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文人办报迷思

2006-10-16
 
  《信报》出售事件之所以令人注目,大概有两个主要搅动人心的焦点。首先是,就事业、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态势而言,李泽楷是一位百份之百的商人,由商人去「接管」一家媒体 --尤其是「类」精英报(elite press)的《信报》,他在意的该是它的报誉(good name),否则,何不甩掉包袱,另起炉灶;但商人在商言商,通常不会做蚀本生意。在那群特定读者心目中有着集体记忆的《信报》,对于商人入主报业的「转型定义」,或多或少都有着一种拭目以待的心情。
  而文化界皆议论纷云的,则是林行止本人的退隐,是否象征了香港最后一份的文人办报将永成绝响?曾赴英国政经学院研究进修的林行止,以个人新闻学(personal journalism)的专栏作家态势,一如民初的「千山我独行」政论名家梁启超和张季鸾诸贤,秉其如橼大笔,撰述政经专论,撑起了《信报》。故此,就学养、才器、文章、志业和个人行止而言,林行止当然是位文人,由他所创设的一份日报,以言论扬名,此即每谓《信报》是文人办报之来由。
  吊诡的是,若从我国报纸发展史来看,真是「世间那有扬州鹤」--「文人办报」一词,委实不知起于何时?出自何经何典?可能只是一个「想当而然」的美丽期望,甚至是历史性的误解。

文人设报始自王韬
  就近世而言,真正文人,创办报馆,而又藉其报纸抒发一己宏论的,始自清同治年间的王韬。王韬生于一八二八年,即贯通群经,旁涉诸史,曾受雇于英人麦都思(W.H. Medhurst),在他所开设的上海墨印书局,担任编辑工作。他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乱,复因给太平军献策,遭缉捕而被逼亡命香港。
  一八七四年冬(清同治十二年),他和友人合资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自任主笔。王韬办报为的是要透过报纸这一媒介,去鼓吹变法自强的主张,抒发「庶人之清议」,以期清廷采纳。故《循环日报》报首,每日都有论说一篇,且多半出自王韬手笔。它的论说多取材于洋务时政,被当时国内报刊争相转载,开日后报纸重评论先河。一八八四年,在李鸿章默许之下,王韬才举家返沪,结束了流放生涯,也离开了《循环日报》。
  十余年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诸子,为了协助光绪皇帝变法维新,乃积极筹办报刊,设报达聪,「报馆之议论浸渍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斯时属于强学会之《中外纪闻》,即多由梁启超执笔。强学会解散之后,一八九六年八月上旬,梁启超在上海再办《时务报》,并担任总主笔一职。梁启超力言「创此报之意,亦不过为椎轮,为土蝖A为天下驱除难,俟后起之发挥光大。」一八九八年六月四日,光绪皇帝实行维新变法,惜百日而败,国祚随亡。
  民国肇始,曾中秀才、入读浙江高等学校,又留学过日本的邵飘萍,则于一九一八年十月,独自创办《京报》,激烈反对军阀专制,虽则不一年而被封,但俟北洋政府段祺瑞垮台,他随将《京报》复刊。据说邵飘萍在《京报》编辑室中,悬挂着杨椒山所语「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并简化为「铁肩辣手」四个大字,以明志动人。
  《京报》是在新文化运动,「五四」前夕诞生的,邵飘萍在发刊词中说:「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因此,《京报》必从政治入手,树不拔之基。」他虽担任社长,经营管理报馆,但坚持写评论,《京报》重要评论大都出自他的手笔。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五卅惨案」发生后,邵连续发表廿多篇评论,痛斥列强的不平等条约。
  与邵飘萍同年代的报人,就是那位力主《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张季鸾。张季鸾曾赴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一九二六年九月和昔日留日的同学吴鼎昌、胡政之两人,实行言论报国的抱负,接办天津《大公报》,并决定由吴鼎昌担任社长,张季鸾担任总编辑兼副经理,胡政之担任经理兼副总编辑,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商榷意见,而由张季鸾负责润饰,若意见分歧时,则以张季鸾意见为依归,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担任有俸给的公职,也不向任何方面募款。此即《大公报》所夸耀的文人论政;也如同时代的邹韬奋所欣赏的「没有气骨的人不配主持有价值的刊物」的大理念。邹韬奋曾在主编的《生活周刊》第四卷第一期为文说,要具有「刀锯鼎镬非所敢避」的决心,才配主持有价值的刊物。

文人论政 报格为重
  乱世文章不值钱,文人论政所藉以寄情的载体--报纸,由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两岸对峙而错跌。国民党政府迁台湾后,台湾《自立晚报》倒曾绽出了一点光芒。《自立晚报》于一九四七年在台湾创刊,创刊人是导演李行之父李玉阶。创刊伊始,即在报头上一直刊载着「无党无私,独立经营」字样,在强人掌政的年代中,强悍地突出了文人狂狷的气味,吸引了一大批有理想的文化人加盟、「拔笔相助」或成为忠实的读者,令它的副刊和言论版内容,经常保持着不俗的水准,成了一个文化媒介模式。员工薪资虽然较其他党及民营大报为低,但因为「意趣相投」,成了理想共同体,因此斗意高昂。
  《自立晚报》为了落实文化事业名实,可以毅然放弃「赚文钱」(make a buck)的势利作风,拒绝刊登色情分类广告;然而,在本土意识驱使下,它也不乏出格式的争议事件,令人错愕。至一九八八年,台湾地区全面的开放报禁,新设媒介涌进,广告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压力相踵而至,文人气息在市场中逐渐消失,《自立晚报》终于不堪亏损,而向财势低头,财团企业主入掌编辑部成定局。为此,员工为坚持理念,还曾组成工会,制订〈编辑室公约〉,于九月一日记者节当天,发起大游行,以保护报格,拒绝金钱把文化人的尊严「物化」。可惜,在市场销路考虑下、在金钱的压力下,任何护报行动都属枉然,《自立晚报》终于走向停办的命运,文化人是编辑部的灵魂人物的想法,只是镜花水月。
  「文人办报」一词一经挂在嘴边,它的意涵就被理解为:文人创办的报纸,为了个人理念而对时事提出看法,而主持笔政,发宏肆之论;可是,却不在意于报业的财务和经营。不过,从上述诸报人报事中,实在看不出「文人办报」语源,也从未有文人设报之后,可以对报业经营视而不见,更遑论「文人办报」与「商人办报」之明显对比和差异。
  其实,更正确的词义,似应是(有才德的)文人,创办报刊,以报刊为媒介,透过评论和专论发表一己看法,让有志一同的读者了解、共鸣。所以,「文人办报」更清楚的说法,实在是「文人设报论政」--虽然多了两个字,但在语境和真义上,「设报」比「办报」就其意指来说,会更达意、更清晰,减少了很多想当然而的误会。
  不管李泽楷如何「掌控」李氏的《信报》时代,就新闻传播的自然发展史来说,报刊经济(journalomic -- journal+economic,作者自创)是一个双元的量贩市场(dual market)--报刊把内容量贩给读者,又把读者量贩给广告商;而报刊可贵之处,则视乎报格(prestige -- press+prestige,作者自创)之高低。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

比较香港免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

陈乐怡,李晓茹,李韦瑶,李惠珊,黄嘉盈
苏钥机
2015-04-08

报纸手机平台逐渐兴起

苏钥机
叶菁华
2013-01-14

特首选举新闻商品化

梁旭明
2012-04-13

特首选举报章报道:总结与检讨

苏钥机
谭丽珊、邓皓文
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