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抑或「一言九鼎」?

2011-09-15


  2011年8月22日,利比亚反对派军队攻占卡扎菲官邸。初传卡扎菲被击毙,后又有消息称,卡扎菲实已经密道逃亡,截至本文完成之时(8月27日),仍无其最新下落。

  如今微博已成为普通受众获知新闻、分享内容、沟通友人的重要渠道。利比亚内战一事在微博上迅速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微博用户众多,每个人的职业、地域、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网络、认知水平乃至动机,均有参差。尽管每个人用户都看似卷入了对重大事件的讨论,但是其发言的「质量」(如逻辑、可信度等)值得商榷。同时,微博有「V认证」以标识媒体工作者、社会名流、公共知识分子等人。这些人或因粉丝众多、或因观点犀利、或因独家爆料,其发言常被众多用户转发或评论,比起普通用户的「众说纷纭」,可谓「一言九鼎」。那么,事件发生后,在一个特定的微博用户群中,究竟是每个人平等参与了新闻的讨论和扩散,抑或仅有几个活跃用户推进参与讨论的过程?新闻的信源与信息发布者之间、活跃用户与其粉丝之间、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某个特定时间段表现为何种形式?

  为回答以上问题,作为一个探索研究,本文采用新浪微博API,抓取短短4分钟内(2011/8/22 15:06-15:10)所有新浪微博上对于卡扎菲官邸攻陷事件的信息发布、转发、评论,共计738条微博。四分钟的信息流,处于信息扩散阶段的一个短暂的瞬间,因而无法窥见整体层面的信息扩散规律。但因所采集的数据为随着时间有规律增长的宏大信息流的片段,同样可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其独特意义在于:海量数据流给信息处理和网络抽样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庞大的关系数据,传统统计方法不再适用;了解瞬间的数据流的特点是理解海量信息流的基础。本文从「瞬间数据流」的整体(而非样本)出发,探究其内在特点,可为网络舆论研究提供新视角。抛开技术的细枝末节,我们有四个重要发现:

发现一:自发性信息推荐群体的出现:从「自说自话」到「信息推荐」
  738条微博信息中,转发的内容达262条,占三成,剩余约三分之二为原创新内容(476条)。主动的受众积极地转载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例如,其中有152条微博带有网络链接,30条提及电视台,26条提及路透社,23条提及《齐鲁晚报》。这表明有一个活跃的、自发性的「信息推荐群体」存在着,他们看似「自言自语」的原创微博发挥着信息推荐的作用。

发现二: 「一言九鼎」的「舆论领袖」
  在短短4分钟内,就有44条帖子被转发262次,平均每条帖子被转发6次。最多的一条帖子—《华尔街日报》关于卡扎菲倒、油价可能上涨的消息,在四分钟内被转发了43次;该消息发布于本研究抓取数据一个小时前的14:18, 一个小时中累计被转发290次,被评论105次。四分钟内转发数量超过9条的微博客用户,主要为媒体、媒体评论人,几乎全是加V的新浪认证用户(只有 「愤青3D」例外),并具有超过百万的粉丝数量。

发现三:活跃的信息转发者:多次转发同一条信息的个体
  本文分析了信息转发的网络关系,该有向网络由99个节点构成,拥有262条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仅仅构成了一个稀疏的信息扩散网络:该网络的网络密度仅为0.027。网络密度衡量的是网络中真实存在的边与可能存在的边的数量的比值,本转发网络密度(0.027)低于期望值(0.054),说明有些节点之间存在多条链接,即某一个特定人物发布的某一条重要的信息,被「同一个转发者」多次转发。比如新闻评论人李承鹏所发的一条微博在4分钟内被转发15次。这15次并非被15个人「一人转发一次」,而是其中被一个ID为「古火拉兹-五毛」的人转发高达9次之上,剩下的几次由另两个ID(「慧-丽」和「跪下去求婚站起来演说」)所转发。(图1)

发现四:原创型微博和被转发微博的语义网络:经济的还是政治的?
  上文中我们提到了两类微博:一是「推荐者」们原创的微博,二是意见领袖被转发的微博。为粗略地比较两类微博内容的区别,本文对这四分钟内抽取的微博内容,通过提取高频词,构建语义网络进行分析。发现:两类微博除了都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的基本经过、「5W」之外,「原创」微博关注政治及社会自由方面(图2),而社会名人被转发的微博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对经济的影响(图3)。

微博资讯的传播和扩散
  本例中,微博资讯的传播和扩散主要始于少数的意见领袖,跨国大型新闻机构亦是主要消息来源。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如果善用网络平台仍可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作为信息聚合作用的草根媒体开始出现,并扮演对传统媒体之信息进行过滤的把关人角色。此外,一些知名的草根ID通过自身的独特定位和宣传包装技巧,同样开始广泛的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讨论和自言自语相互结合的原创类型微博占到了信息流的主体。「自媒体」从「自广播」开始起步,普通的微博使用者开始运用微博转载新闻、表明态度,使得微博成为孕育公共讨论的新机制。这种底层的广泛的信息转载虽然在四分钟内未获得转发,但在其各自子群中,都扮演着信息推荐者的角色。

  最后,作为一个探索性的研究,后续研究仍需要大量的文献梳理和技术支持。未来可以考量更为漫长的时间段内信息的扩散过程。另外,对制度性的不同话语主体之间(如政府、媒介、国际机构等)的互动,不同类型事件、乃至国内(敏感新闻、突发新闻更甚)新闻的扩散机制——凡此种种,均可成为后续研究之鉴。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