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十年风云人物选举 」在民意研究发展层面的实质意义

2007-07-13
「香港回归十年风云人物选举」涵局M家及市民意见。

  「回归十年风云人物选举」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有关活动在民意研究发展层面的实质意义。

《时代》选风云人物八十年历史
  美国《时代》杂志每年都会选出一个「年度风云人物」,一向都是国际传媒的谈论焦点。虽然很多传媒都争相仿效,但以知名度已然,始终不能与《时代》媲美。不过,《时代》的「风云人物」,本身亦有不少争议。

  首先,风云人物是否一种荣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时代》解释,他们拣选的「风云人物」,是在当年影响舆论最大的一个别或几个人物,至于是否一种荣誉,杂志不作定论。不过,话说回来,《时代》自一九二七年以来选出接近一百个风云人物,绝大部份都是受到国际社会嘉奖的人物。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风云人物的确有其正面的地方。不过,大家也不能忘记,《时代》也曾选出希特勒为「风云人物」,这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

  此外,《时代》近年的风云人物选举,似乎愈来愈由美国本位出发。如果你是美国总统的话,你差不多可以绝对肯定,你会当选一次风云人物。「九一一」事件发生后,杂志就曾经争论,是拉登影响力大?还是纽约市长朱利亚尼影响力大?杂志最后选择了朱利亚尼作为风云人物,但就在发表结果时交代了有关争议。在遴选世纪风云人物时,杂志亦曾经争论过是爱因斯坦影响力大?还是希特勒影响力大?杂志最后选出爱因斯坦为世纪风云人物。

香港发展风云人物选举的探究
  《时代》杂志八十年来风云人物选举的历史,是我们在香港发展风云人物选举时值得深思的。

  上述经验显示,一个看似简单很有意义的东西,其实可能包涵有很多需要深入探究的道理。笔者希望香港以后会有更加频密的风云人物选举,但社会亦应就上述问题深入探究和讨论,把现实情况结合国际经验,去寻找一条自己应走的路。

  「香港回归十年风云人物选举」独特之处,是它既包含专家意见,亦包括了两轮市民意见调查的结果。我们先由专家遴选出二十位「在回归后影响香港发展至深的本地人物」,然后要求市民就每位风云人物的影响力进行个别评分,然后再在最后三强阶段进行类似一人一票的选举。(详情请参阅报告:http://www.rthk.org.hk/special/personofdecade

  是次选举设计的基本理念上,是要选出既有民意基础,亦要经过专业评审的风云人物。在复选阶段,我们要求巿民审慎评分,而在终结遴选阶段,我们又信赖巿民一人一票的选择。透过这种专业评审和民意调查的结合,我们能够找到一条我们应走的路。事实上,虽然这次选举只有一人当选终极风云人物,但所得数据极有研究价值。在往后的日子G,我们会进行各种研究,包括各类风云人物的民意基础,和不同遴选方法的理念和结果等。

遴选的过程与结果分析
  就是次遴选所采用的方法和结果,我们有几个有趣的发现。首先,跨越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们在设计上不希望市民、专家只记得最近发生的事情和相关人物,而忽略其他时段出现的人和事。因此,在遴选的设计上,我们力求避免这种因为人为记忆而出现的差误。在专家填写的问卷上,我们透过有系统和科学的方法,以电脑程式发掘过去十年发生过的重大事情,和相关人物。我们最后列出了一百八十九件在过去十年发生的重要事情,又在这些事情的带动下,列出一张一百二十六人的名单交予专家慢慢评审,以消除这种思维差误的影响。

  其次,当选十年风云人物是曾荫权先生,其最后得票率为59%。曾先生近期常常强调六成民意基础,他本人在是次选举中的得票就紧紧未够六成,不过,以四舍五入计,亦可算符合要求。问题是:什么是理想的民意基础?其实在调查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情况,就是如果最后一轮的选举中只有两位候选人,由于第三选择的票数会被分配到第一和第二选择,当选人士的得票率因此可能会超越六成;又或者如果只有一位候选人,我们只要求选民投信任或不信任票,则其支持率可能会更高。所以,大家今天看到第二和第三候选人的较低的支持率,是因为选举设计采用了相对比试方法,有别于测试候选人的绝对支持程度。风云人物选举如是,行政将官选举如是,政改方案选择也如是。

  笔者希望是次选举经验能带给大家在界定六成支持率时带来一点启示,亦希望在此还其他风云人物一个公道。在巿民的评分数字中,我们以获得六成以上市民给予超过五十分作为另一个六成民意基础的指标,找到了以下风云人物:曾荫权先生接近八成,唐英年先生、李嘉诚先生其实亦有超过七成的得票率,任志刚先生亦有接近七成,陈方安生女士也有六成七,叶刘淑仪女士亦有六成二,而董建华先生仅有五成九。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数字演绎下,民意支持率会有不同,而很多风云人物到在市民心目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日后会继续从学术角度分析是次调查得出的结果,带动更多关于选举制度的讨论。

---------------------------------------------------------------------------
附表:在市民评分中,以 0-100 分计,
获得起码六成市民给予超过50分的风云人物
---------------------------------------------------------------------------
曾荫权 78%
唐英年 74%
李嘉诚 72%
任志刚 69%
陈方安生 66%
叶刘淑仪 62%
---------------------------------------------------------------------------
注:董建华得59%
---------------------------------------------------------------------------


展望将来的发展
  展望将来,是次选举已经协助我们实验如何把风云人物选举变得更加科学和有根有据,以及如何不以设计者自己的利益和主观判断去扭曲民意。笔者希望这种态度能够得以发扬光大,好让我们的工作比《时代》杂志做得更好。香港社会每年都有很多颁奖典礼,但众多奖项的遴选过程时常被人诟病,被质疑是「分饼仔」和「造马造票」。笔者一开始就乐意参与是次风云人物选举的工作,因为笔者知道《明报》和香港电台没有既得利益,无论结果如何,它们亦会如实报导。他们非常尊重笔者和港大民研计划的独立性,笔者希望这种合作模式能在日后的各种颁奖盛事中发扬光大。

  日后,当我们再次见到别人的风云人物选举,或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或是本地电视节目欣赏指数颁奖,又或是另一次风云人物选举时,我们会为自己、为香港引以为傲,因为我们做了一件我们应该做,和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事。


(原文来自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回归十年:风云人物选举暨研讨会」的发言纪录)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