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几步,完善公共广播政策检讨

2006-02-15
公共广播服务不应沦为私营广播市场的附属品。
香港电台主动进行数码声音广播系统测试。
政府成立独立委员会,检讨本地的公共广播服务。我们支持政府锐意改革,因为,香港一直缺乏长远和全面的广播政策,而随着广播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香港电台的营运效率、问责制度和发展路向也有必要重新检讨。不过,这么理所当然的事情,却被外界认定是「借刀整治港台」。外界有如此反弹,原因是今次的公共广播政策检讨有欠完善。

忽略公共广播的基本原则

  政府表明只集中检讨公共广播的理念、架构和资源运用,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和原则,例如编辑自主及新闻自由,却是避而不谈。

  广播服务在社会、文化以至政治上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由是,公共广播机构必须坚守编辑自主,才可建构出一个独立资讯平台,让市民自由地表达意见,为市民提供不偏不倚的资讯。也只有一个没有受到商业及政治利益影响的言论空间,才可以兼容不同声音、促进理性辩论和监察政府的表现,真正做到为市民服务。全球的公共广播机构也以此为目标,不断去重新检讨和巩固这些基本原则,并设立机制,避免政府或企业财团干预编辑的自主权,丧失其独立自主的角色。

  过去,香港电台多次被批评没有充当爱国宣传机器,更「阴阳怪气」地拿着公帑一天到晚对政府指指点点。是的,用公帑却又骂政府,那确是有点「怪」。但各国的公共广播机构的财源,大部份也是仰赖公帑支持,其政府却从来没有要求这些公共广播机构要受制于「中央」,成为政府喉舌。英国的制度便正好反映这种公共广播机构与政府「保持适当距离」的关系(an arm’s-length relationship)。香港电台今后如何卸下官营电台的包袱,贯彻其编辑自主权,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检讨中却偏偏连这核心价值也忽略,不予以认真处理。

避谈香港电台公司化

  说要检讨公共广播,研究曾于二十年前在「广检报告书」中提出的香港电台公司化建议,当然并不能缺少。不过,这个良好的提议,显然不是今次检讨的重点所在。事实上,现在港台所面对的问题正是其政府部门的身份,令至其往往需要依从政府规章办事,既令港台未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在开源上也「缚手缚脚」,更被外界质疑其成本效益。政府正逐步削减公营机构经费,公司化可令港台的资源灵活调动起来,也可以一改其财政和营运模式缺乏弹性的纰漏。

  香港电台若维持现有的经营模式,只会继续招来类似的争拗。唯有把港台公司化,促使港台利用既有优势,制作更多高质素、多种类而又创新的节目,既扩阔市民在文化和资讯上的知识领域,又可以创造收入以补贴营运,更令其他的私营广播机构因竞争而进步。一举多得的建议,在今次的检讨中却被排到议事程以外。

没有数码广播时间表

  政府避开敏感的自主独立和公司化不谈,但连有助提高节目质素的数码广播也是只字不提。电台广播数码化的好处是其音质比现在的类比式广播清晰,节目可以更多元化。在同一段频率上,过去在类比系统下只足够播放声音,数码广播却连文字,以至影像都可以一起播放。

  我们可以预期,数码广播在市场上将会愈来愈重要。香港电台大可以利用科技上的优势,将节目重新组合及分类,以照顾不同受众的口味,在渗透率上突围而出。再进一步,香港电台甚至可以藉此强化其优质节目形象,逐步建立其品牌,步向产业化。再者,香港电台也可以担当先锋的角色,推动其他广播机构制作高质素的节目和采纳先进的科技。

其实,以香港的自由和法治的客观条件,最有利成为国内的传媒娱乐文化工业中心。但政府又是否这番心思和远见呢?
  对于数码广播发展,政府从不积极推行,亦从来没有正视广播政策落后于广播科技的问题。过去,只不断以数码广播前景不明朗为借口,强调应以市场主导,把有关政策一再拖延。但事实上,电台数码化在世界已经非常流行。以英国和德国为例,其数码电台的覆盖面已超过百份之八十五。单以去年计算,在英国所销售的数码收音机已接近一百五十万部,也有超过百份之十的家庭用户使用有关的服务。在丹麦和比利时,数码电台也将会在今年全面覆盖。挪威亦已计划在二零一四年全面停止类比式广播。在亚洲方面,南韩预计,今年将销售超过二百万部的数码收音机,新加坡政府在今年也会推出一系列活动,向市民推广数码广播。

