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媒体正加速实现自身价值 —以青藏铁路通车当日的报导表现为例

2006-07-17
  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青藏铁路正式试运营。这不仅是西藏的大事,亦是中国的大事,更是全球媒体当日瞩目的焦点。这一天亦是西藏历史上,本地媒体与国内外各大媒体及通讯社首次正面短兵相接的新闻大战时刻,成功与失败的西藏本地新闻报导,都值得回顾与总结。在经济相对落后、资讯相对闭塞的西藏自治区,与沿海地区新闻媒体的活跃相比处于劣势。但在西藏这场千载难逢的新闻时刻,除了本地《西藏日报》、《西藏商报》《拉萨晚报》三大报章纷纷出号外及特刊之外、本地的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及西藏最大的网络媒体 - 西藏新闻网均有不俗的表现。

西藏首份「号外」及最厚报纸
  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十六时,令人惊喜的《西藏商报》「号外」传递到了拉萨市读者的手中,这份四开四个版面的号外新闻事件写到当天十四时五十分 - 由该报记者发自西藏四百五十公里外的安多火车站。一个小时后该报就和拉萨读者见面,可谓兵贵神速。这份西藏青年人最喜爱的都市类报纸,让很多内地来西藏工作和旅游的人都吃了一惊 - 没想到这份报纸跟沿海地区的都市类报纸几乎同步,口碑甚好。该报由西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西藏日报》脱胎而来,就像《南方都市报》是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大河报》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一样属于同一个性质。
  这份号外提出的口号是「看最新的新闻」,说明报纸的策划能力不俗,而且版面大气庄重。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份报纸的头版下方却刊登有广告,这跟内地出版的号外不刊登广告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三版的一部份和四版全版均为广告,这是这份号外美中不足之处。此外,头版青一次火车通过四千七百六十七米的大幅照片采用的是新华社的即时照片,二版盛大庆典全部文章和图片亦采用新华社的文字和图片,三版上的记者亲历则全部为该报记者采写,说明《西藏商报》在重大新闻事件报导上,已经有意识地加大自采量。
  《西藏商报》号外提出「看最新的新闻」值得大书特写,因为这份报纸是西藏新闻史上第一份号外,必将载入西藏新闻史的功劳簿上。
  另一份本地报章《西藏日报》是一九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最年长的报纸,是西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今年四月已经走过五十华诞。七月一日当天,《西藏日报》出了廿八个版面,并在头版推介两条消息:一条是该报推出特刊 - 『庆祝青藏铁路通车』,特刊为八个版面,介绍青藏铁路建设始末,铁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另一条是在非特刊版面刊登近两万字的长篇通讯『铁龙腾高原 天路惠雪域 - 青藏铁路建设纪实』。但遗憾的是这八个版面全部都是提前制作好的,没有时效性,突出资料性。
  在这场西藏报业的新闻大战中,《拉萨晚报》是最快送到读者面前的本地报纸,这份中共拉萨市委机关报创了个「头彩」 - 最厚的六十四个版面,其中纪念青藏铁路通车特刊为四十个版面,折合一下,成为名副其实当天最「厚」的新闻纸。
  在内文的版面中不时还可以看见《拉萨晚报》记者编辑们的服务意识,这是青藏铁路通车报导中拉萨新闻纸的一个亮点。除了大量采用新华社的服务类新闻外,他们自己也将青藏铁路沿途的火车站的情况逐一详细介绍,并刊登旅途的各类知识及预防高原反应知识和列车时间表。
  可以这样说,服务意识已经开始在西藏媒体生根发芽。

电视及网络媒体报导表现
  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八时,西藏的电视观众发现西藏电视台拥有的全部频道 - 三套节目都并机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青藏铁路通车》特别节目。很多香港的观众都知道,每当重大国内政治活动,中央电视台在用普通话现场直播时,香港的电视媒体几乎都会用广东话去转译,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照顾那些大多不会听普通话的香港民众。按照这种推论,西藏电视台第一套藏语节目,应该由藏语节目主持人同步将普通话翻译成藏语,方便藏族观众。但却没有,照样全部采用普通话转播,于是很多藏族百姓遗憾地摇头说听不懂,新闻宣传效果打了个折扣。
  同样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拉萨电视台,该台目前只有一套无线节目,实行藏汉语混播。但这一天拉萨电视台也并机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特别节目,也就是说西藏的电视媒体,白天没有一条自采的新闻。西藏本地两家电视台只是在晚间新闻报导中,才发出自己的小量报导,不知是新闻宣传的纪律,还是自己本身的局限使然。
  虽然在重大新闻报导上,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地方电视媒体只能甘当配角,但这种局面正在悄然改观。上海东方卫视在此次青藏铁路试通车中联手纯粹官方背景的国内传媒巨头、中央的耳目喉舌 - 新华社。东方卫视在直播青藏铁路通车现场时,传回的画面中我们看到采访的话筒是蓝色的新华社字样。无论是在青海省的格尔木车站主会场,还是在拉萨火车站分会场,我们都看到东方卫视现场联线的是新华社记者。虽然新华社不是专业的电视媒体,电视报导亦不是新华社的主体业务,但是在越来越多的重大新闻现场,新华社的标志不断出现在电视萤幕上,可见新华社欲在媒体大发展的契机中分一杯电视羹。虽然与中央电视台这个专业电视媒体相比,新华社记者的出镜报导稍显稚嫩,镜头感也不强,但是以大多数新华社记者的功底来看,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开始。
  也许很多读者并不知道,中国中共中央曾发文要求:重大突发性事件必须允许新华社记者进入现场,但由于新华社没有自己的电视播出平台,只好联手在国内新闻界专业一流的东方卫视,来实现互补双赢。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京西宾馆附近的一些特殊有线电视用户,却可以收看到独立的「新华社电视报导」频道。
  在西藏媒体中,网络媒体虽然并不引人注目,但是TIBET.CN这个网站在这场媒体竞争中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这个由中国西藏资讯中心联合全国近五十家西藏出版、研究及新闻媒体单位,大跨度整合西藏资讯资源,全面介绍西藏,海外影响迅速扩大,已被全球三千多家网站链结,日点击率超过二百四十万人次,成为传播西藏资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他们特别策划的青藏铁路开通的报导《天路》专题,是唯一使用中文、英文、藏文三种文字发稿的主流媒体。
  值得肯定的是该网站还整合各媒体资源,将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音频截录,放在网站上;将西藏电视台制作的《千里走青藏》的四集纪录片以及一些西藏电视台拍摄的青藏铁路试运营的新闻同样放在网站上供网友点击,弥补了电视及广播稍纵即逝的缺憾。
  综上所述,西藏媒体在这场报导中各有千秋。而无论是西藏的「号外」还是「最厚的报纸」,实事求是地讲,大多采用的仍是新华社的稿件,西藏地方媒体做大做强仍然需要传媒龙头新华社扶上马、送几程。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这一天,西藏地方媒体已经开始翻身上马了。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鼓掌的艺术

钱钢
2020-01-19

排比学“习”记

钱钢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