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报纸、杂志及读者──兼谈文化艺术版的品味

2002-10-15
由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之文化杂志《打开》,只是昙花一现。
香港报章杂志近年起了巨大变化。
在过去十余年里,香港的报纸杂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传统的排版和报导与现在的已截然不同,以前较温文客观的编辑方针与现在的穷追猛打、挖掘私稳的风格也是天壤之别。这些变化的社会、心理和经济因素在那里,得让社会学者和媒体心理研究者去分析研究。

事实上,从报纸和杂志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说明了香港的读者一般喜爱阅\读富于刺激、社会名人的私隐、图片等反智报导,而舍严肃、富于文化艺术色彩的益智内容。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于是我们看到了极尽侮辱政府官员、揭露知名人士的私生活、血淋淋的以及色情的报导。还有,报纸的文章和新闻报导越来越短,图片越来越多,其编辑方针有点像幼稚园的教科书,整个社会正在向反智的方向迈进,大部份的报纸和杂志都是如此。


文化艺术版首当其冲

在上述的社会文化和媒体哲学影响下,报纸和杂志的文化艺术版首当其冲。在过去十年里,好几家文化艺术报导出色的报纸一一停办,剩下的三四家不是以财经金融为主要内容就是有雄厚的后台支持,它们的销路难以与那些「大」报相比,结果我们见到的是彩色缤纷的社会,娱乐、马经、体育、股票财经新闻的消费和哗众取宠的报章,严肃的文化艺术文章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篇幅也越来越小。

针对上述情况,香港艺术发展局曾经计划向报纸购买篇幅设立文化艺术版,供报导、评论之用,还拨出数百万元出版《打开》杂志,随报纸如英文《南华早报》免费赠阅\,由于稿源和读者都有问题,不久便停刊。

三年前,国内学者余秋雨接受访问,说香港有可能成为亚洲文化之都,并提出了四点看法:一、中国文化在香港「很有基础」,香港的文化环境「绝对不会比中国大陆差」。二、进行国际性的文化活动,香港是比较好的城市。三、香港「有文化秩序,也有大的原则」,他根据的是香港「不准明星为书展和画展到场宣传」。四、香港文化最大的问题在于高尚文化和流行文化没有「对接」起来。

应香港《文采》月刊之邀请,我在该月刊的一九九九年十月号为文否定余先生的四点看法:香港的中国文化不及台湾、欧美文化不及日本;全世界的书展和画展都不请明星到场宣传;余先生对雅俗文化的看法有问题。四、就文化之都来说,听众、观众比作家、艺术家重要。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发觉在「听众、观众」里应该加上「读者」,后者包括了书、杂志和报纸的读者,范围大了,人数也多了。

环顾香港,我们没有以亚洲为基地的区域性报纸,更不说国际性了。香港报纸没有像英国《泰晤时报》或美国的《纽约时报》那样水平的书评、画评、乐评、影评等文化艺术副刊。没有人才吗?不见得,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这方面的读者。据闻,报纸是根据他们的调查而决定副刊的内容和版面设计,因为香港是个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城市,市场导向、决定一切「货品」,包括媒介。


知识型社会欠缺文史哲?

董建华特首说香港要努力成为知识型社会,以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地位,应付未来的挑战。何谓「知识型社会」?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在金融财经以及旅游服务行业上,香港已达到国际水准,但在科技电讯方面、香港有待继续努力,因此有了特首的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顾问团、科技港等。换句话说,特首和一些主政官员认为香港若能在知名人士的协助下,在科技和电讯等工作上有所发展,香港便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国际都会。这正重覆了上个世纪初中国知识份子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念,忽略了文化、思想在现代化上的重要性。他们也忽略了古代和现代的科学家,有些同时是画家、雕刻家、诗人、散文家、作家,如意大利的米盖\朗基罗和达.芬奇、中国的华罗庚。在我的医生朋友里,有人开过钢琴独奏会。

这种重商科轻学科的思想也反映到学术界。据闻,香港的两所大学医学院占用了整所大学的三份之一的经费,另一所大学的三份之一资源用在商业课程,如工商管理学士与硕士课程。在社会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多人选读实用学科如医科、法律、工商管理、建筑、工程系;哲学、历史、社会学等文史哲学科就越来越少人选读。在另一方面,我们会发觉到香港的八所大学,除了岭南大学的校长是学经济外,其他七所大学的校长不是学医的就是学自然科学的,学文学科的一个都没有。

上述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见所谓「知识型社会」是搞「科技电子知识」型的社会,其中没有文、史、哲的份。

近来还有一个口号∶「终身学习」,这当然是十分积极的人生观。但「终身学习」什么?为了追上时代而终身学习或是为了兴趣而终身学习?再不就是为了满足求知欲而终身学习?我看不会是为了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吧?


要从学校教育入手

一个地方的报纸、杂志和电子媒介的内容和风格,忠实地反映了那个地方居民的知识、教育、嗜好与品味。这样说我相信很少人会不同意的。那么香港报章和电视电台所反映出来的就不大令人恭维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记得十几二十年前,我们还可以在报纸里读到不少够水准的散文、影评、书评、乐评和画评,现在呢?是不是香港人变得太现实,结果形成目前的庸俗、低下的品味?照理不应该如此,因为现在的媒体从业员多是大学新闻、传理系毕业生,品味水准反而降低了!这真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的看法很简单:九年免费教育应母语教学,用中文学好中国历史和文化;后四年的高中,政府应大量投资英语教育,选择性地灌输欧美文化的精华,令中学毕业生,不仅能掌握两文三语,还更有扎实的中外历史文化知识,具有阅\读好书刊的习惯和益智的嗜好。这些新一代的青年将不会忍受目前香港庸俗、低级趣味的报章。

报章里的文化艺术版,是反映我们修养和嗜好的镜子,千万不要轻视这面镜子的功\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

比较香港免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

陈乐怡,李晓茹,李韦瑶,李惠珊,黄嘉盈
苏钥机
2015-04-08

报纸手机平台逐渐兴起

苏钥机
叶菁华
2013-01-14

特首选举新闻商品化

梁旭明
2012-04-13

特首选举报章报道:总结与检讨

苏钥机
谭丽珊、邓皓文
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