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闻:中国新闻媒体体制改革的新路径

2009-03-12
 
  中国新闻媒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赋予了双重属性,即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资讯产业,运作模式上确定为「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中国独特的新闻媒介体制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它在客观上要求新闻媒体一方面在舆论调控、公共服务、区域协调以及对外宣传上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广告、订阅以及种种增值服务最大化新闻媒体的经济利益。如今,中国的新闻媒介产业在这种体制框架下成功的肩负着双重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流弊。

中国新闻媒体的体制流弊
  (一)在传播环境上:诸多力量的利益博弈 —

  我国主流的新闻媒体在所有制上国有化,被置于权利集中的统一控制之中。这种「官本位」色彩浓重的新闻传媒体制导致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少数官僚腐败分子的批评性报道犹显力不从心。同时新闻媒体一般属于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在组织管理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体系,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常常使得长官意志成为媒体传播资源配置的支配力量,这种压倒性的决定力量如果不经过充分论证而妄加主观臆断,便往往造成媒介发展方针与战略的失误。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随着媒介产业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新闻传媒还受到强大的市场资本力量的箝制,非竞争、低俗化、公共利益的侵蚀等问题层出不穷。资本力量以及受其支配的价值体系削弱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在金钱面前,媒体针对大型企业等各种利益集团舆论监督的锋芒钝化了,大众的公共利益变得更为脆弱。

  在中国二十多年来的媒介改革中,新闻媒介所处的传播环境仍然摆脱不了诸多力量利益博弈,这对未来媒介产业的平稳发展较为不利。同时,新闻法等具体法律在制度上的缺位,令新闻传媒在行使重要的社会监督作用时更加如履薄冰。

  (二)在传播内容上:媒体议题社会公共性的匮乏 —

  在我国的新闻媒介体制下,新闻媒体传播者和管理者局限于单一化的社会群体中,在设置媒体议程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认知,而这种主观认知往往无法兼具社会广泛的代表性,令媒体议题无法与受众所关注的公众议题重合。事实上,媒体议题与公众议题很难达到完全一致的,但如何保证两者在波动中寻求长效的平衡与稳定,成为中国新闻媒介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闻媒体在采写媒体议题的过程中,由于传播主体构成的局限性,新闻报道通常呈现出同质化的敍述视角和解读能力。新闻媒体之间内容与形式的相似性将加剧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态势,恶化新闻媒体的生态环境。

  (三)在传播机制上:公众参与的缺位 —

  廿世纪七十年代,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新闻传播学界提出了民主参与理论,这种理论本身要求大众传媒向民众开放,允许民众自主参与,媒体应当致力于在民众中发展多元的文化。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主流新闻媒体,它们对新闻传播内容的集中控制,少数传播者主导了媒体新闻传播的单向流动,又碍于传媒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导致广大公众尤其是弱势社会群体的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很大程度上是功能缺位的。

  中国的新闻传媒普遍缺乏互动沟通机制,受众的回馈多是滞后的。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着受众的参与。在受众参与的缺位下,新闻传媒维护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功能易被消解,不利于构建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不同群体间交流的公共平台。

新闻媒介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体制出现的衍生问题正如上述罗列,其带来的诸多流弊将妨碍社会的公共利益,最终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因而新闻媒介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目的是建立现代新闻制度。现代新闻制度的核心精神即切实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以及媒体对公共权力的公众监督权。

  改革现行的中国新闻媒介体制必然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而不是针对局部的短期行为。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体制改革能够最小化「蜕变」过程中的疼痛,使新闻媒介在体制变革中寻求稳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传统媒介中发展公民新闻,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媒介体制改革第一阶段的一种探索与磨合。

  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特别是在今天,以个人作为资讯中心的博客等自媒体日趋普及化的媒体环境下,公民新闻更是异军突起,成为新闻传播业界的一支强大新生力量。

  在英文维基百科的词条况,公民新闻是指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资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参与旨在提供独立、可靠、准确的新闻资讯文本及资料。实质上,公民新闻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一种颠覆:

  (一)传播主体的颠覆 — 传统的新闻媒介的传播者局限于新闻圈内人士或少数社会精英,他们控制着新闻传播的发布权,而诞生于网路赛博(cyber)空间的公民新闻,则在自媒体上实现了新闻传播主体的全民参与,新闻发布人员重新定位为参与和发布新闻的所有公民。在公民新闻的视野下,新闻已经不是有限媒体的几家之言,而成为全社会的声音。传播主体的泛公民化将促进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公众议题逐渐趋向于媒介议题,新闻主题更具贴近性与公共性,同时新闻报道更加客观与理性。

