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香港电影业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8-10-14
  香港曾拥有世界上有数的最具活力的电影工业,数十年来一直是华语电影制作和出口中心。香港电影不但为香港带来有形或无形的巨大利益,而且也增加了香港人对本土的身份认同,并赋予香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形象,产生大都会的品牌效应。

  可是,这一东方荷李活的魅力从一九九零年代中期开始消退。综合各方诊断的结果,导致衰落的原因包括传统海外市场的萎缩、人才流失、影业因循苟且、各式盗版猖獗、新娱乐方式兴起,和源自荷李活等地日益加剧的竞争。持续的不景气教人为香港电影业的生存担忧。

  本文是过去两年研究报告的撮要,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提出有助香港电影业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就是次研究,我们利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包括文献分析、个案研究,并对电影从业者、专家和政府官员进行深度访谈。我们分析了英国和韩国的电影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的经验,也探索了如何可以充份开发中国的市场潜力,中国市场又如何可以补充电影委员会一类组织的角色功能。香港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政府应当为振兴香港电影业做些什么?我们如何能让香港电影发展局发挥全面的功能?中国市场的开放是否至关重要?电影从业者与其他团体能为复兴电影业做些什么?

中国和海外市场
  由于香港本地市场的局限性,电影业有需要扩展至其他地方。 大中华 、东亚、东南亚、以至美国等地区都是具潜力的市场。香港电影业应当制作针对不同地域的电影,照顾个别地域语言市场(geo-linguistic markets)、地域文化市场(geo-cultural markets)和全球市场或其不同组合的需要。

  当中中国大陆是香港电影最重要的市场。虽然现在有「紧密经济伙伴安排」(CEPA)让香港电影进入内地,但是内地对于进口香港电影的审查仍是开拓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香港政府应为香港电影业争取更大的自主与自由,反映电影从业者的需求,切实帮助香港电影业开拓中国市场。此外,政府应为业界向北京当局争取尽快引进电影分级制度,让受审查而被淹没的电影重见天日。但是,本地电影业不应过度顾虑「安全」问题,为了通过中国的审查而回避拍摄反映香港特色、伦理以及另类社会意识的题材。如何确保顺利和切实执行CEPA协议,及如何确保香港电影从业者在内地有更多的自由从事电影制作、放映、发行和投资,都缺一不可。

  对香港电影业来说,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在中国投资,建立庞大的电影发行与放映的网络。这个网络的完善会让香港电影进军中国大陆更为顺利,因此应鼓励业界在这方面更多、更迅速的投资。中短期看来,中港或多方合拍电影是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香港电影从业者可以在投资、生产和发行各方面,寻找不同层次及不同形式的合作。

  目前,香港应利用中央容许广东自主进口香港粤语电影的优势。电影界应抓住这个机会,贯切执行有关规定,把电影进口运作常规化。如果将相对繁荣的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集中的市场来投放,粤语电影的概念便可得到大大的推动。

  值得注意的,进入更大的内地市场并不意味着电影制作目标不再集中在香港观众。一些以香港观众为主要对象的小成本电影往往带有实验意义,一方面为新人培训提供机会,同时成为电影界创作的灵感来源。香港电影发展局在资助电影制作时,不应忽视这一点。
  对于海外市场,政府可以寻求香港贸易发展局的帮助以宣传香港电影,并要求政府的海外办事处提供海外电影的市场报告。电影发展局可以为建立这样一个地域性和全球性推广网络提供动力。政府应作出相应配合,把上述任务变作香港贸易发展局和香港驻海外办事处的机构使命。

香港内部问题
  至于内部问题,政府应从稳定的人才供应着手。就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它培养了不少中国电影业人才。香港具创意和受过良好训练的电影从业人员一直供应短缺。为克服这一问题,香港政府有必要建立一间培养创意专业人才的电影学院。电影学院应当侧重培养编剧、导演和制片各领域的人才,而不是开办一个涵盖广泛或过份侧重技术的电影课程。电影业界也可与电影学院和其他电影课程计划携手合作,例如提供实习机会等等。

  电影学院和其他电影课程计划应积极推动,让香港变成一个电影文化的交流中心。这有利凝聚一些地域性和国际性的电影从业者,在此交流思想,促成一份创造性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对于整个香港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不管香港电影正在经历怎样的不景气,一些高质素电影仍然能大放异彩并获高票房。由此可见,电影的品质是决定电影成败的最主要因素。生产高品质的电影就是电影业自救之道,其关键在于要有具吸引力的剧本和讲故事的技巧。保持电影品质是确立香港电影优良品牌的不二法门。

  香港本地市场的小规模囿限其电影类型于动作片和功夫片之中。若电影工业要持续发展,这种单一文化应被更多元化的制作取代。多元化的制作一方面有赖于市场的扩充,同时也有赖于制作者的自觉要求。

