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营广播管治、财政与问责」研讨会概述

2006-06-14
  香港的公营广播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自今年一月十七日港府任命公共广播检讨独立委员会以来,社会对香港电台的改革、香港公营广播服务的发展路向等问题进行了许多深入的讨论。事实上,世界各地的公营广播服务,无论在法律地位、管治架构、财政及问责制度上都不尽相同,没有所谓最完美的模式,需按政治及社会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不过,虽无最佳方案,却有经验之谈,一些核心原则和关键课题的厘定,亦有助当下香港公营广播服务的检讨。有鉴于此,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于六月一日举行了「香港公营广播管治、财政与问责」研讨会,就这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研讨会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是公营广播的海外经验,邀请了来自英国及台湾的专家学者分享经验;第二部份主要探讨香港公营广播的未来走向,香港的学者就民意、节目改革及财务管治等问题系统地表达了意见。

BBC管治架构改革

  在第一部份的海外经验分享中,资深广播管治专家Eve Salomon认为,公营广播服务的改革,除了厘清公营广播机构的运作,提高透明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得社会大众对公营广播的信任与坚持。英国政府在「赫顿聆讯」(Hutton Inquiry)之后,提出重新审视BBC的营运架构,挽回公众信心之余,亦推动了BBC的架构改革。英国政府提出新的BBC营运宪章;重新调整了BBC的营运指摽;提出建立「数码英伦」为目标的BBC科技创新计划;以及改革BBC的管治模式。Eve指出,未来的公营广播无可避免会受科技发展及政府施政理念所影响,要面对这两个挑战,需要一个受公众欢迎及可行的工作规划。她认为要达致理想的公营广播服务,全靠各界尊重并珍惜公营广播的社会及政治价值。
  另一位资深公营广播专家David Barlow,在研讨会中分享他个人的一些体会。David强调,公营广播不存在一个最合理的管理模式,亦没有所谓「最正确」的公营广播发展之路。规划公营广播的核心问题是:当下的情况如何?什么是有价值的?谁在制订政策?当这些因素都经过充份考虑以后,在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和充份的财政支持下,改革方能顺利展开。Barlow指不少人没有意识到财政支持和稳健的重要性,但财政是一个现实和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例如:我们能承担多少?在现实情况下我们最可能达到什么?事实上,没有一个适当的长期安排,保持高质数的公营广播服务就是空谈。
  Barlow认为公营广播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需根据各地情况,各施其法,不能指望他国提供现成答案。虽然没有最合理的管理制度,但公营广播服务有三点必须得到保证:第一,公营广播能够在法律范围内独立营运;第二,公营广播要有公信力,需尊重公众的期望和智慧;第三,公营广播的财务安排必须透明公开。Barlow借「国王的新衣」的故事来提醒大家,公营广播服务追求的不是流行式样或时尚,而是实实在在的内容和服务。

台湾的公视经验

  除了西方经验之外,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翁秀琪亦在会中分享了台湾的经验。台湾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 -- 公共电视台(公视)是由董事会管理,成员由行政院提名。另设一个监督委员会,成员由立法院推选举,负责评估和批准董事会成员的提名。有鉴于台湾的政党环境,属同一政党的董事不得超过董事总人数的四份之一,董事在任职内不得参加任何与政党有关的活动。今年,中华电视公司(华视)也改制成为公共广播电视台,并与公视一起合组成台湾广播系统。由于公视是根据台湾公共电视法来运作的,而华视原本根据广播法运作,所以公共广播法需要进行一些修改,以便将华视纳入规管。
  财政方面,公视五份之三的财政收入来自政府资助,其余则来源于代制节目收入、销售产品、赞助以及有限广播电视事业基金等。而华视的收入则主要来自于广告。在问责方面,公视每年都会发表年度报告以及年度审计报告。此外,公共电视法中规定管理执行官必须与新闻部门签订协定,保证公视所有社论和新闻报导的独立。