  (二)传受机制的颠覆 —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传播者主导发布权,受传者被动接受的资讯单向流动,是一种制度化的资讯传播,其间媒体受众的回馈并不明显,一般存在滞后性。而公民新闻则表现为资讯传播的双向表达。在作为公民新闻重要来源的博客上,人们可以轻易的对发布的新闻评头论足。在公民新闻社区网站,线民不仅可以对各种新闻发表评论,还能够发布自己采写的新闻。公民新闻的诞生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受机制,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

  (三)媒介生态的颠覆 — 公民新闻的兴起改变了舆论监督权由新闻媒体承担和完成的状况,变成了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在主导公民新闻的公共媒体上,人人都成为了公民记者,人人都被赋予了利用社会公器行使社会批评监督、引导舆论、形成社会规范的权利。

在传统新闻媒体中发展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在本质上所具备的颠覆性,事实上是对中国传统新闻媒介体制的一次挑战。但其在宽松的内容管理机制下存在着盲目性、主观性等问题,这些弊端能够在与传统新闻媒体的联姻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因而,在传统新闻媒体中发展公民新闻,不失为一种媒介体制改革最佳的路径。主要的发展模式如下:

  (Ⅰ) 在传统新闻媒体中开设公共平台

  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指的是利用传统新闻媒体有限的媒介资源,打造一个全新的旨在提供公民新闻的公共新闻栏目。具体方案即在传统新闻媒体中,设置一个新的专栏、板块或节目,其内容提供者均为以普通市民为主的公民记者,他们能够在传统媒体的公共新闻栏目中自由的发布自己采写的新闻。而面对新闻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的公民记者、新闻价值大相泾庭的新闻报道,如何因势利导、披沙炼金,这是对新闻单位把关能力的一次考验。

  这种公民新闻发展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整合传统新闻媒体的管理机制,在新闻内容的审稿、把关、发布的过程中与其他栏目共用一套管理体系,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现今越来越多国内新闻媒体进行了尝试,《成都商报》成功开辟了「城事e闻」公民新闻专栏,标志着国内纸质媒体公民新闻实践进入实质化运作阶段。杭州电视台也在《新闻夜班车》节目中开办了「新闻自己拍」栏目,可见公民新闻也已经在电视媒体上崭露头角。

  (Ⅱ) 传统媒体开辟新的媒介资源

  上述模式是一种易于操作、简单高效的公民新闻发展方略,但囿于有限的版面、时间而难于进一步发展。其实传统新闻媒体还可以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通过开辟新的媒介资源来发展公民新闻。在网路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站的开发成本逐渐变低,同时受众覆盖面则越来越广,这种优势性使得建设公民新闻网站成为传统新闻媒体拓展媒体资源、发展公民新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CNN就在零六年八月推出了公民新闻网站iReport.com,致力于用户自创新闻服务。

  利用这种模式,公民新闻网站可以借力于传统新闻媒体的成熟品牌形象展开推广,传统新闻媒体通过多方位的广告发布和公关活动,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公民新闻网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公民新闻网站的管理审核体系,则既可以由传统新闻媒体委派管理人员或创建独立的管理团队来实现,也可以自主建立读者评估体系,网站社区用户授权对公民记者发布的新闻报道评级、打分,由此对公民新闻把关。

  (Ⅲ) 传统新闻媒体并购成熟的公共媒体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传统新闻媒体并不需要独立的培育与发展公民新闻,而是以并购的方式嫁接一个成熟的在内容上主导公民新闻的公共媒体。传统新闻媒体通过这种走捷径的策略,能够同另一公共媒体在人力资源、内容资源、品牌资源上,互通互惠、整合优势,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二零零七年四月份,包括芝加哥论坛报集团的几个报业集团收购了公民新闻网站Topix的股份。MSNBC也宣布有意向收购公民新闻网站Newsvine。海外新闻媒体在发展公民新闻上的主动性意识,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新闻媒介将融入公民新闻,视为一种有效的媒体发展策略。

结语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发展公民新闻,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两套不同的新闻理念和操作实践能够在这个公共平台中得以频繁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令各种优势资源在互相借力过程中寻求效益的最大化。中国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路漫漫其修远兮,发展公民新闻可以成为开头的一次尝试与探索,而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者永远是传统新闻媒体。

  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总是以受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中国传统的新闻体制谋求的也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这一点正与公民新闻所宣导的公共利益不谋而合,两者在长期的互动与交流中能够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就将润滑与稳定社会各种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积极的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