加强香港电影发展局
  香港电影发展局的建立是期待已久的措施。当急之务是扩大和强化其职能,使其足以媲美韩国电影局和英国电影局的水平。香港电影发展局亦应承担协调的作用,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和香港政府的海外办事处合作,负责宣传香港电影,和搜集世界各地电影市场的讯息。

  为了香港电影的进步,业界应当修正其反馈系统的弊病。截至目前为止,基本行业资讯比如票房、VCD和DVD销量都不足为信。香港电影发展局应当协调各方设立一个机制,让电影业和公众需要的可靠资讯能够得以收集整理。没有一个透明的市场,有兴趣投资电影业的资金也不敢随便冒风险投资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发展局也应在资金上支持电影的制作,重点可放在小成本和中等预算的电影。香港电影发展局也应探讨如何为小成本电影提供更多放映机会,比如用DVD或上网下载的方式使其更易得以发行及放映。

  剧本是香港电影业常被诟病的地方。我们建议香港电影发展局建立委任剧本写作的机制,促进创作。这将有助于纠正传统电影业轻视剧本的倾向,并提升剧本写作者的专业性和积极性。完整的剧本可以以合理的价格转售给电影公司。

推动电影文化
  长远来说,香港若想成为地域性电影制作中心,还需具备本地电影文化的支持。这意味着市民要将电影视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并重视高品质和有创意的电影。为了培养大众普遍的鉴赏力,香港电影发展局应当促进电影评论的发展,令电影从业者的成绩得到赏识,并让公众能够在网路上轻易地看到好电影。香港电影资料馆的位置应重新安置,使其更能深入社会区,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香港电影文化进一步的发展。电影鉴赏的培养,也应纳入中学课程。香港教育界也应重视提高青少年尊重版权的意识。

  香港电影发展局目前由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管辖,偏重电影的经济价值,倾向忽视电影的文化价值。香港电影发展局应强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加强电影评论家、电影学者和其他熟悉电影文化人士在其中的代表性。

香港电影有没有明天?
  无论反映在制作量、市场和票房各方面,香港电影业在过去十多年已由盛转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情况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如果政府和影业各界不及时对症下药,那香港电影就会变成明日黄花,只有供人缅怀凭吊的份儿。

  影业低迷的现状和趋势无疑使人灰心失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香港电影尚有一定的优势,只要善加利用,应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影业有过辉煌的历史,至今余风犹在,近年也有表现突出的个别电影人,香港电影仍享有不错的国际声誉。大中华地区中,香港电影业对国际发行、推广、融资和合拍的认识和经验,仍是当中的表表者。香港有相当健全的金融和法律体制,加上创作自由,这些都是邻近地区暂时所不能企及的。

  要把以上的优势充份发挥,所需要的是政府和业界的决心和斗志。决心和斗志固然是复兴求生的必要条件,我们还要问:怎么办?

  我们的建议在上面已有较为详细的讨论,扼要言之,包括下列各点:

  (一)香港电影应积极面向亚洲地域文化市场,抓紧广东的粤语市场,切实开发大中华市场,同时不能忽略以香港为对象的本土制作。

  (二)香港政府应设法确保CEPA协议得以忠实执行,积极游说北京政府对香港电影作出更大的开放。同时业界应大力发展大陆的电影发行与放映的网络,促使香港电影更快进入大陆市场。

  (三)香港电影发展局宜扩大并发展其职能。香港政府应以香港电影发展局为协调机构,强化香港贸易发展局和政府的海外办事处宣传推广香港电影的作用,发挥它们搜集电影市场讯息的功能。香港电影发展局应建立委任剧本写作的制度,促进创作。香港电影发展局应设法改善香港电影业的反馈系统,设立提供可靠市场资讯的机制。同时,香港电影发展局应该加强文化价值,增加相关领域人士的代表性。

  (四)香港政府应建立一侧重培养编剧、导演和制片各方面重点人才的电影学院,促进香港成为电影文化的交流学习中心。香港政府和教育各界应培养电影文化,培养大众的鉴赏力,促进电影评论的发展,让更多人更容易看到好电影。

  (五)电影人应以品质挂帅,以品质高而多样化的产品吸引观众。香港政府则应大力打击各样盗版,保护和鼓励创意。

  香港的电影政策,应当是文化产业政策的一部份。电影业与电视、流行音乐、游戏和其他创意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配合发展,可以产生集群效应,催生良性循环。要发展创意产业,香港是议论的多,付诸行动的少,尤其是当金融楼市蓬勃发展的时候,更是少人闻问。现在香港的金融、楼市以至不少其他行业正步向衰退,希望这次各界能够坐言起行。

  香港电影业的危机深重,各方若不迅速采取行动,情况将变得无可救药。各相关团体──包括特区政府、中国政府、电影从业者、传媒教育工作者以及公众──需要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尤其是香港政府,需要勇于承担、投入热情,为挽救这一关乎整个城市经济文化的产业付诸行动。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未有科技局前的日子

莫乃光
2012-11-13

香港网游产业的数点建议

冯应谦
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