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社会学刊》

2007-08-14
我们都是在「中文」里「浸大」的
书名:《传播与社会学刊》
主编:陈韬文、黄煜、萧小穗、马杰伟、冯应谦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06 年 12 月(首期)
每年出版期数:3

  在香港日销三十万份的《苹果日报》,我们应该把它视为「华文」报章,还是「香港中文」报章呢?骤耳听来,这似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然而,假若你看不懂「港式中文」的话,笔者相信,要你读懂本文的标题,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对一些明白广府话的读者而言,从字面意义来说,文字方面的困难应该少了许多,但是否就必然有足够关于香港社会发展的知识作为文化背景,去解读这个标题呢?

  说穿了,这个看似「达文西密码」的文章标题,其意义是环绕着一份新的传播学期刊—《传播与社会学刊》—而开展的。它是香港首份为中、港、台及世界各地华文传播研究学者而设的中文学术期刊。学刊的编辑,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

  大多数香港传媒人都知道「中大新传系」、「浸会传理系」在历史上一直对传播研究发挥的贡献,亦明白大学出版学刊的宗旨是鼓励发表原创及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那么,香港传媒人有没有进一步考究一下,在学术圈大趋势均是倒向竞逐「国际英语期刊」来相互争位之际,为什么仍有两间本地大学的学者愿意共同合作办本色化的「区域性」中文期刊呢?是全球与本土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自然召命,还是民族身份认同的中文学术举动?此外,有没有想过香港办的传播期刊,会跟台湾的大学,或者国内的大学出版的传播期刊有什么分别呢?换句话说,优势在哪里呢?

  其实,刚出版了的两期,或多或少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单是在坊间书局有售这现象,本身就跳出了学术期刊是象牙塔内玩意的框框。《传播与社会学刊》现已成了书局内中文书架上的一员,尝试在社会中把知识传播出去。

  翻阅零七年夏出版的第二期,我们看到它对拓展中外学术对话有一定的策略定位,亦见到它尝试建构和确立华语传播学术主体性的初步努力。

  报章社论喜欢用「拭目以待」作评语。作为香港传媒人的一份子,笔者则鼓励聪明的读者,亲自定期把这「书」翻一翻。也许,你会发现更多关于香港传播学者为什么要办一本中文学术期刊的有趣和有意义的理由。即或不然,你也可以为「拭目以待」找到评论的注脚,不是吗?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