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共广播至公共媒体:「新媒体发展」及「多持份者管治」

2009-11-12
港府的谘询文件并无深入探讨香港电台未来新媒体发展方向及理念。
PRX汇集各方内容,让公营电台更代表公众的声音。
公共广播在新媒体扮演着与别不同的角色。
  《香港电台:履行公共广播机构的新使命》谘询文件 (http://www.cedb.gov.hk/ctb/chi/psb/consult.pdf) 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文件开宗名义表明:「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二日,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敲定发展香港公共广播服务的未来路向,决定由港台肩负本港公共广播机构的使命……」政府今次毫不掩饰已经有明确立场,似要避免市民误会自己的意见会有影响政府想法的幻想。

  虽然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早于零七年三月已完成报告,但政府过去两年半只在叹慢板「阴乾」港台,然后今日突然未经谘询已「敲定发展香港公共广播服务的未来路向」!既然已经「敲定」「路向」,「谘询」也当然只是「做做样」而已,比一般假谘询的三个月来得还短,只得两个月而已。正常的程序应先谘询公众,政府自称没有既定立场,哪有先由行会「敲定路向」,才「谘询」的?

公共广播岂能无「新媒体」理念?
  本文先讨论谘询文件里处理新媒体的方向。简单来说,政府决策者在这方向不但没有前瞻性,甚至连基本的认知也欠奉。文件没有深入探讨香港电台未来新媒体发展方向及理念,只在文件第5.7段指出,港台应致力追求的目标包括「探讨及发展新媒体服务,以尽量接触更多受众」,和「令新媒体服务更为便捷,改善其素质,鼓励公众使用」,而其成效指标,只包括「经新媒体提供的新广播内容、资讯 (包括资料库) 及互动服务」、「新媒体服务使用者的人数及增减、使用者流连时间 (例如浏览时间长短)、讯号质素评估、接达速度及可靠程度」。

  稍稍追得上近年Web 2.0发展的朋友都明白,以这些「目标」和「指标」厘定新媒体的成效,犹如时光倒流十年。这些落后的指标,全部是假设港台新媒体服务是一个单向、让主办机构由上而下提供资讯的工具,才用得上「浏览时间长短」这种侏罗纪时代的指标才衡量媒体的成效,而完全无顾及在Web 2.0时代,公共参与才是焦点。而当文件罕有地提及「公共参与」时,意思仅指香港电台要有收集意见的渠道和处理投诉的机制,而不是让公众分享、创作内容!这是因为政府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足,还是因为撰写谘询文件的官员,致力贯彻政府的单向、操控民意式的官僚和愚民思维?

  著名的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社会媒体中心的公共媒体未来计划于今年二月完成一份名为《公共媒体 2.0:互动、参与的公众》白皮书 (Public Media 2.0: Dynamic, Engaged Publics — Future of Public Media Project, Center for Social Media, American University)(http://www.centerforsocialmedia.org/resources/publications/public_media_2_0_dynamic_engaged_publics/
),当中指出:真正民主的社会,必定包括一个多平台、公众参与的数码化公共媒体 2.0,而这个为公众而设立的媒体正好成为新媒体世界里的「公共空间」!

  当然,公共媒体不会从石头中爆出来,也必定会涉及政策及资源等实际问题。研究指出公共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引起公众注意社会上值得关注的事件 (但香港政府的目标却是反其道而行,阻止公众讨论和关注事件),而且应由纳税人资助其运作,这是确保公共广播机构以公众利益为依归,与一般在新媒体包括互联网上开设的内容及广播服务,扮演不同的角色。

参与主导的「公共媒体」
  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公共广播的听众,不应再只是受众,而是公共广播的核心组成部份,尤其是在于内容创作。然而,政府的谘询文件的7.7段,反而表明:「建议新的港台拨出部份广播时段和用以发展数码服务的部份资源,提供平台供社区参与广播之用,包括拨出更多广播时段以播放让个人和社区团体表达和交流意见的节目,并由港台的节目主持人主持有关节目」─ 连主持人也更先旨声明由官方控制包办 ─ 「不操控就出乱子」的思维表露无遗。

