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应关注e社会问题

2007-05-11
  「十年〈网志〉几翻新」-- 今年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网志(又称博客, Blog)面世的十周年。在一般情况下铝禧纪念(Aluminum Anniversary)是一个值得大肆庆祝的日子,但抚心自问,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为网志面世十周年而庆祝呢?这十年来,网志对社会及文化发展有着莫大的冲击,此刻我们实在有必要好好反省,深入探讨个中问题、隐忧,及其纾缓的方案。

  一九九七年四月一日美国人大卫温拿(Dave Winer)起动了Script News网站与网民分享他的上网记录,就在此刻全球第一个网志诞生了。其后网志在短短十年间迅速流行全世界,风摩万千网民。现时全球约有七千万个网志,据Technorati公司估计平均每一秒钟便有1.4个新的网志诞生。在中国,网志用户超过二千万,而点击率高达1.1亿人次。香港网民人数达四百八十九万,占总人口的比例68.2%,其中网志用户有二百万,即每七个网民便有两个有写网志的习惯;这个数目是马尔代夫人口的七倍,澳门的四倍。网民已经建立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并驾齐驹的e社会。

  有人认为网志是继BBS、Email、ICQ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今天的网志已超越一般日志的功能,实际上它是一个轻便装的小型私人网页。用户可利用图片或其他多媒体功能在这网络空间自由地抒发心中所想,因此网志也续渐成为年青人生活的一部份。今天香港60%的网志主人都是二十五岁以下,而年轻化的趋势仍然持续。

  网志不仅只用作抒发感想,在民间应用上,有学校及团体利用网志作为另类教育及沟通平台。在商业应用上,亦有不少用户自组网志,对产品作出评价及分享经验;但有些不诚实的商人便利用这方法收买写手吹捧自己的货品。今年初,维基百科便为此公开投诉微软,事件令全球网民关注。

e社会问题实例

  在人多聚集的地方难免容易秩序失控,常见的如因两人意见不同产生磨擦,双方继而破口大骂,互相攻击,甚至秧及池鱼。这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在无拘无束的e社会中更见突出。著名的例子实在多不胜数,以下便是两桩近期较为触目的事件: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七日美国维珍尼亚州理工大学校园屠杀当日,矛头直指一名台湾留学生江伟思,谴责他为第二凶手。他是一个枪痴并曾经在交友网站Facebook上张贴了多张自己背着多支枪械而拍摄的照片,加上自爆刚失恋,这样的背景与行凶者的尤其相似。在枪击事件发生后短短数小时间,江伟思便在不同网志上被人穷追猛打、恶言中伤,甚至收到一大堆的匿名死亡恐吓,使他饱受压力。

‧同年三月,在多个网站上刊登了美国作家嘉蒂斯雅娜(Kathy Sierra)被问吊的死亡恐吓照片,抗议她在网上公开讨论区上所发表有关「网民是否有权删改自己网站上不得当的留言」的出位言论,结果她在极度恐慌的情况下,暂停了所有公开活动。

  这两个案例暴露了网志上公审的不公平现象,这现象看来甚为普遍但杀伤力极大。事件中的两位主角同样地被一众网民判处极刑,其实他们都是无辜的。这不就是西方历史中典型的「猎巫行动」吗?在「猎巫行动」中,群众以歇斯底里、带有成见和不公正的态度对待被指控者,而「她」(当时以搜补女巫居多)一经被入罪后便判处火刑,活生生被烧死。有学者认为「猎巫行动」与西方中世纪末期社会体制的崩溃,以及当时宗教信仰的改变有关。现今廿一世纪e社会的网民似乎与中世纪末期西方社会的「莽」民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前车可鉴,这对e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启示呢?

网志者道德准则

  最近两位在互联网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添澳箂利(Tim O悐eilly)及占美威尔斯(Jimmy Wales)也为第二桩事件大抱不平,严厉谴责并即时作出回应,联名向全球网民呼吁,邀请各人联手共同制定「网志者道德准则」(Blogger Code of Conduct),且要求合力推广及自律地遵守此「准则」。草稿主要包括以下规条(从原版http://radar.oreilly.com/archives/2007/04/draft_bloggers_1.html中翻译):

(一) 我们对自己留下的文字及网志评论负责任;

(二) 我们不在网上发表一些不以个人名义而公开发表的言论;

(三) 我们先与对方联络才作公开回应;

(四) 若我们相信有人对其他人作不公平的攻击,我们要采取行动;

(五) 我们不容许匿名留言;

(六) 我们应排斥一些故意针对自己及在自己网志上留下的卑劣留言。

  这草稿在欧美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连串激烈的讨论,反映出西方国家对e社会的关注。虽然不少人也持有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网民对此建议都抱支持的态度。笔者认为,「准则」背后的理念是无可厚非的,但对它的实践却不寄予厚望。始终自私、自负、贪玩、冲动......乃一般人的劣根,这是一个不幸的事实。在难以追盔d言者的机制下,网志者便更容易把它们的恶行表露无遗。今天这类不负责任的网民实在多不胜数,要求他们自律又谈何容易呢?要「做好这份工(作)」必须重回根本,从小学教育开始着手,教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基本道理。越早向小孩灌输这道理,能培育出一个身心健康的网志者的机会便越大。这定必远胜因后知后觉而制定「道德准则」的做法。

香港e社会缺乏关注

  无论任何形式的社会在发展中都会碰到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老化、青少年犯罪、贫富悬殊、毒品泛滥等,因此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都设有社会学系,专门研究这类问题及建议有效的纾缓方案,培育人材在这方面工作。同样地,针对e社会上的问题及教育也绝对不能轻视。

  依笔者之见,年青人的将来应该由社会、政府、学校并肩一起承担,实行全人教育,积极地为青少年作网上去向掌舵,教育他们成为良好e市民,这确实是值得社会去关注的问题。若健康有益的网志开发愈多,其汇聚年青人步向正途的力量便越大;假如有50%健康的网志在网上流行,那么我们的年青人便少了50%接触不良网志的机会。一个良性的风气是由公民教育开始,让学校与社会互相配合孕育未来新一代。这并非空谈,小时候笔者在学校学会怎样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不乱抛垃圾、不随地吐痰......还看今天的香港,清洁的街道、排队轮候的良好秩序,不就是见证了香港教育的成果吗?

  近期网上恶行猖獗,如令大众市民提心吊胆的「快闪强奸党」、「炸毁迪迪尼」......等,都反映出香港e社会问题严重。虽然如此,环顾本地大专院校,却并没有一个专门研究这课题的。互联网是香港发展的重要平台,若我们持续地只关心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罔顾其所能导致的社会问题,后果定会不堪设想。

  资讯科技(IT)教育很重要。正如五、六十年代,政府曾投放资源避免年青人误入歧途,今天政府也应竭力资助IT教育,不单只在技术层面上还要在德育上着墨,培育有正确价值观、负责任、有建设性及具生产力的良好e市民,这才能继续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优势。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