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寻

载入中 ...

城外之城(下)

2017-04-24
香港,从开埠初期的维多利亚城,经过170多年的移山填海至今天,华商每每在土地开发,以至新区发展时,都一直扮演着功不可没的角色。
1841年5月,英军占领香港岛时,到处荒芜一片,根据《香港宪报》公布的人口统计,香港岛当时的总人口只有7450人。由于经济资源有限,港府很快便在澳门进行了香港开埠以后的第一次土地拍卖,一共卖出了404幅土地,以资助政府的运作。
同时,为了保证欧洲商人有足够的土地进行贸易,政府在拍卖土地时,亦刻意在上市场(即中环歌赋街,荷里活道一带)及下市场(即上环文咸海旁)地段划出华人活动区域,实行华洋分治。但随着中环的商贸迅速发展,华人人口急剧增长,政府于1844年再将华人从上市场迁往上环太平山区,从此,上环便成为了华人的聚居地,环境亦变得挤迫。
1851年12月28日,在上环下市场发生的一场大火,就间接推动了香港的第一次填海,并令到维多利亚城向西伸延。
之后,由于国内山现太平天国,以及洪兵之乱,不少人离乡别井,南下香港逃难,为应付突然的人口,政府开始发展西营盘。李升亦在此时跟随哥哥李良来到香港创业,并于1857年在西环大量买地,除了建码头、设仓库、开银号外,还通过转卖土地和房产赚取巨额利润。李良去世后,李升成为族中领袖,更大规模进军房地产市场,参与政府的填海计划,建成了李升街和高升街等。李升是第一个在香港发展房地产的华商。1889年,英资地产公司置地成立时,李升更成为了该公司的股东兼董事,可见其在香港地产界地位之高。
到了二十世纪,中上环一带发展接近饱和,华商利希慎看准港岛东区的发展潜力,于是在1923年,以380万港元向渣甸买入铜锣湾东角山的一大幅土地,并于二战后积极开辟街道和发展。从利园山一带的街道名称,均与利氏家族或其家乡四邑有关,以此可以看到,利氏家族对铜锣湾发展的影响。
从发展上环的李升,以至后来发展铜锣湾的利希慎,华商一直是香港从维多利亚城进一步向外拓展的一个主要力量。藉着土地发展,除了华商能够从中取得经济利益,政府亦都可以增加从土地得来的库房收入,创造了双赢局面。

香港历史系列 III - 精读版

  • 视像
  • 中文
  • 文化
  • 已完结
香港历史系列,过去以纪录片形式,透过口述历史,加上电脑昼面重组,让香港历史在观众面前活现眼前,唤起大众对香港的集体记忆,亦加强年轻人的本地归属感和历史感。
本辑节目以半小时节目为本,以每集五分钟内容,继续以香港曾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核心,呈现香港今昔之余,在历史空间的转移当中,此地曾担当的角色,时至今日,此角色又有何改变?事件又如何为香港带来今天的面貌?透过最新的电脑特技效果,带领观众穿梭今昔历史地标,重组历史片段,加深观众对香港历史的感情。
第三辑节目会发掘更多在过往两辑未有涉及的历史事件及人物,务求三辑节目能组合出较全面的香港历史面貌,让普罗观众对香港历史更有亲切感,及增强对本地与内地的归属感。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