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让观众了解中国千年民族文化和历史

    简介

    GIST

    监制:张少馨


    香港电台电视部与公民教育委员会联合制作,透过以人文山川为主题的八集文化纪录片,让观众了解中国千年民族文化和历史,也认识中国传统人文价值。如何寻找千年留传下来的人文文化,深察现在人民生活新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切始于足下。

    中国之大,走过万里后方能体现。艳丽的四川九寨沟,淳朴的香格里拉,睿智的纳西族,玄妙的诸葛村,呼喊中的台湾原住民,烧不断的龙窑,绿色的石上宝藏及与大自然共生的山人。每一个族群有着它独特而美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要了解中国不同文化,必先靠双脚走,双眼看,用心感受。

    走过万里后,方能体会到人的渺小。置身于天地中,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亦是唯一依靠。

    旁白: 黄德斌

    最新

    LATEST
    12/01/2014

    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的原生态喀斯特森林,这原始的地理环境,育养着几支隐蔽的古老民族。

     
    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人学懂与大自然共生的智慧,布依族在山上种植板蓝根做衣物蓝染,再借助山泉水来染布;白裤瑶远居深山上千年,最能够表现远古遗风的,是妇女衣饰,上身由前后两片布拼接,左右两侧不封口,因而被称为两片瑶,据考证,这种两侧真空的女性服饰,是对母性至高无上的崇拜;在瑶麓的另一支瑶族,至今仍沿袭已经有超过三百年历史的古老洞葬葬俗,村民利用通风良好的山洞,作为亡灵安息之地。

     
            生为山里人,一生靠山吃山,到生命尽头,大山,仍然是最终极依归。



    导演:潘婉仪

    旁白:黄德斌

    重温

    CATCHUP
    11 - 01
    2013 - 2014
    RTHK 31
    • 一山一生

      一山一生

      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的原生态喀斯特森林,这原始的地理环境,育养着几支隐蔽的古老民族。

       
      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人学懂与大自然共生的智慧,布依族在山上种植板蓝根做衣物蓝染,再借助山泉水来染布;白裤瑶远居深山上千年,最能够表现远古遗风的,是妇女衣饰,上身由前后两片布拼接,左右两侧不封口,因而被称为两片瑶,据考证,这种两侧真空的女性服饰,是对母性至高无上的崇拜;在瑶麓的另一支瑶族,至今仍沿袭已经有超过三百年历史的古老洞葬葬俗,村民利用通风良好的山洞,作为亡灵安息之地。

       
              生为山里人,一生靠山吃山,到生命尽头,大山,仍然是最终极依归。



      导演:潘婉仪

      旁白:黄德斌

      12/01/2014
    • 石头上的宝藏

      石头上的宝藏

      位于贵州省荔波县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粗犷溶岩景观与秀丽森林世界之完美结合,它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之中,绝无仅有的一片生物多样性完好保存的亚热带森林,2007年,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茂兰因为贫困落后,发展缓慢,令森林得以保存,成为不少珍稀濒危生物的安身之所。茂兰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生境,水上石上,都能够长出树木,从一块石头演变出一片森林,展示大自然神奇的生命力。一些濒临灭绝的古老孑遗物种,在茂兰依然保存完好,繁衍至今,成为生物界活化石。

       
      植物不懂说话,唯有靠专家去解谜,过去20年,一代一代的保育人员一直在保护区内收集标本,进行珍稀濒危植物调查,寻找喀斯特森林的生长规律。当地球上绝大部份地区都被开发,茂兰却依然保存着大自然衍化的原始规律,学者认为这里是人类的挪亚方舟,为未来可能遇见的粮食及生态难题,保留着解决方略。

       
      人,没有办法在石头上种树,这片石上森林,是来自大自然的珍贵礼物。森林保育工作,复杂而长远,默默无言的宝山,等待我们用心去欣赏与守护。

      导演:潘婉仪

      旁白:黄德斌

      05/01/2014
    • 龙窑的燃续

      龙窑的燃续

      浮梁县被誉爲“世界瓷都之源”。世界闻名的景德镇于历史上都是在浮梁县管辖之下。时移世易,景德镇市已是闻名中外的瓷都,然而浮梁县就只剩下的古矿坑、窑址,作坊,水运码头,古驿道。虽热闹不再,但仍有一少撮人选择继续留守,亲手打造陶瓷,延续瓷都之源的美誉。

