汇流。他强调信息进行编目(cataloging)在数位时代新闻学习上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李琨教授指在中国大陆,报纸与网络媒体或电子传媒之间的汇流较为常见,几乎所有的报纸和电视都有线上版本,报纸与电视则较少结合。另一方面,她感慨教育工作者在培育专业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之间,常觉进退两难,苦恼如何取得平衡。就业是非常现实的事情,很多媒体招聘人员仍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她说如果只教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却不能让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难免有点内疚。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的张宝芳教授认为在数位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心正过渡到「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教育。「新新闻主义」强调资讯素养,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媒体,而是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入手,启发学生如何观察世界、衡量事物、收集信息和组织资讯。张宝芳强调对组织资讯的能力是新闻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她认为时代潮流不可逆转,在数位技术的浪潮下,顺流而进的同时,必须超越科技,把更多精力投放在传播内容的构想与创新之上。
来自英国的约翰赫拔教授(John Herbert) 分享了西方社会在传播教育上的一些思考。数位时代的传播技术和方式瞬息万变,他认为科技极其重要,因此在传播教育上,科技须先行,不能后至。不过,千万别忘记科技只是改变传播的形式,传播的内容才是重心所在,卓越的教育非常重要,不可本末倒置,空倚重科技,只会失落教育的意义。约翰赫拔认为当代之传播教育应将院系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围墙拆毁,将新闻、出版、广播、线上作业等融汇在一起。他指英国已将这概念付诸实行,建议香港的大学可作先锋。
传媒教育的变革与实践
要在数位时代培训传播人才,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也需培养国际视野、批判思考和资讯素养,更要结合科技,对大学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挑战。为迎向这项挑战,各所传播学院均各出其谋。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在这次研讨会中所办的「国际媒体网络」 (Global Media Network) 教学演示,正正实践了大学培育新一代传播人才的理念。这次演示的合作伙伴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题目是「文化与行为」,透过「国际媒体网络」,新加坡及香港两地的学生作即时的互动研讨,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探讨有关题目。「国际媒体网络」是建基于地球村的信念,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模式,学会与不同国家的伙伴沟通合作,反思自己在全球化中的定位和角色,更从中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