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艺人不雅照片」风波对香港社会的冲击

2008-03-15
网上布满私隐被外泄的陷阱。
  二月初年近岁晚时,正当普罗市民在现实社会中高兴地忙于预备迎接新年、送猪迎鼠之际,香港互联网世界却闹得翻云覆雨。事缘「疑似艺人不雅照片」在网上有如滚雪球般广泛流传,网民无不议论纷纷。这风波一发不可收拾,而且牵连甚广,受害者不单是照片中的男女主角、发布者及执法人员,事件更污染了香港整个社会,受影响的人包括律资讯科技从业员、网民、家长、老师、青少年以至学生……等。

  虽然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可是社会与科技两者从来未能同步发展,前者经常疲于奔命地追赶后者,已是铁一般的事实。踏进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应用得以急剧发展,有赖背后日新月异的科技支持。然而急促的科技进程却导致它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与日俱增,不同大小的社会问题亦因此而应运而生,「疑似艺人不雅照片风波」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反映出互联网制造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平衡社会与科技之间的差距,成为全球先进经济体系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港府对事件反应缓慢
  香港政府与其他世界各地现代文明社会的政府一样,支持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这基础下港府设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及立法机制,理论上三者地位均等,从而互相制衡,防止某一方越轨。按照基本法,行政会议是协助行政长官决策的机构。简单而言,它负责香港政府的整体行政。去年港府重组,科技在新的三司十二局被除名,反映出港府在科技政策上不甚进取,十分被动。政府后知后觉,于「风波」发生后才采取行动,但事件已覆水难收,政府至今似乎仍是束手无策。其实同类型事件(例如美国豪门艳女帕里斯希尔顿Paris Hilton的淫亵影片)曾经哄动全球,但港府却没有即时作出反应及从事件中汲取经验。港府应该强化关注全球互联网动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危机感及危机处理的机制。

  去年七月商业软件联盟(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BSA)发表了一份以资讯科技竞争能力指数(I.T. Competitiveness Index)为题材的白皮书。在全球六十四个经济体系中香港在〈法律环境〉指标排名廿一,这明显地反映出港府在打击科技罪行仍较为落后。例如「风波」中多条法例不清晰,部份更导致首位疑犯钟亦天在不准保释的情况下含冤受狱长达十四天。今天律政署应该多着眼于互联网罪行,及时立法维护普罗网民的权益。可是港府的反应似乎颇为缓慢,据了解上一次修改〈淫亵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已是十三年前,部份〈条例〉至今已不合时宜。虽然近期〈条例〉终被解封以进行检讨,但这样又如何谈得上与时并进呢?

  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最近警校毕业典礼中致词时说:「科技进步尤其互联网无远弗届等因素,令警方执法工作面对好多新困难挑战,亦令执法人员面对前所未有压力。」由于现阶段互联网法律模糊,警方在「风波」中执法时遇到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在所难免。他们更屡次被网民公开批评及投诉,使其声誉大损。这现象反映出警方与网民疏于沟通,导致双方欠缺互相谅解和尊重。据报告指警方投放在现实及网络社会上的警力有天渊之别,未能有效地应付容纳了将近五百万用户的香港互联网,这对维持网络社会治安绝对不利。

网民要自律及自保
  数星期后事件略为受到控制可说是不幸中之大幸,但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有效杜绝同类的网上问题,就非要当事人自律自保不可。

  这次照片外泄的事件,反映出香港普罗网民对保障个人私隐,特别是保护私人照片方面的认识严重不足。现时不少流行的Web 2.0平台均设有分享照片的功能,例如网志、Facebook、Flickr等。为防止照片在这些平台上外泄,首要是把户口设定为只供朋友观看。可惜知易行难,例如不少年青网民并不会刻意保护自己放在Facebook上的照片,以致任何Facebook的登记用户均可随意浏览。更甚者陌生人在下载了照片后以它登记另一个户口,冒充相中人的身份去乱交朋友。反过来以接收者的角度来看,单靠户口上照片便接纳对方身份是绝对不智的。若要减低个人户口资料外泄的风险,网民应不厌其烦地以问题方式再三确认对方身份。

  即使你未曾上载过一帧照片也不等如全无风险。只要你的朋友在Facebook上载并标签(tag)了你们的合照,那么任何看到该照片的网民均可凭标签追踪到你。标签功能广受好评,它帮助用户联系久未见面的亲朋戚友,但应用时网民不容掉以轻心,要仔细确认前来找你的是否真是其本人,有必要时更可删除照片中有关的标签(untag)防止「白撞」。

  网上身份盗窃(identity theft)手法层出不穷。一名香港传媒工作者曾在报章上发表了一些令网民不满的言论,及后网民除了在网上撰文表示不满外,更查出该名传媒工作者的私人网志,并在其网志内留言声讨。这例子显示了青少年往往在自己的私人网志内张贴太多个人资料,使非法之徒可乘虚而入,在网主全不知情之下查出他的身份。实际上只要凭着一个电邮地址,便可查出不少人在网上的活动。现时不少Web 2.0平台如Facebook,均以电邮地址作用户名称,因此利用电邮地址便能轻易找到任何人的Facebook户口。若网民不想别人掌握自己在网上的行踪,便不应随意在讨论区中公开自己的电邮地址。

  此外,现时利用手提电脑或手机并透过Wi-Fi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但无奈Wi-Fi所采用的加密技术尚未完善,骇客可轻易入侵该网络,窥看网民在网路上的一举一动及其传送的资料。一般公共的Wi-Fi连接点只提供不加密的通讯方式,若网民没有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安装防火墙),以预设的方式于公众地方使用Wi-Fi,骇客便有机可乘,轻易窃取他们的个人资料。因此笔者并不建议网民在公众地方使用Wi-Fi连线进行重要交易,例如使用信用卡在网上购物。

  「针没有两头利」,Web 2.0提供了一个以民为主的自由言论平台,促使互联网上的知识日益丰富。但同时间它亦布满了私隐外泄的陷阱,网民只要一不小心便可能严重伤害个人与社会利益,后果不堪设想。

结语
  所谓「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港府切忌低估互联网的杀伤力,不但急须要尽快彻底平息「风波」,还要提高警觉防止同类丑闻再发生,不然的话,香港互联网便会沦为高危地带,直接影响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再者,网民亦应把事件引以为鉴,除加强网上保安外,更要认真地反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道理。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未有科技局前的日子

莫乃光
2012-11-13

香港网游产业的数点建议

冯应谦
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