       
      这里的人,有着一双巧手。洪师傅擅长利坯,凭着一双手,把瓷器变得晶莹通透,像女孩子的脸颊般吹弹得破。金跃安师傅出生于陶瓷世家,70岁的老人仍不言倦,每天制作大大小小的陶缸。金师傅的作品,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可用的艺术品。这里的山,为龙窰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伴着金师傅的,还有他家后山的天保龙窰。龙窰面积大,産量高,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 ℃,另外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说龙窑是青瓷摇篮。由龙窰所烧制的陶瓷,效果每个不同,亦是它引人入胜的地方。

      这里的水,推动了水车,亦连系了张和涛和张文达两父子。水车转动,令石搥把瓷石打碎,以制作釉果。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玻璃薄层,能防止侵蚀,沾污,并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张和涛和张文达两父子仍然坚持手作釉果,为陶瓷铺上一层晶莹剔透的薄纱。

       
      这里的水,是古代运输陶瓷的路,亦是村民生活之源。打水,洗菜,洗澡,游泳都离不开这条河。这里的路,有着历史的痕迹。曾经是陶瓷商人的必经之路,现在只剩下老人在怀缅当年。古时传下来的,能否再次活起来?



      导演:邓苑芬
      旁白:黄德斌

      29/12/2013
    • 消失的图腾

      消失的图腾

       一个族群,就是一个文化载体,透过承传而具有独特性;台湾原住民属于南岛语族(Austronesian)的一支,人口不到台湾总人口数百分之二,在台湾变异性极大的自然环境中,原住民因应不同的生态而发展出不同型态的生活模式,也衍生出不同的聚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图腾。
       
              数百年前,特富野部落的猎人,因追逐一只山猪而发现来吉这美丽的地方,也发现这理得土地非常肥沃,所以就带着大大小小的家眷迁移此地,而成为现在的「来吉山猪部落」--邹族。邹族人现今的居住分布以嘉义县阿里山乡一带的山区为主,近几世纪以来,受到来自东部山区布农族领土扩张,以及来自西部平埔族和汉人的入侵,人口锐减,目前只有六千多人,是台湾人口第二少的原住民,很多传统文化都在消失之中。



       
      邹族人的宗教信仰属于超自然的神只信仰。主要的神只有天神、战神、猎神、土地之神等。塔山为阿里山山脉中最高的一座山。自古以来被邹族奉为「圣山」,塔山是族人死后的灵魂归宿,善良的人死后,魂归大塔山;行恶的人死后,就要到小塔山受罪。塔山是邹族人的冥界,族人相信山里的世界与阳世截然不同,山上是鬼神的居所,并有直通冥府的穴道。邹族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后举行小米收获祭, 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谢神对农作的照顾,并藉着祭典强化家族的凝聚力。每一个家族的成员都必须回来,家族之间互访达到联谊的情感交流。由头目及长老训勉每一位族人,并念诵族人的历史史诗,并行祈福。这样的过程,不仅是农作祭仪的过程,更实践了长幼有序、氏族融合与薪火相传的部落伦理。   


       
            不舞‧阿古亚那,一个来自阿里山来吉村的邹族女孩,从前在台北念复兴美工,后来回到阿里山的来吉部落,创作了「不舞作坊」,运用她所学的美术技艺,连结邹族文化创造出拥有文化气味的工艺品,用石雕、陶艺、雕塑与绘画,串联起邹族历史的新风貌,为邹族文化发声。不舞透过自己所创作的工艺品,不只将自己对族群的情感与文化转化为实体,也希望族群的声音让外界听到,不要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舞更在自家附近种茶,以有机自然农法栽种山猪茶,「不舞作坊」的存在,不单只是族群文化的创作中心,更是凝聚邹族部落情感,连结过去与现在的交流平台。 

       
            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是充满艰辛苦难的,在时代的冲击下,台湾原住民族群慢慢被汉化,散居与迁徙令原文化渐渐被淡化,年轻一代都迁居市区,不愿回乡居住,令原乡没落,但仍有原住民返朴归真,重回山野,努力承传先祖的灵性,回归自然,寻找失落的图腾,延续先祖流传的生活,寻回消失中的文化图腾。