  这是政府对「公众/公共」这个概念的理解,与「公共广播」里「公共」的定义的理解不同所致。政府的「公众/公共」,是为了达到他们想像、期望塑造的「公众」和「子民」,如「推动终身学习」。但实际上,后者是指「多元公共空间」包括本土、公共议题和各种社群,是市民拥有的空间,而不是只听取市民的意见为点缀。政府一日搅不明白这个定义,公共广播 2.0 便一日不会出现。

  公共广播的互动元素,不单是在互联网上载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会反馈到传统传媒。美国的Public Radio Exchange (PRX) 容许独立制作人上载其内容到PRX的网站 (http://www.prx.org),而相关的Generation PRX网站 (http://generation.prx.org) 则连系年轻电台节目制作人 (例如中学生)、老师与传媒人士的网站。互相协助、分享制作声音为主的播放内容,让公营电台更代表公众的声音。所以,在数码化的环境,公共媒体 2.0 应能汇集所有潜在的内容供应和分销者,也应由公共媒体机构主导,而不是如香港政府般,由政府由上而下层层操控的方法,以政府部门控制新媒体!

  二零零八年中,英国通讯管理局 (Ofcom) 推出《第二次公共广播服务第一阶段检讨》(http://www.ofcom.org.uk/consult/condocs/psb2_1/),文件主要讨论如何令现时的英国广播公司模式更切合未来的需要,但文件也提及:「我们的研究显示,公众广播服务并不是年龄介乎十六至廿四岁的年轻观众选择接受资讯的首选渠道,他们多选择互联网或数码渠道寻找这些资讯。」至今,英国中央政府已花费七至九千万英磅于网上的公共广播服务内容,而地方政府或其他部门的投入亦达四千五百万至五千五 百万英磅。香港政府又会花多少在公共广播中的新媒体服务呢?

引入「多持份者管治」机制
  另外,笔者希望讨论一下未来公共广播的管治架构。谘询文件建议香港电台继续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再设立「法定」、由行政长官委任顾问团。这令公众担心香港电台编辑自主受威胁,公共广播希望不再,香港电台便无法如其他地区的公共广播机构如英国的BBC、美国的PBS甚至台湾的公视般,履行公共广播对市民负有的责任。现时政府建议的「公共广播」,令人担忧只会流于无独立自主、无民间参与、无法监察社会及政府的能力。

  笔者希望建议政府及整体社会考虑所谓「多持份者管治」(multi-stakeholders governance)机制,这种近年被用于很多重视可持续发展及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机构的管理方法。什么是多持份者管治?对任何机构而言,首先当然要定出谁是其持份者,例如政府、商界、专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等,再设定相关的多持份者程序(multi-stakeholders process)。事实上,有学者把「管治」定义为「公共或私人的个人及团体管理共同事参的方法之总和,是个持续的过程,当中矛盾和多元利益在协作下得到包容处理。」

  多持份者管治近年在互联网管治已成为主要的管治模式,当中包括全球域名资源的最高权威管理机构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和联合国下的互联网管治论坛(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以ICANN为例,董事局由不同界别选出来,包括注册机构、IP地址分配机构、商业、非商业 (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团体)、技术及标准界别等,之下也设有数个专责委员会负责深入谘询及讨论政策,而这些委员会成员主要也是从各组别选出;但除此之外,还有「提名委员会」负责选出董事局和主要委员会的候选人,目的是保障国际地区和其他方面的平衡,和保证不会出现「外行带内行」。

  这管治模式听似复杂,但基本上要做到的是分配不同持份者有适当的代表,而且程序公开,任何希望参与的人士都有权参与,政府的角色反而只限于谘询性质的「政府谘询会」,即使当然有实际影响力,但无实权。多持份者管治多用于公共政策发展过程,但亦有像ICANN这种具体执行工作的机构例子。其实对香港电台的未来管治,多持份者管治式、由不同界别公开选出来的委员会,无论是顾问还是执行性质,都较行政长官委任能令社会接受。

争取延长谘询期
  可惜,政府的谘询政治挂帅,收到顾问报告两年多来都没有认真研究公共广播和新媒体的趋势,最后反以官僚决定推翻先前顾问报告的结论!以四両拨千斤手法:既然你们那么喜欢香港电台,我就给你继续为政府部门的香港电台;什么才是真正独立自立但公营资助的公共广播,混淆视听下瞒天过海。政府实应撤回其假谘询,延长谘询期,重新开放谘询范围,让真正的公共广播在香港着陆。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