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客」看个人化写作的社会性实现可能

2007-06-14
  个人化写作的社会性问题这个题目有点拗口,所以先略作阐述。所谓个人化写作,这里特指在各种Web 2.0应用功能环境下,写作者进行写作的动机、习惯和风格,无需受到传统大众媒介的制约 - 无论是技术平台(即发表的媒介),还是资讯流通过程中的把关。今天,个人化写作的概念其实不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写作(如「新闻写作」语境下的「写作」含义)。更广泛意义上说,除了常见的博客和BBS上的帖子以外,所有来自用户的内容(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都可以视作是个人化写作的产物,包括各种用户原创的留言、评论、贴图、微视频片断,甚至参与的各种投票(如Digg中的dig,YouTube中的各种rating)和社会性标签(如del.icio.us)等。典型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类个人化写作,即是如今发展迅速的博客(blog)。本文主要以博客为例来阐述。

  所谓写作的社会性,严格说来,固然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进行界定。本文为论述方便,则特指写作内容的社会辐射或影响。比如,一个博客(blogger)所写的一篇博文(blog),如果它不仅理论上能为社会上其他人所读到,而且实际上,也的确有相当多的其他人对它进行了阅读甚至回馈,则可以说,这篇博文具有社会辐射或影响。作为个人化写作的博客行为(blogging),由此便具有了社会性,即本文所谓的「写作的社会性」的实现。

  个人写作的社会性这个话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个人出版的角度看,博客以及其他Web 2.0的各种应用,固然代表了内容或文本生产机制的一种革命,但这种机制上的革命性实现,却有赖于文本生产的个人性和其影响的社会性的有机对接。换言之,个人化写作和发表的各种方便条件,只有导致了社会性的阅读行为,才真正具有革命的意义,才真正算是对大众媒介时代内容的中心化生产模式(即由大众媒介机构生产内容,大众消费内容)的一种补充,甚至颠覆。个人化写作一旦具有社会性,便在本质上,成为一种社会性写作。

博客的草根性

  个人化写作并不自动具有社会性。首先,大部份博客的草根性,决定了其自生自灭而少受人关注。在博客发展开始起飞的二零零四年,美国一家调查公司Perseu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发布了一份关于博客的调查报告,第一次以详实的资料揭示了所谓的博客冰山(the blogging iceberg)现象。根据Perseus公司首席运营官(COO)Jeffrey Henning的描述,博客世界(blogosphere)中的大部份博客,其实「很少人看,而且很快就被博主晾在那里不再更新」。真正经常更新的活跃博客,从数量比例上看,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这里,「很少人看」和「很快放弃更新」放在一起描述是有道理的。

  二零零五年七月,国内著名门户网站搜狐(sohu.com)的IT频道组织进行了首届中文博客调查,笔者有幸担任本次调查的特别顾问,参与其调查问卷设计并负责进行资料分析。根据这次调查的资料,我们对影响博客写作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博主在博文写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最重要因素,乃是其所感受到的「社会期望」。换言之,社会化写作的博主,即那些关注或在意他人对其博文的评价和感受的博主,其博客写作更容易坚持下去。这本来也是和blog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体」的特性相吻合的。对此,Henning精辟的指出,很多博主在写作时,其实是不同程度的意识到其读者的存在,并有意识的为这些读者而写。但他同时强调,对大部份博客而言,其读者数量其实是很少的,即所谓的「微读者」(nano-audiences)。因此,博客这种技术应用,尽管理论上具有对草根民众赋权的潜力,但能否真正实现,则是另一个问题。

  这自然和资讯时代的资讯超载有关系;而资讯超载则和资讯生产量的爆炸式增长密切相关。就博客世界的发展情况言,根据权威的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在二零零六年第三季(九月份)发布的博客调查统计,全世界的博客每天新发贴量已达一千三百万条,即每小时发表的博文数达到五千四百篇,增长惊人,并且还在以每二百三十天(约七个半月)翻番的速度增长。这样海量的内容和资讯,伴随着的是人们一天能够花费在网上内容阅读时间的有限性,以及人们处理资讯能力的有限性。因此,至少在中文博客世界中,一篇博文能否被其他人看到,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能否出现在博客托管商(BSP,blog service provider)的主页上,以及在主页上停留时间的长短。只有出现在主页上的博文,才对这个BSP的所有读者而言是可见,从而才是存在的。否则,便只能依靠相关博主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来提供阅读途径,如通过各种友情链结等。而这种被动获得点击的机率从统计上而言是很低的。据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的最新调查,42%的博客其日点击量不到十次,另有32%的博客,日点击量不超过一百次。因此,至少从博文的被阅读情况看,相当部份的博客写作并未实现社会性。

  最后,个人化写作未能实现社会性,也和不少博主的写作目的有关系。如果一个博主本身的写作目的只是自我表述,则其完全可以安于自娱自乐的个人化写作状态。对他们来说,个人化写作未必需要转化为社会化写作。
  
个人化写作的社会性实现途径

  虽然未必每一个Web 2.0 的用户都追求写作的社会性,但无疑,Web 2.0 的各种应用,其对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却来源于其所赋予的个人化写作的社会性实现潜力。就博客写作言,一篇博文要想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点击率,最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博主本身的努力。这里,首先是博主所积累的人气和声望。同样一篇博文,出现在不同的博客中,其受到的关注度可以有很大不同,之间主要的差别,来自于不同博客的日常点击量水准的不同。如果把一个BSP下的所有博客看作是一个社群的话,社区中那些知名博客,大抵相当于意见领袖,其某种程度上,具有为博客社区提供或设定议题的作用。除了博主本身在博客社群中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以外,博主本身的一系列主动推荐、行销活动,常常也有不错的效果,主要包括交换链结、通过在其他点击量较高的博文后面进行评论并以此吸引他人的关注、主动向其他人发送自己的博客链结等方式。

  二、BSP的针对性推荐。博客网站通常会有专门的编辑对其博客的发文情况进行监察,一旦发现有特色或优秀的博文,编辑通常会加以推荐,包括把帖子放到合适的板块中并设定较长的驻留时间,以及对博文的标题进行编辑修改,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国内著名的新浪名人博客、和讯博客等,无不如此。在强调资讯生产和获取的民主性、自主性时代(最典型的代表是所谓的Digg模式,即线民兼任网站的义务编辑,通过线民对有关帖子进行褒贬投票来决定首页文章的选择),人们对于资讯整理的需求,却是有增无减。博客编辑的作用,看似一种对资讯之间关注度自由竞争的干预,但实际上,却也起着为用户相对有效的整理资讯的作用,并以此推动一大批个人化写作的博客实现其写作的社会性。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