      导演:陈伟棠

      旁白:黄德斌

      22/12/2013
    • 诸葛迷阵

      诸葛迷阵

      诸葛八卦村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位于浙江省兰溪市,于元代中后期开始营建,以先祖诸葛亮九宫八卦阵布局营建村落。到明代后半叶,已形成一个建筑独特、规模庞大的村落,村中现居有诸葛亮后裔近四千人,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
      诸葛八卦村整个村落以『钟池』爲核心,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周围构筑的八条弄堂向四周辐射,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归入坎、震、巽、离、艮、坤、兑、乾八个部位。更为神秘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环抱诸葛村,构成天然的外八卦阵形。当人步入村中纵横交错的古巷时,大有似连非连、半通不通、曲折玄妙之感。

      自宋末元初以来,诸葛村以传统的中药业,称雄江南中药市场七百多年,南则广州、香港,北则津沽、牛庄,运输贸易至半个中国。同时诸葛亮后裔遵从先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族训,人人习药成风;村中男丁经营药业者占半数,因袭相传。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相标榜,重视声誉与商业道德,也使诸葛村成为中国的『药王村』。
      年过六十的诸葛议为抢救记录村的历史文化,几年前组织了村志材料搜集小组,着手编纂《诸葛村志》。由于很多文物史料都已不复存在,图片更是凤毛麟角,爲此,除了查阅宗谱、县志、各专志外,大家还到兰溪、金华、档案馆和相关单位查阅资料。同时,诸葛议还走村入户,访老问贤,先后走访了二百多位村民,终于完成六十万字的村志,为的就是对先祖家族的一份情。
       
      诸葛八卦村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有如迷宫。外人贸然进村,如果没有熟人带路,往往进得出不得, 诸葛亮后人们继承了诸葛亮「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的耕读传家精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但在岁月的变迁中,随着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诸葛村正面临人口老化及文化失传的威胁,古建筑即使能保留下来,但人民的传统文化内涵却无以为继,逐渐失传。在岁月流转中,诸葛后人仍努力挣扎承传,期望保存浓郁的乡土耕读文化,在保留古建筑的同时, 也努力承传祖先留下的智慧和风骨。



      导演:陈伟棠

      旁白:黄德斌

      15/12/2013
    • 纳西接力

      纳西接力

               纳西族,主要定居于云南省,据说,纳西先祖的故乡,是有白天白地丶白山白海的地方,跨越年日,纳西族的智慧,依然存活在东巴文字和老人家的记忆中,等待延续。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有个洁白清秀的白水台,是纳西文化发源地。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经师被称作东巴,东巴精通天文地历丶医术哲学等,是备受尊敬的全能智者。以前,老东巴会带着徒弟,走上白水台旁边的山洞,将知识神秘地传授,86岁的老东巴和志本,如今仍常常踏过崎岖朝圣之路,上到白水台向神明祈福。东巴文乃纳西人发明的文字,仿如写意的印象画,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然被使用的象形文字,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和志本收藏着一批祖先留下的《东巴经》,记录了远祖博大精深的智慧,他有时间便向孙儿逐字讲解。和志本绘画去记录纳西守护神与吉祥物,将来,他的画会成为研究东巴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因年迈体弱,他作画已有点吃力,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绘制,他想抓紧时间,将祖先智慧留给后辈。纳西歌手杨实,4岁时,因为感染病毒而失明;至10岁,父母亲均去世,由哥哥杨志带大;13岁,杨实想到将老人家的祭典经文及纳西歌,用录音机录下,然后在家中苦练,目不识丁的他凭着记忆力,将纳西唱腔承传,并成为村内最年轻的东巴。纳西祖先透过歌谣,将天地初开以至民族源流,传达给后代,杨实学习祖辈,将自己的生活写成歌谣,将现代文化记载流传,他更将东巴唱腔,教会6岁的侄儿,希望下一代传承下去。在丽江古城,每晚八点,有一班高龄艺人,用已经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乐器,演奏出流传了几百年的纳西古乐。舞台顶上,挂上一列已故乐师的照片,团员觉得,演奏的古朴风味,已随着故友逐一离世而日渐走调。

