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寻

载入中 ...

师说

2014-03-16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为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时求学问的人一定要有老师。所谓老师,职责是传布人生的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人并非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是永远不会解决的。先于我出生的人,追求知识学问当然也先于我,我应该向他学习;晚于我出生的人,如果他早于我懂得事物的道理,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是比我先出生还是晚出生呢!因此,不论尊贵、贫贱、年长、年幼,道理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失传很久了,希望人们没有疑难也十分困难了。古时的圣人,他们的学问远远地超出一般人,尚且向老师学习。现在一般的人,比圣人差很多,却耻于向老师学习。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愚蠢,难道不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吗?
爱惜自己的儿子,挑选好老师来教育他们;而对于自己,却把向老师学习视为羞耻的事,真是奇怪啊!那些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念书,教他们断句朗诵,并不是我所讲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会断句朗诵,有疑难不能解决,前者向老师学习,后者却不向老师学习,小问题愿意向人请教,而把大问题遗弃不问,我看不出他究竟聪明在什么地方。
巫医、乐师、各类工匠,不把互相学习当做可?的事;士大夫一流的人,一说到老师、学生这样的称呼,人们便聚在一起讥笑他们。问他们笑什么,则回答说∶「某人和某人年纪相近,学问也差不多。」师事地位低下的人,被视为一种耻辱,师事地位高尚的人,又被看成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各类工匠,君子是不屑与他们同列的,现在君子的才智却反而及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可奇怪的现象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老师。郯子等人,他们的贤德及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的时间有先有后,在学术、技艺方面各有专长,不过如此罢了。
李家有一个孩子名叫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儒家的六经∶诗、书、易、乐、春秋,和解释经文的书籍,全部都学习,不受社会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词解:
学者∶求学问的人。
庸知∶哪管。
出人也远矣∶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众人∶一般人。
于其身∶对待自己。
惑∶奇怪。
句读∶断句。
士大夫之族∶读书、做官的人们。
常师∶固定的老师。
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他到鲁国谈到少皞时代以鸟名官的掌故,孔子曾向他请教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音乐。
师襄∶鲁国太师,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孔子曾向他问周礼。
李氏子蟠∶李蟠,唐德宗时期的进士。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拘束。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代以来最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古文」指文言散文,「观止」一词出于《左传》,表示所看到的事物已经尽善尽美,无以复加,所以《古文观止》解作历代文言散文的最佳结集。主持陈耀南会透过古文的介绍,让大家掌握中文的语言艺术,继而了解中国的学术思想及社会变化。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