民意调查解读

  研讨会的第二部份探讨香港公营广播的未来走向。就着这个议题,研讨会公布了中大和浸大委托中大亚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进行的民意调查之结果,调查香港市民对香港电台的角色、表现和今后公共广播的模式改革等相关问题的看法。调查于五月十六日至廿二日进行,共成功访问了一千零二位十八岁或以上的市民,亚太研究所民调专家王家英及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钥机在研讨会上汇报并分析了是次调查的结果。
王家英指现时主流民意认为,公共广播服务的角色应是多元化而非单一性的,当中较突出的依次为反映民意(88.1%)、提供客观资讯(86.7%)、提供教育性节目(85.6%)、监察政府(85.2%)、提供优质节目(82.2%)和加强社会凝聚力(78.3%),反而服务小众及提供娱乐性节目则较少获公众认可,分别为56.6% 和58.4%。王家英认为,反映民意的重要性高踞首位,显示市民十分重视公共广播服务的政治功能。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香港现时并非一完全民主化的政体,特首及部份立法会议员非由普选产生,未能充份反映民意,因此市民希望公营广播能补此不足。而且,市民重视公营广播反映民意的功能,亦显示他们认同公营广播机构有责任就重要的社会政治议题,向公众反映各类不同的政治观点,推动社会的理性讨论。
  另一方面,市民对香港电台的整体满意度颇高,满意或非常满意港台表现的受访者占63.8%,不满意或非常不满只占7.9%,属极少数。但苏钥机指出,调查数据显示港台在监察政府及反映民意上的表现,并未符合市民对公共广播服务的要求;而民意认为港台表现较佳的类别为提供优质节目、教育性节目及客观资讯。虽然港台在服务小众、娱乐性节目的表现上较弱,不过却符合市民对公共广播服务在这两方面的期望。此外,主流民意认为,港台除了提供娱乐性节目一项的表现逊于其他商业电子传媒外,在其他六个方面的表现均较佳。而事实上,相对公共广播的其他角色,民意认为提供娱乐性节目重要程度不高,王家英认为,这可能和市民心目中港台与其他商业电子传媒存在分工有关,他们多希望港台能扮演好公共广播服务的角色。
  就港台是否需要自营电视频道,多数市民(62%)认为有此必要。而在港台财务保障问题上,接近半数的被访者认为政府不应削减港台的资源,至少要维持不变(47%),而有三成多被访者甚至认为可适量增加资源(34%);王家英相信,如果政府有一个未来公共广播发展的蓝图,支持增加资源的市民应会更多。但与此同时,苏钥机亦指出受访者中有近半数人(49.6%)认为港台在处理公帑开支上,存在滥用情况。
  是次调查发现,主流民意认同香港必须有公营广播服务,认为香港需要或非常需要公营广播服务的受访者占76.1%。苏钥机指出,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经常收听或收看港台节目的被访者,倾向认为香港需要公营广播服务,反之,从不听或看港台节目的人多认为不需要公营广播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并未就港台未来运作模式形成一面倒的主流意见,尽管有47.1%的受访市民认为港台应以类似其他公营机构的形式运作,但也有36.3%认为港台应保持政府部门身份。
  如若未来港台以公营机构的形式运作,并由一个非官方的管理委员会管理,主流民意并不希望特首(10.7% )或政党(3.1%)主导有关委员会的提名过程,而是较倾向由社会团体(42.6%)或立法会(33.0%)担当提名的角色。苏钥机指出,教育程度高或收入较高的被访者倾向认同应由立法会或社会团体提名,而教育程度低或收入较低者则多同意由行政长官提名的方法。
  是次调查中,受访者亦被问及是否觉得政府在检讨公营广播时持有倾向性,结果发现62%的受访者认为检讨具倾向性,其中,超过半数(52.9%)更认为政府有意打压香港电台的生存空间,亦有三成多人(32.4%)则认为政府意欲改善港台服务。苏钥机发现,教育程度高者及经常收听或收看港台节目者,多认为政府的检讨存在倾向性,相反,具中等教育程度者及不收听或收看港台节目者,则较认为政府没有倾向及打压的意图。

时事节目路向未明

  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甄美玲从时事节目制作角度探讨公营广播的未来走向。她指出公营广播有助建构公民社会,时事节目在西方极少引发争议,在香港却常常成为争议的中心。香港电台制作的《头条新闻》、《铿锵集》及《香港家书》,过去亦曾经因为对政府的抨击或访问敏感人物,令政府尴尬和招徕一些人士的激烈批评。
  香港电台的前景如何尚是未知之数,但甄美玲归纳有三种可能:一是维持现状;二是从此消失或被取代;三是改组成独立的公营广播机构。在第一种情形下,带有批判性的时事节目继续存在将会愈加困难。不过,相比其他商业电台品种单一、时事节目视角狭窄,香港电台的节目始终更胜一筹。如港台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没有创新的制作、收窄的节目选择,节目的批判性则更无法企及。另一方面,假如香港电台改组,亦存在很多变数,例如,会否以文教节目为主?资助来源是否有变?人事安排由谁负责?由谁来掌控节目制作?假设时事节目仍然存在,又是否仍具批判性呢? 对此,甄美玲未表乐观。

全民的公营广播

  另一位讲者城市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高级讲师张楚勇认为公众利益有许多解释,政府或是最重要的一个解释者,但却并非唯一。无论是依据多数决定或是市场供求等原则,都不能包括所有的需要,有一些重要的意见是要透过其他方式表达。在这一点上,香港并无太大争议,绝大部份市民都认同公营广播服务的需要,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完善公营广播服务。
  张楚勇认为,管治方面的大前提是如何确立和维护一个独立、透明和向公众负责的公营广播服务。监管团体的首要职责是认同公营广播的重要性及基本的价值观,并维护公营广播达致这些功能。要做到这点,监管团体的成员须有全面的代表性,能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一些易被忽略的社群团体。为此,提名委员的途径亦必须审慎考虑,需要确立一个可以让所有意见都有机会表达的机制。此外,张楚勇提出公营广播服务应让大众觉得每人都有拥有权,所以财政支出不应全部由政府收入来承担,部份的经费可以由每个市民或住户来支付。这种收费机制反映的精神是公营广播服务代表全民,是每个市民都拥有的。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