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不再另类——实践公共新闻学

2005-09-15
南韩的Ohmynews成为市民新闻的成。
二零零零年,网股泡沫爆破,美国新闻机构纷纷裁减网络新闻部的人手。当时新闻界人士曾经怀疑,网上新闻是否就此完蛋?经过几年,网上新闻正在复苏。这一次,市民在新闻的流程中扮演着新的角色。

自从四零年代开始,美国每天读报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下降,到九十年代,读者人数下跌已超越人口的上升,造成日报销量整体下跌。新闻受众萎缩不限于报章,电视新闻的收视下降从八十年代全国性的电视网开始,到九十年代中,大部份地方性的电视新闻频道收视亦见下跌。有报章编辑慨叹,他们几十年来钟情的报业恐怕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会消亡。《洛杉矶时报》去年底已停刊在首都华盛顿和纽约市发行的全国版。去年在美国出版题为《The Vanishing Newspaper》的书,说的正是怎样在资讯世纪当中保住新闻事业(journalism)的核心价值。

虽然连续几年的市场调查都认为,报章的网站并没有抢走订阅或者零售报章的读者,但普遍的意见都认为,新传讯科技让人们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新闻,加上年轻一辈少看新闻,是新闻受众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集中发展年轻人喜用的互联网去传送新闻,就成为最自然不过。

公共新闻学奠下改革基础

但这一波的网上新闻有别于前。最重要的分别,是市民作为新闻流程的一部份,成为新闻界探索的重点。客观的条件是互联网在过去几年,发展了新的工具,缔造了市民参与的新形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市民阅听新闻的兴趣下降、对新闻界不信任,逼使新闻业者重新检视传统新闻模式的不足。

八十年代末,美国已经有新闻业者痛心于选举新闻报导侧重候选人胜负、忽略议题探讨,逐渐形成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 (又或称公民新闻 civic journalism)运动,提出针对市民少参与公共事务 (public life)、新闻机构不了解市民所需两方面不足,改革新闻运作的模式。公共新闻学的三大目标,是:(一)与社群建立关连; (二)不以吸引消费者,而以培养公民的方式报导新闻,推动市民参与公众事务;(三)缔造参详 (deliberate) 社会问题的环境,便利社群解决问题。

十多年来,这三大目标诱发了多种不同的新闻实验,包括新闻机构举办社区会议或者进行意见调查,探求市民的关切,作为订定新闻特辑议题的参考,采访的手法则包括派记者到市民经常聚集的公共场所,聆听社群的意见和情绪,避免偏听位高权重者的声音,采访过程中有时会邀请社区人士参与,共同设定报导方向。尝试追循公共新闻学的,并不是所谓另类的组织,而是大城市的主流新闻机构。二零零二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在一九九五至二零零零年间,美国所有日报之中,至少五份一曾实践某种形式的公共新闻学。这些新尝试中,有些成功地重新建立社区对新闻机构的信任,有些成功地掀起市民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切,催生出新的组织共同寻求解决办法。但也有一些效果并不明显,也有一些在方法上引起争议,新闻被批评为倡议而非报导。

尽管如此,到了二零零二年,印第安那大学新闻学院的调查发现,美国大部份的新闻工作者都认同公共新闻学的三大目标:百份之七十二同意新闻应给予一般市民表达对公共事务意见的机会,百份之六十五认为应推动市民公开讨论社会的重大议题, 百份之五十八认为新闻应指向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既然公共新闻学动摇了传统上新闻业者单以业内价值判断新闻的模式,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正好缔造了市民发声的条件。
互动新闻提供参与条件

一直以来,网上新闻的特性,是容许受众在阅听新闻的过程中,有若干程度的主动性:传送新闻的媒介提供机会,给新闻使用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作出反应。这种新闻模式可称为互动新闻。二零零一年美国一项全国性针对销量二万份以上的日报的调查发现,九成的编辑认为报业未来的生机,端赖加强与读者的互动。至于何谓互动,新闻界没有下过定义,学术界之中亦有不同的见解,大致上可说是包括两方面:一是新闻使用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互动,另一是使用者与其他人之间的互动。例如一篇新闻包括了超连结 (hyperlink),用者可以按一下跳到那篇新闻之外的新闻背景资料,又例如网站提供前期的新闻报导,让用者按日期或题目搜索,又或者网站进行意见调查,用者可以填答。这些都是较普遍的用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互动形式。此外,网站会张贴编辑和记者的电邮地址,常设按题目分类的讨论版,又或会按新闻事态发展开设一次性有特定议题的即时谈话会。通过这些工具,新闻用者能够与他人交流、讨论。这两种互动都为市民参与新闻流程缔造了条件。