  很明显,各先进国家都在积极推动数码广播。而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以公共广播服务牵头,藉此鼓励民间电台和私人企业参与广播服务,鼓吹多元文化,也令其创意和广播产业更具竞争力。

  相比起其他国家,我们连一个数码广播启播的时间表也没有,今次的检讨中,也未有计划讨论有关的议题。作为一个有视野、有远见的政府,香港应该制定相应措施,加以配合和鼓励这方面的发展,令香港的广播产业更具竞争力。如今政府闭门造车,甘愿与国际潮流背道而驰,又岂能彻底改革公共广播服务,为香港社会缔造真正的言论自由和多元空间?

  要令开展数码广播服务,新的广播大楼便应尽早建成,香港电台总部内的设施也需要更换,但整项计划多年来却一直被搁置。回看九四年底,香港电台是本地首个设立网上广播站的电台,到今天各个商营电台仿效,而民间的网上电台也愈办愈多,足见证港台在推动新媒体发展的贡献。接下来发展数码广播的工作,我们还需港台「开山劈石」,才有可能带来重大的进展。

落伍的广播政策

  要检讨公营广播的成效,其实政府不能只检讨公共资源的分配、问责和管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一并检讨香港的私营广播现况,完善已经落后多时的广播政策。广播政策不单是指娱乐的元素,还应包括教育、提供资讯和推动公民社会环节。现在香港的广播政策却只着重低层次娱乐,制作量虽大,但节目性质却是单一和不断重复,忽视广播可推动知识、理性、创意、多元社会的责任。

  在今次的检讨中,政府没有全面审视本地广播政策,当然不幸。但更可悲的,是它反过来提出公共广播是「市场干预」,说香港电台是「窒碍商业广播服务发展」的因素。彷佛视本地的私营广播服务为典范,不但不需要检讨,公共广播服务更应沦为私营广播市场的附属品。

  其实,现今的公共广播服务,他们从来不是因为市场缺乏广播服务才存在的。世界广播政策的大方向,是选择多元化和市场开放。公营广播从不是为了增加观众、听众的数量,而是为了提升市民和社会的素质。香港也是一样:并不是因为全香港没有电台播放乐曲、时事新闻、教育资讯,才需要香港电台。香港电台的存在,是为确保市民可以在不被政治和商业利益支配的环境下,可以得到真正公正和开放的高质素的资讯内容。若政府和社会认为公共广播的存对广播事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公共广播从此将会被边缘化,变得可有可无。

委员会缺乏公共广播服务的营运经验

  政府是次邀请资深传媒人牵头去讨论公共广播服务的发展。他们虽然是新闻界中相当有份量的代表人物,但是整个委员会的组成,并没有香港电台高层与员工的代表,而委员会成员也欠缺足够的公共广播营运或研究经验;再者,他们对于广播科技以及在数码汇流下公共广播服务应如何配合,也认识不深。今次政府既然是以宏观角度去检讨公共广播,何不邀请国际社会上成功的公营广播机构如英国BBC或者日本NHK的专业人士来参加,以引入国际经验和新思维?这不免更令我们怀疑,政府是否有诚意和勇气,为香港制定创新的广播政策。

总结

  无可否认,香港的确是时候检讨公共广播的营运效率、问责制度和未来发展路。不过,今次政府的检讨,明显地忽略了根本的原则,也偏离了应有的讨论范畴。更令人忧虑的,是它已经预设检讨结果。在这个基础上谈公共广播服务改革,要求香港的公共广播服务与其他国际公共广播机构看齐、让广播服务真正为市民、文化和民主谋求福祉的期望体现在一个公营机构等种种远景,恐怕并不容易。

  要全面检讨有关服务,就必须要实事求是地把整个落伍的广播政策一同检视,才可制定出一个具前瞻性及以公众利益为依归的广播政策。政府应制定措施,确保及贯彻公共广播服务的编辑自主权;并订下一个数码广播的时间表,同时订下政策和措施,去检视日后在发展该服务时,在技术、规管架构、覆盖范围、频谱分配的安排;另外,也要向香港电台增拨资源,尽快兴建新的广播大楼,让港台利用新设施和科技,加快电台数码化,令数码广播得以普及。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对公共广播服务的承担

张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