              要了解纳西文化,要花上二、三十年,甚至一生人时间,纳西民族的深层智慧,或许会随着老一辈过世,而成为无法拆解的谜,新一代正在接力,希望将文化延续。



      旁白:黄德斌
      导演:潘婉仪

      08/12/2013
    • 发现香格里拉

      发现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这个名词,据説源于藏传佛教经典中,一处叫『香巴拉』的世外桃源,在那里,人丶神与及自然万物和平幸福地生活着。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洛吉乡内,有一条被深山环抱丶与世隔绝的尼汝村,村民信奉藏族的原始宗教 -苯教,相信万物皆有灵,敬仰神山、圣湖和天然牧场,有着强烈的保护大自然意识。这个美丽原始的藏族村寨,因为『三江并流』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们来考察而被发现,尼汝村保存着多样化共生的自然生态与淳朴罕有的人文生态,实在难得。


      尼汝家庭半农半牧,七林央机的丈夫承继了父亲的放牧工作,长期留在高山牧场,留下她一个人在山下耕田。七林央机一生从未离开过这座大山,一直利用山中天然物资,自给自足,简单人生,自有一份平静快乐。牲口是尼汝人生活依靠,提供食物丶纺织原料丶肥料丶运输工具,尼汝至今仍然沿用原始游牧方式,驿道有数十条,路线都在牧民心中。高山上,有十多个天然牧场,苏诺定主牵着马,走了五个多小时,到达海拔3千八百多米的色列湖。漫长山路上,人畜组成有默契的运输团队,放牧重点在于学懂跟牲畜相处,方法只能心领神会,每只牲口都有名字,就像家人一般亲近。高山牧场因为牛羊数量有限,加上季节性迁徙,令每块草地都有时间休养生息,遵从草原上的生存规律。放牧生涯虽然刻苦,但念完书选择回到山上的藏民下一代仍然不少,他们觉得回归有山有水有牲畜的山野,是自由和幸福的事情。尼汝人,住简朴小屋,吃身边得到的简单食物,过着与万物和谐相融的生活,年均收入不高,但是活得自由快乐。
                尼汝,是地球生态系统之中,至今尚未被污染的一个纯净角落,牧民维护着高山上这片珍贵的生态屏障,对他们来说,只要与环境和谐共生丶乐天知足,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心里,发现香格里拉。



      旁白:黄德斌

      导演:潘婉仪

      01/12/2013
    • 云端上的村寨

      云端上的村寨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是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因周围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大约有5成的面积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地方。


      白马藏族在九寨沟生活了千多年,与古代藏族、羌族逐渐融合而形成,因居住在白马河流域一带,尊崇白马神而被称为白马藏人。白马藏人以独特的房屋建筑与奇异的穿着打扮闻名,白马藏人无文字而有自己的语言,最负盛名的舞蹈是㑇舞,亦称面具舞,跳舞时带着十二种各式动物面具,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羌文化和藏文化的融合体,班文玉老人已经68岁,自小跟随父亲学习㑇舞,精通音律舞蹈,他最小的徒弟只有18岁,而最老徒弟有65岁,班文玉带着狮子面具,表演着㑇舞,敬拜着千年神树和山神,为传承白马文化而努力。



      九寨沟内的热西寨海拔2241米,藏语 中『热西』是好像一面镜子的意思,沟内有被当地藏民尊为“万山之祖”的扎依扎嘎神山,60歳的泽珠佐和30岁的女儿克姆朗珍居住于此,泽珠佐每天照顾着一岁的孙女,早上燃烧柏树叶,轻烟飘向天空,以敬拜大自然,口里念着传统藏经,为世人祈祷求福,泽珠佐也承传了上一代的藏族传统织布技术,以精湛手艺做出色彩缤纷的毛布,在神山之下,未被现代文明所污染,与大自然共存共生。




      原始古朴的村寨散落在绿树环抱的群山之中,显得更加古老、宁静。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和它的生存环境、生命繁衍息息相关,显示着人类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色彩。藏族村寨的不同文化,忠于寨而敬长辈,人人珍惜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形成一个和谐安稳的族群,构成丰富的人民景观。在这里,原始感跟人类同在,大山森林跟原始同在,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快活地游动,享受着没被现代文明污染的自然本色,大自然中的一切相生、共存,到处都呈现出美妙和谐的关系,如同云端上的村寨,彷似天堂。

      旁白: 黄德斌

      资料搜集: 余咏琪
      统筹: 梁嘉熙
      导演: 陈伟棠

      24/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