过去二、三年,市民新闻 (citizen journalism)、参与性新闻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成为美国新闻界热衷谈论的课题,论者往往都说互联网的新工具,例如博客(web log,即blog),让市民能够简易地发布资讯,又说过去几年博客报导了多宗主流媒体忽略了的大新闻,改写了事态的发展。论者认为市民发出声音即获取权力,参与媒介这事实本身以及他们发布的内容,都有利于公民培育和民主发展。但究竟何谓市民新闻,何谓参与性新闻,并没有统一的界定。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二零零三年出版叫《We Media》 的一篇论文,就将市民自办的博客称为参与性新闻的一种,但专长报导矽谷科技新闻的记者 Dan Gillmor 在他去年出版的《We the Media》 一书,则将市民自行出版的消息称为市民新闻。Wikipedia则说市民新闻又称为参与性新闻。

其实除了市民自行出版是名符其实的市民新闻之外,其他的市民参与新闻流程的模式都是在主流新闻机构设置的界限之内进行,不同的模式辅予市民不同程度的决定权,反之也留给专业新闻从业者不同程度的操控权。全由市民包办的市民新闻突出的例子包括跨国的独立媒介中心 (Indymedia)、南韩的「噢我的新闻」(Ohmynews)。

市民参与新模式

这些模式中最「传统」的是加强新闻使用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互动性,一项新猷是游戏。例如明尼苏达公众电台在报导二零零五年州政府财政预算案时,将预算案的资料,揉合进一个互动设计,市民可自行选择在各种公众服务之间哪些项目增加或减少资源, 网站的资料库就会按市民的选择计算出对预算案的影响。市民参与游戏,主要参与的其实是公共议题的思考,而并非参与新闻流程,若说市民对新闻内容的贡献,其实只限于网站将市民的选择按项目综合罗列,程度大概只相当于市民填写意见调查问卷。所以市民的这种参与称为互动新闻会比称为参与性新闻更适当。

另一种模式是发表市民写的报导或评论。邀请受众提供新闻线索,或者在突发事故后呼吁目击者提供材料,都有例可循。 不过以往由市民提供的。较多是原始材料,都会先由新闻从业员核实、筛选,然后揉合进新闻人员制作的新闻报导。 去年南亚海啸期间市民纪录的影像和故事,部份由市民自行在互联网发表,也有部份经由主流新闻机构发表。 这一次, 虽然主导的仍然是新闻人员,但市民的纪录较多的以完成的面貌公诸于世,意味新闻从业员包办整个新闻流程内的采访和缮写的模式已经改变。 现在更有新闻机构特设专人,每天设定新闻采访题目,分派给愿者上钓的市民记者去采访,市民供应的报导,经过基本的编辑后便会在网站特定的版面发表。MSNBC 的 Citizen Journalists Report(http://www.msnbc.msn.com/id/6639760/) 是一例子。BBC 的 Have Your Say (http://news.bbc.co.uk/2/hi/talking_point/default.stm)则征求市民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在筛选、编辑后予以发表。《洛杉矶时报》六月更在其网开设 wikitorial,让市民改写其刊出的社论,但可惜三日后因网民张贴不适当的内容被逼关闭。市民这种发表的方式,比较之前在新闻网站的讨论版上的发表,添加了一重新闻机构给予的认可。

有新闻机构更进一步,将内容大部份甚至全部交给市民包办。市民自订采访题目,完成的报导自行张贴上新闻网站发表;也有些机构会由编辑先收集稿件,确保没有诽谤及作基本文稿审阅,然后才发表。采用这种模式的新闻运作有一共通政策,是除必要的例外情况,否则市民提交的关乎该区的内容都一概发表。拥有廿七份日报的莫里斯(Morris)出版集团于四月四日,就将旗下的《加罗连纳早报》 (Carolina Morning News) 改变为刊登市民报导的免费日报《巴路伐顿今日报》 (Bluffton Today),又设立同名网站 (blufftontoday.com)。以往编辑部的员工除了专栏作者之外大部份都要另谋高就。至此,市民已几乎取代专业新闻工作者。这种由主流新闻机构运作,内容主要由市民提供的新闻模式,新闻业内正拭目注视,看是否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报章和网站都是针对发展快速的小型社区。巴路伐顿就是南加罗连纳州内发展最快的市镇,加里福尼亚州比卡斯伐特市(Bakersfield)的地区双周报《西北之声》(Northwest Voice)兼网站,亦是针对比卡斯伐特市发展最快的西北区社群,后院篱笆 (backfence.com) 以这种模式在维珍尼亚州费佛斯郡 (Fairfax county) 新成立的两个地区性新闻网站则针对高收入的罗斯顿 (Reston) 和麦卡连恩 (McLean) 区。

人民正在创造主流

这种种市民进军主流新闻运作的模式,当然带来诸多必须思考的课题,包括新闻的定义、何谓新闻工作者、新闻对社会起的作用等等。是否所有非虚构的出版物都算新闻呢?市民发表一己对艺术、娱乐、体育的认识又甚至私人感触又是否新闻呢?对个别市民作的事实性报导,如何判断它们的可信性呢?报导事实是否需要一套核实的方法呢?未经学习核实方法的市民能够胜任的是哪种内容的报导呢?究竟新闻能够给我们什么,是其他出版物不能提供的呢?

在我们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当儿,可以肯定的是,市民的声音已不再被放逐至另类媒介;人民正在创造主流。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